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手法练习次第

肖乐义 转载自 网易 | 2011-08-02 08:59 | 收藏 | 投票

  圣念慈悯,欲济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先究病源,后攻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针经素难,立理玄微;历代志士,传技神机。夫针之要,易陈难入,至道渊深,得之者希。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九针之用,毫针最广。以之为例,本灵素,参歌赋,述古今之言,阐针刺手法练习次第,期达针道之幽深,得技之工巧。

  一曰治神。针有悬布天下者五,其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此其本也。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修真之道,修养和神,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练功之法,或静坐,或站桩,或习内家拳术,以养浩然正气,历家各有诀妙,学人应选当机者。吾以陈氏太极拳入道,学自济南铗简斋主人。更要知止定静,意诚心正,修身明德。行住坐卧,刻刻摄心,去骄躁浮华,嗜欲忧患。厚德载物,心气平和,心主既明,十二官安,神治身养,可以为针。或曰此步为功夫在心。由此方可持针调气,守机守神,得道之真。

  二曰捻指。气充身养,心神得治,此谓得本。再专捻指,始为运针之基。空手捻指,法有多端。可拇食中指,大指进退;亦可如赤凤迎源,展翅飞旋;又可如运头针之状,食指捻转。捻指之要,治神为先,运气到指,体悟捻指力度、幅度,频率、耐久,使指感遂心。既可专练,定出时候,端身治神,意气通指;又可散练,行住坐卧,不费功夫,公交车上,步行途中,闲聊之际,看电视时,练于不觉,其乐融融。或曰此步为功夫到指。此法不独助于针道,亦助于平脉辨证,推拿按摩,点穴闭脉,擒拿摔打诸术。然此步不离治神,为治神到指,左右手同。

  三曰捻针。治神到指,指遂于心。今再持针,治神到针,使针遂心,又分次第,左右手同。其一曰空捻针。持针捻转如捻指时,体悟手指对针柄之控制,捻针之力度、幅度,频率及持久。彭静山《针灸秘验》,捻转幅度小到5°,岂是粗工所能。吾同学好友洪某,福州人氏,传练捻针幅度一法:将一纸屑或棉条缠于针尾,捻针能显转动之角度。久久手指与针柄合一,或曰功到针柄,不离治神,亦可谓治神到针柄。其二曰捻针钻物。《承淡安针灸选集》载乃盈公针钻陈账本,神针黄石屏传针钻泥墙术。《针灸秘验》特制棉花练针枕。为习方便,可备废旧书本,或报纸折叠一摞。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拇食中三指正指持针于身体中线前,鼻尖正对,两目之间,上下进退,轻重速缓,力由针柄至针尖,体悟针体之弹性,力度、角度、速度、幅度,可控几何?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尽尽针体之性,或曰功到针体。不离治神,或曰治神到针体,要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如临深渊,神无营于众物。能尽针体之性,进针攻穴无碍矣,守机守神,催气补泻功成矣。若觉钻纸意未尽,不便找泥墙,捻针钻木又何妨?吾曾将针柄捻散,将锈柄捻新。其三曰捻物辅助。平时行住坐卧,持针不便,可捻指捻线,捻一切方便小物,以助功夫。

  四曰轻刺。此步再作提高,专练针尖之体悟,左右手同。《针灸秘验》载四步水面练功法,虽善却不便。借鉴其意,吾传一法,至简至便。取薄纸一张,略将边、角折叠后扣放桌面,自是与桌面有悬空处。或将薄纸一片,一端夹书中,一端探出悬空。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正指直刺,针尖触纸片悬空处,不使针尖穿透纸片,使纸形变尽量小。体悟针尖与纸片间之相互作用,要如临深渊,心无外募,神无营于众物,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睁眼闭目,慎守勿失。先将针尖触纸体悟,再缓刺触纸体悟,再可速刺触纸体悟,先睁眼,再闭目,均了然于心。至此,可谓功夫到针尖,治神到针尖。毛刺半刺赖此,守机守神,运针催气补泻之功更上一乘矣。

