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中国概念震动美国的背后

胡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11-06-09 22:45 | 收藏 | 投票

   

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1-05/30/c_121472141.htm

中国“网”事——中国概念震动美国的背后

20115月 来源: 世界知识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北美时间201154 日上午,华尔街11号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早早地在大楼外墙挂出了蓝白色的旗帜和横幅,那上面的“人人网”中英文标志显得格外鲜明。930分,人人网 CEO陈一舟郑重地敲响了纽交所54日的上市钟,此起彼伏的掌声响彻整个交易大厅。人人网股价当日报收于18.0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8.64%。按照首日收盘价计算,人人网的市值超过70亿美元,蹿升为仅次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不过,这点涨幅相对于优酷网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去年128日,优酷网CEO古永锵同样敲响了纽交所当日的开市钟,优酷网股价首日大涨161.25%,创下美国近五年来上市首日涨幅之最,整个华尔街为之沸腾。

看见一到大洋彼岸就身价暴涨的古永锵和陈一舟,在大洋此岸的同行们也摩拳擦掌,准备登陆美国。据悉,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土豆网、淘米网、迅雷等众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或计划在今年5月赴美上市,算上去年10月登陆纳斯达克的麦考林、与优酷网同天上市的当当网、今年3月惊艳纽交所的奇虎360等企业,不少人都在感慨: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是已经在美国上市,就是正在去美国上市的路上。

然而,遥想十几年前的中国,没几个人知道互联网为何物,那时管这个“新生事物”叫做因特网,“因你们而特别的网”——当时的广告很给力。而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引领最新一次的上市潮流,甚至引发是否是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征兆的全民大讨论。

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在中国从无到有、进而轰动世界,一路狂飙,也曾大起大落。

 

昨天篇:互联网的中国之路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1996年的深冬,北京市中关村白颐路南端街角处竖起一块巨型广告牌。当时,普通中国人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向北1500米,其实是一个名叫瀛海威的公司的科教馆,是对互联网知识进行科普的地方。瀛海威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块广告牌则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里程碑事件。

    不过,中国互联网故事的缘起还得往前回溯几年。1987914日,王运丰教授和他的同事,以及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措恩,坐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一间办公室里,郑重地在计算机上敲下了一份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但由于系统小漏洞,这封邮件一直到六天后的920日才成功发出,邮件首先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随后到了美国和爱尔兰。“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句话光荣地载入中国史册,因为它是中国人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电子邮件节点,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曾说: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1980年代,互联网在国际上已经渐成气候。在海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家们立刻意识到,通过互联网与海外交流,显然比传统的长途电话和传真更便宜、更快捷。然而,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中国无法购买到包括超级计算机在内的高端设备,而且美国还借口安全问题,不同意中国互联网接入美国的骨干网。1990年,王运丰在措恩教授的帮助下,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由于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个域名服务器便暂时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机房里。

    与此同时,一群科学家正在中科院的高能物理研究所“捣腾”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这条线路,从美国的斯坦福SLAC计算中心(即美国能源部的国家线性加速器中心)出发,通过地面光缆到达旧金山市,再租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卫星专线到达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再走光缆到 达离高能所最近的五棵松电话局。不过,从五棵松电话局到高能所并没有光缆,只好用一对电话线来解决。为了向电话局解释什么叫互联网,科学家们费尽了口舌。 当然,除了技术问题,科学家们还得一遍遍地跑手续批准问题,折腾了整整18个月。就在大家都快要丧失信心的时候,199332日,线路突然通了。当这条专线和美国接通的时候,着实把美国人吓了一大跳。在承诺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后,中国部分连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专线终于开通!

    随后,高能所又增加了15条电话线和设备,一千多名科学家成了中国最早一批的互联网用户。

    与此同时,在中国科学界的努力以及国外同行的帮助下,中国与美国就联通互联网的谈判也取得了进展。1994年初,正值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来到美国,向当时主管互联网骨干网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申了加入互联网的要求。这一次,中国人终于得到了认可。4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又过了一个月,中国互联网的顶级域名服务器从德国移交到了中国。

    1995年,按照中国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的协议,从北京和上海接入国际互联网的两条64K专线正式开通,并且开始向全社会提供互联网的接入服务。这一年,美国的微软公司发布了Windows 95;这一年,美国的网景公司上市,股价一路飙升,引起无数人对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猜想;这一年,中国打开了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

