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药物剂量的“磁捷径”

杨雪 转载自 麻省理工科技 | 2012-01-12 17:06 | 收藏 | 投票

  如果永远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即使最有发展前景的药物最终迎来的也只能是“失败”。因此,在开始大规模临床测试前,制药公司必须确定精确的药物使用剂量,这一过程成本高并且耗时时间长。现在,专攻帕金森氏症治疗药物的科学家已经发现如何利用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MRI)技术快速确定最佳药物剂量,进而最有效地作用于大脑。

  追踪药物在体内移动的最精确方式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在这种扫描中,药物被标上放射性标记并注入人体,而后通过扫描议追踪。新研究的领导人、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精神病学副教授凯文·布莱克(Kevin Black)表示,PET扫描存在一些缺陷。研究发现刊登在12月期《神经科学杂志》上。PET扫描仪和PET扫描成本较高。由于将患者暴露在放射环境下,多次PET扫描将带来健康风险。作为PET扫描的一种替代方式,制药公司有时会利用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通过对患者进行情绪问卷或者手动灵巧度测验等临床测试评估最佳药物剂量。

  华盛顿大学的此项研究由Synosia公司资助,是第一项利用被称之为“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药物疗效进行追踪。借助于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在4个月内确定了帕金森氏症治疗药物的最佳剂量,并且无需采用注射或者放射这些侵入性方式。

  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机对准患者颈部动脉,通过改变血液中水分子的磁性属性对其进行标记。这些水分子呈现在随后的扫描过程中,最终让研究人员获得有关动脉血液流入大脑特定区域的图像。

  研究人员在不同剂量给药前后进行扫描。在对所获得图像进行比较时,布莱克及其同事立即发现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哪些大脑区域血量因为药物作用增加。这允许他们确定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剂量,而后再进行进一步测试。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神经病专家约翰·德特莱(John Detre)表示,利用ASL技术加速从药物研发到进行大型临床测试的过程是一种低成本方式,能够吸引制药公司。他说:“决定药物研发是否继续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这种药物能否进入大脑并产生你希望看到的疗效。这项研究是一次很棒的原理循证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德特莱研发了ASL技术,但他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设施的路易斯·赫尔南德斯(Luis Hernandez)表示,ASL技术并不像PET扫描那样具有特异性,后者能够在分子水平下对药物作用方式进行追踪。“但如果希望了解药物是否影响所应进入的大脑区域,这种方式的效果更好。”

  ASL技术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便是抗抑郁药物,这种药物需要6周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出临床效果。借助于ASL技术,医生可以很快确定抗抑郁药物能否影响大脑,这是药物有效缓解抑郁症状的一种迹象。德特莱指出这项技术能够在其他很多药物研究领域发挥作用。他说:“你可以借助这项技术了解众多作用于大脑的药物的疗效。”

个人简介
北京圆通捷快递公司 经理助理
每日关注 更多
杨雪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