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傅涛 原创 | 2011-06-01 17:1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编者按:就环保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总编傅涛博士进行了专门的解读,解读共有11篇文章。

  其一:如何看待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环保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环保,应当将其视为能够通过环境的治理、保护和修复等工作创造收益的产业,而不仅是一项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存在的公益事业。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的是促进作用,甚至在将来20年内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管理部门的历史沿革也折射出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迁。环保产业发展的初期,环保产业由原国家经贸委主管,环保局是配合单位;2003年国家经贸委撤销后,环保产业的管理职能划国家发改委;2008年公布的“三定方案”中,环保部的职责主要是环境监测、指导,环保部门都不是直接的环保产业管理部门。相对而言,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也都是比较轻微的,甚至一直没有统一的统计门类,以至于到现在,各部门对环保产业的数据都不能统一。

  2010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国家对环保产业的经济期望明显增强,其经济含义更加明确,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将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环保产业被国家寄予厚望。

  环保产业并不是环保工作的本身,而是环保事业的有力支撑。以前的环保工作主要靠行政手段,现在要更多的引入法律手段、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方式来推进环保工作,这对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实际上,环保事业的需求和环保产业的需求不能简单等同,目前,环境事业需求和投资只有不到30-40%进入到了产业环节,其余很多并没有产业化,大部分的环保投资、环保工作任务,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

  这是服务逐渐“外部化”的过程,比如人们吃饭,如果多数人是在家里吃饭,而不是去餐馆吃饭,吃饭的这种需求也就不能实现向市场需求的转化。类似地,大量的环境需求尽管存在,但还没有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也就是没有形成市场对价,因此就没有进入产业。环保事业需求的产业化,除了国家在政策上的鼓励、不断完善的环保标准,更有赖于严格、高效的监管体系。

  其二:为什么说环保产业的发展没有天花板?

  环保产业本身是经济行为,是环境价值的创造,这种价值正在逐步得到市场的承认,也就是经济增长。把环境产业跟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时代已经过去。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环保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正是说明了环保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对立面,而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产业之一。

  做一项环保事业,改善了环境,当这个行为无人买单时,也就是没有经济对价,就没企业去做,只能由政府自己解决;当有人买单时,这就形成一种产业,带动就业,形成GDP的产值。深入一点说,当环保的外部化收益找到一种付费主体时,环保产业就是经济发展的主力面,不再是对立面。治理环境,本身在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就业。

  中国近30年的发展欠了无数的环境账。比如,一袋味精,如果仅考虑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可能只要1元钱,售价3块钱,利润就很大了。但是如果考虑生产这一包味精所造成的污染代价,其成本就会成倍增加,其售价可能定在十块钱。一直以来,为了经济的发展,中国以低廉的价格把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将污染的资源透支留在国内,实际上这是在透支中国的环境与资源。目前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工厂,在支撑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已经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了,必须偿还了。

  居民最先意识到的是门前的河臭了,不能再使用了,并且威胁饮水安全了,于是开始治理污水;后来发现空气不行了,蓝天越来越少了,就去治理空气。近来发现垃圾围城了,污染通过土壤和水进入城市了,于是开始治理垃圾。但是,我们已经欠下的环境欠账,远不止这三项。从媒体上的报道我们知道:越来越多的河流在断流,矿产被挖的塌陷,森林被毁掉,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的代价非常非常大,当然这种代价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频发的灾难,正是地球对人类的警示。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人的消费、衣食住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当人类的精神需求提升,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以及人类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环保意识也将会越来越强烈,人类开始愿意为环境和资源付费,虽然目前的环境支付意愿还比较小,但是人类对环境服务的需求将会更宽更广。

  个人认为,要想地球在五十年后仍然能够平稳地承载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五十年后的人类必须要有一半的劳动是为生态环境而付出的,另一半为人类自身利益需求而付出的。也就是说,五十年后环境产业年产值将达到全球GDP的50% 。从现在来看,环境产业的发展空间没有天花板。

  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环境灾难,让人类无法承受,这些灾难将促进各种环境代价变成环境产业需求。因此,环境产业就是修复地球、恢复生态、让生态平衡的产业。简单的、无意识的、在经济的范围之外去做环保,只是一种事业,如何把事业变成产业,变成有组织、有效率,这需要一个支付通道的设计。即如果所有的环境修复领域都找到付费主体,或者付费通道,环境产业头上的天花板将被打开。

  其三:为什么说环境服务业比重提升是产业成熟的标志?