    但也就是从1995年开始,中国内部掀起了一场是否要互联网的激辩。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现任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的姜奇平曾在国务院信息办工作,他回忆说,“争论非常激烈”。争论的焦点就是:互联网到底是一次骗局还是一次挑战?有些人认为它是美国人的骗局,就像当年美国人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一样,现在美国也想用互联网把中国拖进去。还有人认为,搞信息业是超前的,中国应该以发展工农业为主。当然,这一场争论的结果是,主张应该大力发展中国信息业的观点占了上风。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

    而在民间,也是从1995年开始,致力于ISP(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公司风起云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者就是瀛海威。1995年,32岁的东北女人张树新创办了瀛海威,在全国范围内做起了ISP。此外,张树新在北京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她还在各大媒体开设专栏,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化……到1998年,瀛海威是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最大的一家电信网络公司,虽然后来瀛海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瀛海威三个字对中国互联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公司自身,许多中国人正是伴随着瀛海威走进互联网世界的。

 

狂欢开始了

    历史总是以其奇妙的方式进行着。19967月,一个名叫胡泳的记者,为海南出版社挑选了一本外版书——《数字化生存》。这本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写的书,描述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价值,堪称20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胡泳和范海燕翻译的中译本在出版时,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计算不再与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姜奇平甚至将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比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为推广此书,出版社找到了国务院信息办的高红冰。同样深受这本书吸引的高红冰找到了美国信息产业办驻华办事处,询问有没有途径找到作者尼葛洛庞帝,对方告知,尼葛洛庞帝有一个学生就在北京,叫张朝阳。

    1996年下半年,回国不到一年的张朝阳成立了爱特信公司,就在他为资金问题头疼之际,幸运女神找上门了。当时恰逢尼葛洛庞帝到东南亚地区做讲演,被张朝阳“顺路”拉到了北京,“学生带着老师来玩玩,他没想到是发动了一次革命。”姜奇平日后对媒体回忆说。1997228日,尼葛洛庞帝正式访华,出席了专门为他组织的报告会,张朝阳做翻译。这场报告会的规格很高,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媒体悉数到场,将数字化冲击波推向高潮。张朝阳凭借尼氏学生的身份大出风头,引起了投资人的注意,很快获得一笔220万美元的海外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道琼斯、IDG,哪一家说起来都叱咤风云。

    1998年,不少中国人还在讨论如何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霾,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则大放异彩。成功融资后,张朝阳推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搜狐。当年10月,张朝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50位“数字英雄”的行列,成为了继杨致远之后的又一位中国互联网传奇人物。与此同时,搜狐未来的另外两家强大对手——王志东的新浪和丁磊的网易已经诞生,马化腾在深圳一栋小楼里成立了腾讯,周鸿祎决定做一个名叫3721的网站。

    因得到风险投资而建功立业、一夜暴富的“网络神话”传遍中国。风险投资对于高新科技产业的意义不言自明。199810月,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G)与中国科学技术部签署备忘录,IDG将在七年内向中国高科技企业投资十亿美元。现如今,在搜狐、腾讯、百度等一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背后,几乎都能找到IDG的名字。正如有人所说的,一部风险投资在华史就是一部中国互联网史。

    紧随风险投资而来的是“我为网狂”的狂欢时代。

    1999713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一炮打红,为随后中国概念网络股的接踵而至打响了头炮。这一年,中国上网的计算机猛增到146万台,网民人数飙升至400万。一切都充满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李彦宏、陈一舟、沈南鹏等“海龟”们怀揣着互联网梦想纷纷杀回中国,马云、陈天桥、李国庆、朱骏这些“山药蛋”们也开始了互联网领域的追逐。

    从中华网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那一天起,融资、上市特别是在美国上市,似乎成为众多网络公司的终极目标,颠覆着传统经济的游戏规则。大量的海外风险投资蜂拥而至,拨动着每一个创业者的豪情。相隔不到半年时间,新浪网连续两次宣布获得大规模海外风险投资,其中一笔高达2500万美元。这年10月,当新浪将招股说明书递交到美国证监会手中时,两大世界顶级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甚至为此打了一架。最后,摩根士丹利成为新浪上市的承销商。或许在这些人的眼里,已经预见了硅谷神话的中国版本。

