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1年7月3日,在县六中阅卷时得知武俊浩的《交际与演说》,颇感幸运。
在升学率如火如荼地年代,校领导作为社会的体现者,干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事,自然得到第一手材料的可能性小,反馈的信息也参杂由于大家恭维心理带来的虚假成分。这样,下放权力、让人才选拔人才的方略便是明智之举。当然这里提到的人才不是应试教育时代选拔的仅仅教得好的老师,而是远离主流、超越应试时代、站在人生前言思考问题的那些人。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反映应试教育时代最有力的教师报上面关于教学教法一类的论文,谁爱看!反而是家教报等反映人生、生活的事却备受关注。就在于教师报归宿不到位,落脚点在“课堂教法”这个应试教育产物上面,即身外之物;而家教报归宿在人的发展问题。
“文革”时代提倡的东西许多被人遗忘,就在于它体现时代之风太浓,凡跟风不太紧凑的思想却永远地留下了并且被人怀念。
凡体现民众呼声的东西,实质上是体现了时代风范;凡体现逻辑伦理方面的东西,表面上脱离主流,实质上却是永恒的主题。望该校领导走出户县,走出快要到尽头的应试教育思维框架,不仅要干好教育局安排的事,还要干好体现伦理体现人生的事,即真正自己的事。
六中此举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面不可能怎样,但允许教学以外的育人思想存在,至少流露出多元化思潮在学校里边可以萌发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