  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是环境产业链逐渐释放的过程。

  比如餐饮业。当人类的“食”完全由自己做饭、自己供给时,餐饮业形成不了市场,当人类开始去餐馆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形成了市场,餐馆成为人类“食”的服务商。

  转到环境产业,由于政府一直是环境的责任主体,在产业形成的开始阶段,工程和服务环节均由政府自己掌控,只在过程中向制造商采购设备,我们称之为以设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阶段;随着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政府本身的能力已无法承受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于是开始向市场开放工程建设环节,我们称此阶段为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阶段;当大量的治污工程建成,在政府又无专业的运营能力的情况下,开始对治污设施的专业运营服务有所需求,我们称此阶段为以投资运营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阶段;当治污效果并没有如政府所期待结果时,面向治理效果的综合环境服务业时代即将来临。

  可见,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产业链逐渐释放的过程,是市场逐渐外部化的过程。所以说,环境服务业的比重是一个国家环境产业成熟的标志。越是高的产业形态,越能让产业直面环境效果。

  其四:环境服务业的产生将对产业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环境服务业的产生,会对产业上下游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环境产业的模式下,甲方是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产业下游的设备生产商来说,如果甲方由原来不太懂专业的地方政府变成了专业的治污企业,信息更加对称,甲方更加专业,这也意味着不合格的、服务差的产品将没有市场。而且,原来的地方政府十几年也许只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其对设备的认知有限,单体需求业有限。而对于专业治污企业来说,在几年内,就会建设十几甚至几十个项目,其对设备的需求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当设备厂商面对专业的治污企业时,就需要提升产品质量,制定合理的市场价格,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说,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简单吞噬了下游的设备生产商的市场,而会进一步带动市场的升级发展。因此说,环境服务业的产生,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成熟。

  环境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同时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环境产业的升级,指的是是由第一、第二产业升级到第三产业,甚至是更高级别,比如金融服务业。

  环境服务业的转型,是指服务模式的转型,即进入一种新的时代-综合环境服务业时代。以孩子过生日为例,农业经济时代母亲动手为孩子做一个蛋糕,带动经济是10元,商品经济时代,母亲为孩子买一个蛋糕,带动经济是100元,体验经济时代,为孩子举行一个生日晚会,带动服务业经济是1000元。同样消费一个蛋糕,服务业所产生的经济附加是制造业的100倍,但是同时并没有抹杀制造业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放大效应,并不是一种替代效应。GDP增加100倍,物质消耗并不是100倍。这就是产业升级,环境产业正经历的正是这种升级与转型。

  模式的转型将带来巨大的产值增加,因此说,环境产业的年产值未来将达到几万亿,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目前,美国的环境服务业的年产值在环境产业中的占比已在50%,中国的只有不到20%。而随着服务模式的转型,人类对环境需求的增加和支付意愿(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的加强,环境服务业的产值空间将非常大。

  其五:为什么说环境服务业是一种综合服务模式?

  环境服务业的提法不算新鲜,但是其定义在变化。如何理解环境服务业的范围?环境服务业不能简单理解为设计、运营、咨询等,而是一种综合的服务模式。

  环保部与经贸委曾经发过一个关于环境服务业的统计报告,其中将环境服务业定位在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环境功能及其它服务等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这些领域无论怎么加和都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我们称之为单体服务业。单体服务业其实是帮合同的甲方做一件事情,设计、运营、咨询等是环境服务业的重要环节,但是环境服务业绝对不是设计、运营、咨询等这些服务的简单加合,而是会在这些基础上产生更大的附加产值。

  环境服务业依据环境治理效果计费,对环境效果负责的服务产业,其服务范围宽广,不仅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还包括污泥无害化处置、脱硫脱硝、面源、机动车等污染控制及土壤、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等等。

  环境服务业作为一种综合服务模式,将有助于产业回归环境目标。以医疗行业做类比,环境产业的设备制造相当于制药和医疗设备,环境工程服务相当于手术和治疗,而环境综合服务业则相当于开综合医院和健康中心。发展环境综合服务有利于直接面对环境改善目标。

  其六:为什么发展环境服务业最有必要、最为迫切?