    1999年英特尔公司总裁克瑞格·贝瑞特来华,他说:“全世界都在发展这项新技术(电子商务),如果中国不能跟上潮流,就会落伍,并可能会在世界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然而此时,在中国还没人知道电子商务是什么。当年9月,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的8848网站精心策划了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12名选手被关进几乎空无一物的封闭房间,只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和外界联系,通过网络取得生存必需品。在这场轰动大江南北的商业秀中,很多人记住了这个与珠穆朗玛峰高度齐名的互联网新秀——8848。而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一个在日后成为业界传奇的年轻人——马云,先是辞去公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中国黄页”,1999年从北京回到杭州老家后建立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除此之外,上海的邵亦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C2C电子商务网站——易趣网,李国庆则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当当网。

    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电子商务,抑或垂直网站,都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互联网经济是当时最时髦最火爆的名词,1999年也因此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最为灿烂、最为辉煌的年份。在国际上,与此遥相呼应的是纳斯达克腾飞的股价。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中占一半以上的电脑和网络股,这一年的上升幅度高达103.8%。一家媒体当年这样评说:“争先恐后地掏钱买一只不盈利公司的股票,只为看好它的未来,倒真有点‘我拿金钱赌明天’的勇气。只是不知道瞬息万变的明天又是什么样。”的确,在生机盎然的背后,危机正在悄悄地酝酿之中。

今天篇:奔腾的互联网时代

    新千年:流血上市

    2000310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触摸历史高点5132点,随即急转直下,开始崩盘。中国的互联网业界不寒而栗,由此引发了2000年的那场论战。是年317日,《南方周末》在“新经济:泡沫还是革命”的大标题下刊登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要制度还是要泡沫?》,互联网观察家姜奇平、方兴东的《致吴先生:别给网络泼冷水》。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论,不过由此引发的辩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200144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至1619点,彻底浇灭了大洋彼岸对互联网的热情,也直接影响了不少与国际资本息息相关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资金链的断裂,加上缺乏利润点,当来自风险投资的资金花光之后,互联网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姜奇平认为,媒体、大众对互联网的态度也180°大转弯。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反复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短短一年时间,从“我为网狂”演变为“闻网色变”,刚刚尝到甜头的中国互联网遭遇了第一场寒冬。

    一时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似乎走到了死胡同。股价大跌、资金短缺还不是问题 的全部。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公司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那就是虎视眈眈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很多人预言腾讯将被微软这个战车碾碎,就像当年的网景一样。阿里巴巴也在精疲力尽地应对着eBay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寒冬的到来,大家都不愿意多花钱,靠出卖搜索技术营生的百度深陷困境。面对雅虎开出的1.5亿美元收购价,李彦宏也曾心动过,只不过雅虎最终选择了周鸿祎的3721,而周鸿祎治下的雅虎中国还一度和百度短兵相接。

    当新浪终于拿到信息产业部的批文、可以赴美上市的时候,互联网泡沫已是吹弹可破。2000413日,新浪以远低于预期的招股价,义无反顾地逆市登陆纳斯达克,引领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一波赴美上市热潮,业内戏称“流血上市”。与中华网的盛况相比,新浪首日报收价仅上涨22%,此后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随后跟进的网易与搜狐更为惨烈,两家公司均在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2001年又都一度跌至一美元以下,面临摘牌危险。在此之后,直到200312月携程网在纳斯达克挂牌,这个交易所一直对中国市场保持封闭。

    但是,正所谓一场泡沫就是一场革命。有人说,大浪淘沙过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将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2004年当年淌血上市的三大门户网站宣布盈利,与此同时,第二波赴美上市潮滚滚而来。

中国式奇迹的背后

    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轰动全球。在书中,托马斯以Google的成功故事为例,认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是世界“平坦化”趋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不过,在中国,这一年互联网领域的绝对主角当属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这年85日下午四点,李彦宏在投资人和银行家的簇拥下,登上纳斯达克交易大厅的主席台,启动了当天的闭市仪式。百度的收盘价停在了122.54美元,首日涨幅高达353.85%。大厅内再一次掌声雷动,银行家们对百度创造的奇迹赞不绝口。百度的上市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二波上市热潮的标志性事件,在2005年前后,包括腾讯、盛大在内的十几家互联网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海外上市的步伐。