  五曰速刺。此步专速刺练准,左右手同。或曰治神之功到针穴。练习之法,彭静山《眼针疗法》有论,今借鉴简易之。取字纸一片,蒙于瓶口、空盒口上,选一字笔划交叉处,或选一标点如豆句号。目标既定,端身治神,不存犹豫,出针速刺,即使不中,亦不太偏,久久功成,发必中的。先专刺一处练习,再随时选定刺处,立时出针速刺,如射击移动靶或飞碟类,力求中的。此法结合轻重深浅,自是妙用无穷,例如用于眼睑速刺浅点,耳鼻指端速刺或放血,又若火针攻穴绝技,皆可一针到位。

  五步功成,攻穴进针,法由心出,因人而异。总以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豪,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身体各部,深浅轻重,速缓直横,提插盘摇,弹刮震颤,皆能随心所欲。毫针功成,余针可通。

  返观五步练针之法,总以治神为要。然神治则身治,神治则气治。先贤如承淡安、彭静山诸公,练针先列练气之法,惜今人多忽视之。针道日衰,哀哉可伤。若按吾法,治神练针,纵无内功基础,亦可神治息调内气生,以期人针内外合一,能使内气透出针尖,能以不病调病人。《承淡安针灸选集》载广东黄某精剑术,暗室中可运气使剑尖放荧光,功深自非难能之事。若神气得治,运针疗疾,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慎守催气,补泻在意,针调阴阳,以平为期,不必咒言,已通鬼神。拔刺雪污,解结决闭,神圣工巧,针道可传。岂是心不在焉,内无精神,外借电磁所能为?愿针灸同道深思之!

  名医针法——吴棹仙

  【小传】吴棹仙(1892─1976),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幼承庭训,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重庆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精研医学经典,深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从针灸大师许直乃(立衣旁)游,得“子午”、“灵龟”针法秘传。为求中医学术之生存与发展,自奉克俭捐资,先后创办重庆“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重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等,深受医界赞许。建国后,任教于重庆中匡进修学校,出任过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匡学院医经教研组主任、针灸教研组主任等职,并先后被选为四川省政协第二居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毕生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深,长用经方,执医业六十余年,屡起沉屙,为当代知名的经方学家。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一九五五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献《子午流注环周围》于***主席,受到主席嘉勉。除精通医学外,又工书法,通音韵,精词章,著有《听秋声馆》、《性灵集》、《养石斋稿》等。

  补泻手法

  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一)男子午前 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二)男子午后 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重用之)。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

  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

  (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

  (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

  (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寒热手法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候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热退。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针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输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子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 三插一提凉透天,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升降手法

  五运有太过与不及,五气倾移,有常有变,卒然而动者谓之变,顺应四时,阴阳往复,寒暑迎随谓之常,依时取穴,合乎运常,但不能应变,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云: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故刺法论中之升降手法欲发郁而升之者,均须待时,如当折其胜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须待时(一),试分析如后。

  五脏藏气上升之法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时开。

  心火之气,郁而不升,当刺包络之荥(劳宫),丙辛日未时开。

  脾土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时开,己日酉时过。

  肺金之气,郁而不升,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丙辛日卯时开。

  肾水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丙辛日巳时开。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上行,则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针柄,左手指依经导之,使气上行,续用补法,或多补少泻法。

  五脏藏气下降之法肝木之气,欲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手太阴肺之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之合穴(曲池)。

  心火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足太阳膀胱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阳赡之合穴(阳陵泉)。

  肺金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心包络之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之合穴(天井)。

  肾水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土,刺足太阴脾之井穴(隐白),足阳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针柄,使气下行,纯用泻法,如病在六腑,邪实过胜者,当取手少阳合穴者,用足太阳络委阳穴代之,当取手阳明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上廉代之,当取手太阳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下廉代之,此依据灵枢经本输篇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下俞,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阳,阴有阳疾,实则泻之之正例。

  卧针迎随手法

  难经云: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张世贤注云: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经脉往来定规,凡欲泻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方来未盛,乃逆针以夺其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未虚,乃顺针以济其气,是谓之随,迎随之施,将以调气,调气之术,必在知其病之在阴在阳,随其阴阳虚实,而施迎随补泻,以调其气焉,内里为阴,外表为阳,内有表里,外亦有表里也。

