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何必拿富豪往脸上贴金

郝金刚 转载自 中国江苏网 | 2011-06-28 22:16 | 收藏 | 投票

  10多年来,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昨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说,北大校友中的亿万富豪数量,已经连续三年居内地高校首位。(6月27日《新京报》)

  短短10来年,北大校友中就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连续三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北京大学真可谓人“财”辈出,“钱”景光明。

  诚然,不必脸谱化企业家,也不必妖魔化亿万富豪,大学既可以培养大师,也可以培养企业家,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不宜简单地对企业家进行道德绑架,一提到企业家就联想到为富不仁,就不屑一顾。但是,北京大学没有必要炫耀富豪校友,也不必因诞生了多少名亿万富豪校友而沾沾自喜。

  一方面,应弄清楚这些富豪校友,究竟是学而后富,还是富而后学?我们看到不少大学都在开办总裁班、MBA培训班,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和拉拢财富资源。同时,有些富豪发达了,也想斯文一番,傍一傍名校的名气,于是到名校镀镀金。试问,这样的富豪算不算北大校友?如果连这样的富豪也归为北大培养的,不仅无趣而且无聊,还有点自我贴金的意味。

  另一方面,还应弄清楚,富豪与大学培养有多大关系?很显然,大学培养和富豪不能画上等号,不是说因为有了北大的培养,北大学子毕业后就能发家致富,一下子成为亿万富翁。如果这样的话,北大毕业生为何也有卖猪肉的?我们看到,不少富豪没有上过名校,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他们的成功不是大学教给的,而是社会教给的,是自己打拼的,因此不能放大大学培养的作用。

  最为关键的是,北大拿富豪往脸上贴金,究竟意欲何为?从这种表达——“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连续三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可以明显看出,周校长很自得也以此自矜。其实,与其比富豪,不如比大师。清华大学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不在于出了多少个富豪,而在于出了多少大师;有风骨的大学,不仅不拿富豪往脸上贴金,还拒绝富豪染指。

  其实,回望蔡元培主政北大时代,是没有如此庸俗的。众所周知,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演说明确说道:“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无论“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还是“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蔡元培都言者谆谆,用心良苦。在就任校长之际,蔡元培告诫学子读大学不能为了升官发财,闪烁着非常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仍有针对性。遗憾的是,快一百年过去了,北大却背叛了老校长的教诲。日前,清华晒政要,如今北大晒富豪,总让人感觉很别扭。

  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最缺的不是富豪,或者说,最需要晒的不是出了多少富豪,而是应该问一问培养了多少大师。由此,不能提不提“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请问北大,1949年之后,究竟出了多少大师?大师为何不像富豪一样层出不穷?

  晒富豪,也许并不值得过于纠缠和讥抨,但很显然,比晒富豪更重要的是晒大师。若无大师,包括北大在内的大学应该多想想“钱学森之问”。

  作者:王石川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