    2005年年底,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穿着拖鞋去见IDG VC的合伙人章苏阳,后者见到王微的第一面就立马答应投资。按照章苏阳的观点,王微如果是西装革履的,未必能做好土豆这样有些酷、有活力的网站。其实,在“酷”的背后是一个新概念——Web 2.0。这一年,搜狐前高管古永锵还在美国陪妻子留学,没事的时候喜欢上网研究各种新网站和新产品,很快,古永锵发现了新上线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一年后,优酷网出炉了。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视频网站在中国遍地开花。而当扎克伯格开始创办Facebook的时候,在美国攻读计算机博士的王兴中止了学业,带着明确的创业计划满怀激动地回到国内,2005年秋天建成了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引爆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SNS(社交网站)领域的争夺战。

    根据《世界是平的》的描述,博客和播客运动的兴起,同样也是“世界是平的”的推动力。换而言之,那就是Web 2.0技术。Web2.0被认为是对互联网第一阶段——Web 1.0时代的革命与颠覆,从此,互联网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随着BlogPodcastWikiSNS为互联网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从2005年下半年起,在百度股价暴涨的刺激之下,数十亿美元不停歇地流入中国。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从第一波和第二波上市潮获得巨大财富的创始人及高管们,开始化作天使投资人,悄悄“降落人间”,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本土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模仿者,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大佬此时纷纷在本土市场打败了自己的老师。三大门户打败雅虎;百度打败Google;淘宝打败eBay;腾讯甚至几乎收购即时通讯的鼻祖ICQ……这一系列事件被网友戏称为“山寨版的胜利”。国际互联网巨头都在纳闷:为什么在其他地方成功了,独独在中国不行?阿里巴巴前高管卫哲非常形象地解释这个现象:“eBay就像一条大海里的鲨鱼,阿里巴巴像一条钱塘江里的鳄鱼,鳄鱼跑到大海里一定斗不过鲨鱼,鲨鱼跑到钱塘江里肯定也斗不过鳄鱼。”比如说,QQ虽然脱胎于ICQ,但它后来的发展之路,如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却是ICQ没有走过的;聚合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创立“新闻门户”属于新浪的独创,新闻在早期的雅虎并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宝采取了一种符合中国文化的交易模式,即淘宝集市,而eBay采用的交易模式则源自西方人更熟悉的拍卖文化。

    在打败跨国巨头的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也开始有了江湖味,圈地、划分势力范围、恶战……中国的互联网从创业者的时代变成了巨头们的时代,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校内网还在王兴手上时(那时他刚刚回国不久),虽然拥有几百万用户但照样融不到钱,而卖给陈一舟之后,投资商排着队上门投资。有人总结说,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格局是“三大三小”,“三大”指的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小”则是指新浪、网易、搜狐。多年来也不乏新秀出现,但真正能撼动“三大三小”格局的少之又少。反观美国,eBay、亚马逊、Google这些巨头的存在并没有妨碍FacebookTwitterGroupon等年轻大公司的崛起。在美国,要是你做得比我专业我就不做,或者我投资你,大不了并购你;在中国恰好相反,你做得比我好,我立马拷贝一个把你挤垮。微博火了,巨头们一拥而上做微博,团购红了,巨头们一拥而上搞团购。于是有人感慨,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两条定律:永远缺乏创新,永远在打烂战。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很无奈。 

中国概念成金字招牌

    2008年,携程和百度十大机构股东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这会是互联网第二次危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复苏乏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一路高歌猛进。中国互联网奏响了第三次上市狂潮的前奏:千橡集团获得日本软银27亿人民币的巨款注资;搜狐将旗下游戏部门“畅游”分拆上市,随后盛大游戏也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腾讯的市值更是在20099月直逼300亿美元,一跃成为仅次于Google和亚马逊的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了野心勃勃的海外扩张,千橡集团将游戏业务拓展到了东南亚,百度和阿里巴巴也都已进军日本市场。一名投资者说:“我最爱来中国了,别的地方的人都愁眉苦脸,中国到处都是快乐的人,一切都充满了机会。”

    华尔街历来喜欢听中国的互联网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不但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还能在美国找到一个成功的范例,那就最完美不过了。以同一天上市的优酷网和当当网为例,前者说自己是“中国的YouTube”,后者则打起了“中国的亚马逊”名号,美国人一听便了然于心。更何况还有可观的数据支撑:优酷网的月登录用户达到2.03亿,当当网则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拥有中国网上出版物零售市场50%的份额。芝加哥哈里斯私人银行首席投资官杰克·阿布林说,当当网和优酷网是“两家激发了投资者想象力的公司”,这两家公司代表着“中国”和“互联网”两大概念的交集,“因此所有人都在追捧这个主题”。