  环境产业是个需求逐渐释放的过程,以餐饮业为例,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不管在哪儿都得吃,但是把餐饮业释放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最初人们自己做饭,需要到外面买米、买菜、买油盐酱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请保姆给我们做饭,保姆行业也是一个产业;慢慢的,又发展到去餐馆吃饭,不需要在家做了,于是便形成了餐饮服务业。餐馆其实就相当于综合服务业。餐饮业要想发展的好肯定不能是完全自己做饭。餐饮业的比例越高,产业的成熟度就会越高,标准化程度就会越高。

  环境产业最早是做设备,地方政府或者污染企业可以自己投资建污水处理厂,自己运营,自己管理,但设备得买别人的,实际上自90年代初起步开始,环境产业就是一个设备行业,其产业形态就是一个制造业。后来我们不满足于这个,把工程行业也逐步开放了,这段时期称为以工程为主导的环境产业时代;接着是运营的开放。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光靠政府的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环保需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专业化的提供方式,自己不干,去采购第三方的服务。

  环境产业逐渐释放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逐步外部化过程,这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所以环境服务业的比重是产业成熟的标准。环境服务业的产生会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的过程,必定就是产业转型的过程。

  环境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是产业形态的升级与服务模式的转型,产业形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升级到第三产业。环境服务业模式的转型意味着产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可能会使产值由原来的1000亿变几万亿、几十万亿,它的可行性也恰恰是因为服务模式在发生变化。如果模式不发生变化,即便把所有的污水都处理了,全国总共就300-400亿吨市政污水,1吨水花1.5元,也就是600亿的事;即便把垃圾都处理了,又能有多少产值?也是几百亿。

  环境服务不仅仅是污水和垃圾,人的环境需求在逐渐拓宽,产业层次也在不断升级。因此产值空间会非常大,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升级会成为产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产业规模壮大,标准完善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其七:如何看待环境服务业对环境治理的作用?

  在环境产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发达地区,环境服务业的比重通常在50%以上。据统计,2008年我国环境服务业的产值约1100亿元,占环保产业产值的20%左右。由此可见,国内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产业化初期,设备制造和工程仍占产业的主导位置。

  环保部发布的《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国内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蓄势待发。

  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是一项经济工作。国内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新要求,是环境设备制造和工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是环境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点。太湖滇池数百亿的投资,却一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政府采购工程,工程完成就付钱给企业,企业无需对环境效果负责,治理效果不能持续。环境服务业则是让专业的环境企业直接面对环境效果的,政府则是为环境效果而付费。两者在花费内容上可能相似,但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取得的效果将是明确而持续的,而且政府支付的周期会延长,利于解决政府的融资困难。

  环境服务业的市场模式是合同环境服务,即用户只有获得了既定的环境效果,才付费给治理企业。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服务业以环境服务总包为出口,包括咨询、运营、工程、装备制造、投融资等各个产业单元,是对已有产业环节上综合,可以整合零散、虚弱的产业环节。

  其八:如何在环境服务业转型期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规划和强制执行力度不断在升级,但仅针对是COD、氨氮、总氮、总磷等个别污染指标作为标尺衡量,远远没有达到将环境污染程度扭转,甚至出现了更加恶化的尴尬局面。我们国家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欠下了大量的环境债,环境污染因素多样化,并且错综复杂叠加着污染环境,仅靠个别污染指标减排控制,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从对环境治理效果负责的角度出发。

  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解决几辈欠下的环境债,他们也非既得利益的受益方。

  环保部出台的《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环保部首次从产业的角度出台的文件,从产业的高度定位了我国环境产业未来升级的方向,其指导意义和对产业界的影响将如蝴蝶效应般,影响我国环境产业未来20年,或更加长远50年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格局。

