煤电变“两油”面临的挑战更多

刘长杰 原创 | 2011-05-04 22:4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再低调的官员,迟早也会出手。刘铁男的三把火,应该是箭在弦上。

  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消息称,过去的这100天里,就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低调上任、低调调研……从1月20日正式履新至今,除了必须参加的场合外,这位中国能源“大管家”极少出现在媒体焦距中。最近,刘以能源局长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双重身份对煤电企业进行了密集调研,提出了上任以来首份针对能源发展的方向性指引:从体制机制上破解煤电矛盾,将是“十二五”能源改革的重要政策取向之一。这份报纸就此判断,刘铁男领导下的新一波能源改革,将由煤电联动这块硬骨头开始。

  进入4月份后,刘铁男携发展改革委多部门的“能源团队”先后对大唐、华能、华电、国电等主要发电集团进行煤电专题调研,其间还对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等煤炭生产企业和主要产煤大省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刘铁男提出了通过标本兼治、远近结合解决煤电矛盾的路径,而这条路径通过“两个创新”、“两个变革”和“两个提高”实现。

  不用太仔细地研究这些路径,我们都能知道能源局的改革步骤:首先,上调电价;第二步,实现煤电联动;第三步,电力企业打通上游,推进煤炭、煤电企业的重组,实现煤电一体化运营。实际上,刘主政的能源局在提出“从体制机制上破解煤电矛盾”之前,已经上调了16省的上网电价。

  其实,低调的刘铁男,至今也没有亮出他的改革底牌。我们之所以现在就做出上述的猜测,一是因为这一路径符合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总体性战略要求;二是从发改委过去的改革习惯上,可以看出这样的思维路径:假如生产企业亏损,那么就想办法让生产企业上控资源和原料,下控产品销售和市场。这一“打通产业上下游”的改革路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油)贯彻的最为彻底,而中国铝业、中国有色和钾肥化工等中央企业,仍然“在路上”。

  在发电企业的意识中,他们控股电煤企业的理由一直很充分:第一,发电企业受困于电煤供应,获取电煤的成本高,且货源不稳定;第二,煤价与电价长期以来人为割裂,煤炭大省往往采取“抬高煤价,压低电价”的政策发展地方高耗能产业;第三,发电企业和电煤企业赢利水平差距日益扩大,进而带来市场地位的不对等;第四,地方电煤企业一直无法压低运输成本,令发电企业叫苦不迭。

  于是,在发电企业属国家利益、电煤企业属地方甚至是民企利益的情况下,谋求以发电企业为主体的煤电一体化运营模式,就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无论采取哪一种运营方式(一是控股煤矿,用自己的煤发自己的电,真正做到煤电一体化;二是参股电煤企业,实现煤电联营;三是介入物流环节,实行跨区域的“煤-运-电”一体化联营),以央企为主的发电企业都将成为“两油”在煤电产业领域的翻版。

  针对今天的煤电艰局,通过改革电能的定价机制、理顺煤电的产业结构、加大电煤的进口配额,似乎就能满足社会各方的一部分利益诉求。但是,这些政策显然无法达到管理者冀望一劳永逸地解决煤电艰局的要求,因此,煤电产业上下游一体化的改革,势所必然。然而,将发电企业打造成数个上下游产业通吃的“两油”,这让我们深感忧虑。

  两油为国人带来的切肤之痛,近在眼前,不可不察。垄断天然具有的市场绩效低下和打压同业竞争者的固有特点,让两油在完善企业管理、降低运营成本、鼓励科技创新等多方面,都缺乏充沛的动力,而这些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恰恰是刘铁男希望各大发电集团现在就身体力行的。

  煤电变“两油”,煤电企业面临的挑战将更多,而公众也将无法躲避垄断之害。可是,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