    波士顿咨询公司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仅是全球增长的全新引擎,同时也是全球数字消费领域最具活力的变革源泉。与此同时,中国也逐渐从互联网标准的追随者向制定者转换……早在2007年,英国的《观察家报》就曾预言中国互联网将影响全球,这家素以严谨著称的媒体提出这样的假设:“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会对西方人产生什么影响?汉语将成为互联网中的通用语言吗?”未来中国的互联网故事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和震撼,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期待。

明天篇: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在各种媒体上播出的广告,人们不难发现,最近互联网企业如日中天:赶集网、拉手网、凡客诚品、梦芭莎、奇艺、拉手网、58同城……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广告都制作精美,大牌明星云集。显而易见,互联网企业一掷千金的背后有风险投资的撑腰。从2011年开始,乐淘网、24券、聚尚等大大小小网站都声称赢得了千万级的风险投资。这股互联网热潮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

    赴美上市,看上去很美

    20101026日,麦考林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交易。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知名度,麦考林都绝对算不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一哥”。然而,在红杉资本的助力下,麦考林“成功 地向华尔街描述了一个为全中国十多亿人口量体裁衣的故事”,赶在当当网、凡客诚品和京东商城之前捷足先登,成为赴美上市的“中国B2C第一股”。但是,麦考林董事长沈南鹏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上市的喜悦,便遭遇了一连串的投资者集体诉讼,被指责上市申请和招股说明书中的信息有误导嫌疑。麦考林股价随之大跌。

    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曾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解释IPO(首次公开募股)这个缩写词时写到,IPO也可以是“Imaginary Profits Only(只是幻想中的利润)”,形象地说明了上市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美国资本市场门槛较低,程序简单而又规范,因此,赴美上市向来是众多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无限风光的背后,这些上市公司也有难言的苦衷。自中华网2001年遭遇首次集体诉讼以来,先后有20多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遭遇集体诉讼。其中,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和江南春的分众传媒都曾“中招”,指控都集中在“财务报表虚假”这个死穴上。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除了自身财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外,美国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监管极其严格,从证券交易所、证券监督机构、投资者、媒体到专门找茬的律师事务所,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监督系统。此外,一旦虎视眈眈的对冲基金发现上市公司存在问题,往往买入空头以后披露质疑信息,导致公司股价暴跌,而做空的对冲基金则名利双收。丁磊曾说,在此上市犹如“裸奔”,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外,就连自己的对手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此外,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还得时刻提防着“一美元退市规则”。根据这个规则,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不足一美元,且这种状态持续30个交易日,纳斯达克市场将发出亏损警告,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发出的90天里,仍然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以提高股价,将被宣布停止股票交易。2001年网易和搜狐都曾险些遭遇停牌威胁。

    纳斯达克有句俚语:任何企业都能上市,时间会证明一切。能够成功上市自然可喜可贺,但关键是能否“稳坐钓鱼台”。目前,已经在美上市或即将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很多仍未实现盈利,甚至还没有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式。当前华尔街对中国概念热情有加,但一旦连续几个季度财报达不到预期,概念造成的假象有可能破灭。张朝阳认为,华尔街对中国互联网形势还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某个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新模式后就会在这个领域占据霸主地位,例如搜索领域的Google。 然而,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一旦实力雄厚的巨头引入这种新模式后,往往很快就超越了刚发展的小公司。实际上,由主要门户网站主导的微博就正在威胁着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无独有偶,就在上市的第二天,人人网股价便出现大跌。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否在“凶险”的美国资本市场稳定地走下去,看来还是个未知数。

 泡沫到底有木有?!