  古人有曰表之表,里之里,正此意也,阳虚阴实,则泻阴而补其阳,阳实阴虚,则泻阳而补其阴,随其阴阳而调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后,照补泻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后,则当反其例而用之,盖男子应日,女子应月。 阴阳升降不同,用针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针左手阳经,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针左足阳经,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针左足阴经,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针左手阴经,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

  李南丰注云:手上阳进阴退,足上阳退阴进,合六经起止故也,凡针起穴。

  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左外右内,令气上行,右外左内,令气下行,或问午前补泻,与午后相反,男子补泻,与女子相反,盖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阳经午前呼为补,吸为泻,女子阳经,午前以吸为补,呼为泻,午后亦反之,或者又曰,补泻必资呼吸,假令尸厥中风,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转针,若当吸不转,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动其气可也。噫补泻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为奇经不拘十二经常度,故参互错综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阴阳可也。

  尝爱雪心歌云: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后全也。

  进针手法

  内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盖取穴的时,先以沸水洗净穴位。医者亦必用沸水温针,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后令病患咳嗽一声,医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针,食指压针顶,无名指辅针,随咳刺入。再令病患用口吸气,医者徐徐左右旋转进针,大约吸气三口,针透天部,吸气至六口。针至人部,吸气九口,针到地部,如肌肉轻松,进针容易,吸气未至九口而针已到地部者,少吸数口气亦可,如肌肉紧密,吸气九口而针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气数口,总以针至地部为止,再如针至肉膜,膜浓针受阻,则令病患口呼气将针轻提,再令病患吸气。

  将针重下,透肉膜后,进针至易,针到地部时,令病患呼气一口,微提针如小豆许,即停针候气,停针时,用大指甲括针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针穴在上者,则下括针柄,如病在阳经背部而所针开穴为手阴经者,右手括针时,以左手指随其经脉之道。按引气而导至肩 ,令病者用鼻大呼气一口,乘呼气时将针外转一次,用大指甲将针柄下括数次,乃停针候气,此即灵枢经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之义。

  如病在阴经腹部而所取开穴在手阳经者,用右手大指甲将针柄上括,左手指随其经脉之道,按引气而导至肘上,转折入 腋,令病患用口大吸气一口,针向内转一次,再用大指将针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针候气。

  催气手法

  停针十分钟内,如针下有胀痛之感觉,见针四围有红晕,即知邪气已至针下,立用正手法泻之。

  如停针十分钟以上而针不胀不痛,见针四围亦无红晕,即知邪气未至针下,当用催气法催之。

  催气法,阳日用偶,阴日用奇数,内转令病患吸气,外转令病患呼气,阳日用至六数时,即令病患颠倒呼吸,呼气时针内转,吸气时针外转,颠倒重用六数,乃停针候气,如邪气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顷刻针下胀痛,即知邪气已至,勿须再催,即用补泻正法。

  调和营卫手法

  补泻寒热升降,正手法用毕时,针下轻松,病患痛苦轻减,将出针时,先用调和营卫手法,先和营气,后再调卫气,和营气针在地部,不分阴日阳日,和营皆用六数,调卫皆用九数,和营用口呼吸,调卫用鼻呼吸,先吸后呼,吸气针内转,呼气针外转,和营六数时,针在地部,不必轻提,和营六数用毕,顷刻即令病患用鼻呼吸,仍先吸气后呼气,吸气针内转,呼气针外转,外转时注意将针徐徐提至天部,调卫九数用毕,再停针顷刻即出针,出针时,再令病患用口轻轻吸气数口,不拘奇偶,将针左右轻轻旋转出针。出针后,如血分有瘀滞,针下微见黑血,令病者勿疑,说明病理,以手按挤左右。令黑血尽出,见红血即自止。

  出针时邪气有余,针之周遭红晕不尽,皮肤微觉高起,微觉胀痛,则将针摇大其孔,出针后,不必用闭门法。

  出针时如邪气已尽,正气不足,病患头部觉昏晕,针周遭皮肤色白,针下轻松者。

  右手出针,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气不致消耗。灵枢经云: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补曰如留而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勿留血,即取诛之,此出针当按不当按之理。

个人简介
本人出售外汇精确交易图表,十万元一张,闲聊试探者免言!
每日关注 更多
肖乐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