  产业升级中,新的商业模式将培育出综合环境服务商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我国地方政府是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面对社会、公众对环境日益提高的要求,必须从环境治理的效果出发,找到真正解决环境恶化并使之好转的途径。在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个小的环境领域支点,自2002年开始已经开始超脱EPC传统的商业模式,尝试了BOT这样新的商业模式,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造就了一大批上市公司。而BOT模式正是合同环境服务用于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标志性模式,是环境综合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另外一个例子,电厂脱硫问题是长期困扰政府的环境问题,“十一五”以来一个通过电价补贴直接采购脱硫服务的商业模式一下就激活了脱硫服务市场。

  目前,面对地方政府的资金匮乏,而市场资金富余的背景,市场将培育出一批综合环境服务商,政府仅对环境治理效果进行采购,综合环境服务商需要具备将融资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运营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多方融合,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在美国、日本地方政府资金充裕,他们发展了一种称为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服务模式,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等方式融资,企业提供全套环境服务。我们的情况不同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1994年的《预算法》并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因此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没有成为中国环境服务的主流模式。当然,在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省市,部分地方政府资金充裕,在环境产业转型中,受资金制约较少,为实施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环境服务提供了空间。

  综合环境服务商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备融资能力和项目运行的时间长短。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由于不需要具备融资能力,因此在项目的运行中将不获取融资能力带来的收益,而且项目运行的收益时间要远小于综合环境服务商。

  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项新的技术创新,我国自2002年以来在水和垃圾领域开展的BOT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显现。造就了首创、北控等一批上市公司,BOT公司运行的项目合同时间都比较长,一般为20年或者30年,并具备稳定的现金流,不同于EPC公司疲于在市场中寻找项目。并且BOT这种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使更多的资金可以具备平台进入环境治理的领域。

  目前,个别的企业意识到了环境服务业升级中企业定位的重要性,在我国环境产业战略转型期间,只有具备融资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运营能力和好的品牌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成长为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综合服务商必须在投资、技术、运营、政府关系等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能力,才能拿到综合性的收益。如首创、北控、美华博大、中持、南海发展、中山公用都在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型,但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定位的重要性,而先知先觉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北京市政总院、上海市政院、中国城建院等具备技术优势的技术型企业,除缺乏强大的融资能力外,具备了优秀的技术、运营能力,将会成长为有影响的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九:合同环境服务之于环境服务业的意义是什么?

  环境服务业比重增大是一个国家的环境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环境服务的诉求日益综合和专业化,环境需求、供给方的变化带来了环境服务业形态的变化。合同环境服务模式正在成为环境服务业的主流模式,同时多家在行业内领先发展的环保企业正在向综合环境服务商或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转型。

  合同环境服务的特点决定其是环境服务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合同环境服务,即用户获得了既定的环境效果,才付费给治理企业。合同环境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其责任主体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排污企业(工业企业),即“谁污染谁负责”;第二类为地方政府,以收费的方式将环境责任集中起来,进而由政府集中采购服务。这两类责任主体以合同或契约的方式,向专门提供环境服务的责任主体采购明确的环境服务并依据环境效果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形式决定了合同环境服务的特点,即选择第三方提供外部服务并且以服务前后的环境效果差来计费。

  环境服务业的转型改变了原来服务方式,将引导环保产业由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向综合环境服务领域转型,它包括咨询、投融资、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集成、监理、运营等各个产业单元。按服务对象,资金提供方式,期限长短,产权处理方式的不同,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

  近年来环保产业中各环节的水平已经大幅提高,已经具备向综合环境服务业转型的能力。但真正要打开相关市场,加快业态转型,还需要一系列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律、财税、金融体系的完善。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合同环境服务的管理办法,明确规范服务类型,甲乙方关系,责任界定,如何应对监管,如何应对付费体系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企业界正在积极向综合环境服务商与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近些年,通过引入合同环境服务,环保企业由只向市场提供设备、工程等服务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环保产业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市场主体也经历了由设备公司,到工程公司,到投资公司,再到运营公司的转变。采购方与服务企业间的关系也随之改变,由采购工程设备转为采购服务。这就催生了两类新的服务企业,即综合环境服务商与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综合环境服务商,诸如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环水务等环保企业,集投融资、设备集成、工程建设、运营乃至最后环境效果的负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具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综合的技术集成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及相应的规模。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诸如北京市政院、上海市政院、中国城建院等科研院所及美国美华集团等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监理甚至运营等服务的方案提供商。与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最大不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参与投融资,而是提供除此之外的所有专业化服务。