    20113月份,来自俄罗斯的天使投资人尤里·米尔纳向中国的京东商城投入五亿美元巨资,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在此前两年,这位亿万富豪已陆续向FacebookGrouponZynga等美国互联网企业投入了数亿美元资金,成为在当今互联网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幕后推手。

    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包括尤里·米尔纳投给京东的五亿美元在内,今年前四个月,全球共有超过50亿美元风险投资流入了年轻互联网企业的腰包。尽管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相比,这一投资规模并不算大,但有分析认为,照此发展,今年的投资总额有望成为自2000年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年,可能会高达550亿美元。而且,在1999年至2001年期间,全球共有964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互联网创业领域,其中80%被投向了美国,在全部10755笔风险投资交易中,有7174笔来自美国。而根据美国最新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去年规模最大的25笔消费互联网投资中,有15笔发生在美国以外,其中中国占了12笔。今年前四个月的50亿美元风险投资中,只有14亿美元投向美国,在全部403笔交易中,有3/4发生在美国以外的市场。

    伴随着全球性的互联网狂热,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三次扎堆赴美上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正在形成吗?

    就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和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要从最近十年来国际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来看这次的互联网热潮。”张明认为,“现在不单单中国的企业在上市,美国也有很多网络公司表现抢眼,像Facebook虽然没有上市,但是预估的市值已经接近500亿美元。现在美国还有几家正在IPO过程中的企业,上市后的市盈率估计也会相当高。”根据张明的分析,自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接着陷入房地产泡沫中,破灭后又诱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所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利率降到零利率边缘,资金价格极其便宜,与此同时,当没有空间再降息时,这些国家又开始实行量化宽松。在这种背景下,资金的成本很低,而且量很充足,但放眼全球,真正能投资的品种其实并不是很多,无外乎就是黄金、能源和大宗商品,另一个趋向则是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恰逢此时,基于web2.0的互联网概念风生水起,“哪个增长潜力最快就看哪个国家网民最多,首屈一指的正是中国”,张明表示。便宜又量多的资本,碰上个吃香的概念,事情就变得自然而然了。说到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首日普遍表现惹眼的原因,张明还提到了一点,即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比如说人人网,它的收入全部在中国,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未来它支付股息用的是美元,这中间就有一个升值的收益,这一块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风险的。”

    至于是否存在泡沫,张明认为目前的确是存在的,而且现在这种热度可能难以为继。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是一个很破碎的市场,门槛不高,大家蜂拥而上,利润便被切割了,未来的盈利前景很难说得清。因此,资本市场给出这么高的估值其实不太理性,高估了中国市场,而低估了中国的竞争。另外一方面,美联储很可能从明年开始加息。加息就意味着,资金的成本会提高,股价会下跌,资金会撤离之前估值比较高的行业,而一旦美联储加息的幅度比较大,国际资本就有可能从中国流向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中国专门做互联网行业的VC(风险投资)和PE(私 募股权基金)的资金紧张,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盈利模式稳健的企业,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融资环境也会相应变得严峻。“现在的问题在于,美联储加息的节奏是快还是慢?”张明表示,互联网泡沫也不都是坏处,对行业和企业来说其实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就像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一样,留下来的企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企业。

    但是,姜奇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则很肯定地告诉记者说:互联网本身不存在泡沫,但不排除互联网股票出现泡沫。姜奇平解释说:“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互联网不存在泡沫,因为它是一个高速发展而且还远远没有饱和、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的行业。但是在股票市场,有泡沫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分清楚互联网泡沫和互联网股泡沫这两个概念,2000年我们就是因为没有区分清楚,把互联网股票的泡沫当作互联网的泡沫,结果损失惨重。”观察互联网行业十几年的姜奇平回忆说,当时全社会对互联网股泡沫这个客观存在的东西过度反应,近四成人把互联网股泡沫理解为互联网泡沫,甚至由此对互联网深恶痛绝,欲将互联网本身当作泡沫整体挤去。他说:“从那时起,互联网企业远走他乡,就成了不可逆转之势。”但实际上,2000年投入中国互联网的资金,“全部加起来,只相当于在黄浦江边盖了一座烂尾楼,还不是最高的一座”,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整个社会对互联网风险的心理承受力,居然抵不了一座烂尾楼。姜奇平认为:“当时没能认清形势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没有适应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过于保守,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实体的、确定的东西,而没有看见互联网行业这种具有高风险性、需要长远投资,但又是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成长型经济的价值所在。”现如今,互联网泡沫的说法再次浮现,姜奇平认为应该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姜奇平和张明一致认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非常有前景。

    如果从1987年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算起,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奔腾的24个年头,那么,在热捧和争议中开启的下一个时代又会是什么模样?繁荣,抑或风暴? (本刊记者 吴晓芳 专家支持 姜奇平 张 明)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