  对于资金充沛的地区和污染企业,可以选择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而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的情况下,综合环境服务商不仅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还具备强大的投融资能力。

  只有对环境效果负责的综合环境服务形态,才最能体现现代服务特征,才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十:环境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环境服务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目前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在技术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技术层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付费问题。如何将大量的环境需求转化为有人付费的产业需求是环境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是环境服务的最大采购商,如果地方政府无法借助财政力量购买环境服务,那合同环境服务的开展必将受到严峻挑战。财政部鼓励支持地方财政在工程设备之外,直接采购环境服务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从长远看,环境税的征收将是地方环境产业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在国外,物业税则是地方环境采购的重要来源。

  第二,服务标准问题。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宽,服务标准缺失现象愈发严重。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无法衡量产业服务的价值,因此制定具体规范标准,量化服务前端后端的价值变化,再以此为基础计算支付价格,既有助于帮助甲方明确计费问题,又可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建议中央及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规范标准。

  第三,技术集成问题。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市场性的环境服务公司致力于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发电厂等单一的厂站发展,在综合处理多种服务的经验上有很大的欠缺,缺乏应对综合性环境事务的能力。大部分公司均没有在综合服务市场上经过真正的磨练,集成能力亟待提高,这也是制约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技术难题之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两大问题:

  首先,外部化问题。环境服务业直接面向环境效果,外部化,也就是鼓励有第三方提供环境服务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环保部的文件中亦强调了服务外部化,排污企业若一年内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则要求由第三方进行经营;同时,对于过于复杂的问题,也要求由第三方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服务的外部化提供了保障。

  其次,法制化问题。环境产业是一个政策拉动型产业,政策的出台直接关乎其发展的方向。付费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财税政策的出台,作为激活环境服务业的关键,商业模式的发展更需要相关标准的发布。合同环境服务是环境责任主体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向一个专门提供环境服务的主体采购一个明确的环境服务并且以环境效果进行取费。如同BOT模式的出现开创了污水处理业发展的新天地一样,合同环境服务的出现也将成为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带来深远影响。因而建议环保部尽快出台合同环境服务的管理办法,就像2004年,当时的建设部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一样,明确责任界定、监管方案及付费体系,规范合同类型、甲乙方关系、为经济合同提供法律的依据。

  上述问题是环境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目前,即便是首创股份这类已经走向综合服务提供商道路的大公司也很难拿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需要实践的检验,因而建议优秀公司在国家支持之下选取特定区域展开试点,在目前环境税和物业税欠缺的背景下,综合实践土地交换、后期付款、其他设施抵债、征收环境税购买环境服务等多种付费形式,推动模式的不断创新,在市场模式上形成相应的规则,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政策,推动环境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十一:为什么说环境服务业是环保部门抓环保产业的抓手?

  《指导意见》率先统一思想:明确指出充分认识环保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发挥环保系统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环保部门明确助力环保产业发展,原因有二:

  首先,环保产业是政策拉动性产业。环保产业发展的很多需求都来自于环保政策的约束。相关环保标准的提高,则会产生相应的需求。像土地修复,若出台相关标准,则会带来上千亿、上万亿的产值。

  另外,环保部门的职能在于监管。环保部门高端介入环保产业,势必将对环保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不监管,无法形成产业!

  那么,环保部门力抓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是重要抓手!所谓抓手,即切入点。像抓工程质量,抓设备国产化不仅涉及部门分工,而且无法面对环境效果。而环境服务业则直接面对韩静效果,应是环境保护部力抓环保产业的工作重心。环保产业往往会被投资规划中常常被异化为“工程”,在装备发展规划中被异化为“设备”,而环境服务业则是“效果总包”,地位远高于“工程”和“设备”。

个人简介
傅涛博士,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水网主编。“水业高级战略沙龙”和“水业高级技术沙龙”策划人及主持人,《清华水业蓝皮书》、《清华水业绿皮书》主要撰写人;中国水网…
每日关注 更多
傅涛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