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背后,为何村医举步维艰?---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万祥军观察访谈录

万赢信 原创 | 2012-10-24 18:37 | 收藏 | 投票

  医改背后,为何村医举步维艰?---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万祥军观察访谈录

       据中国医药产业网 京华时报 侯雪竹讯  一些乡村医生通过微博表达了他们对医改后境遇的不满,这些村医散布在全国各地。

  在全国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乡村医生承担的工作不断增加,村医的地位及相应的福利待遇却在下降。

  不少村医迫于生计,已无奈改行,仍坚持的也有很多由在诊室坐堂变成“游医”。

  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末端的执行者,村医们的工作热情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的效果,但这个群体的状况,却难以获得决策者和公众的关注。


  “我觉得村医在大家的心中是什么?那就是没有地位,没有收入,没有保障,没有待遇的群体。但我们依然坚守,只因脚下生养我的黄土和家乡的百姓。”这是一位河南村医的慷慨陈词。尽管话语磅礴有力,却掩盖不了这位村医对新医改后自己生存环境的失望。

  中国400万医生中四分之一为乡村医生,自毛时代号召医疗下乡以来,一直是他们为8亿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至今日,城乡差距急剧拉大,农村人越来越看不起病,年轻医生也越来越不愿选择农村。而已解决农村看病难和看病贵为目的的新农合,在国家巨额的投入下,却因为层层管制破坏了农村的基本医疗环境导致满意度低的情况出现。

          万祥军:谋定医院产业主持人

        9月29日,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南城村卫生室医生孟阿娜从阿什河街道卫生院拿到第一笔补助金时,她彻底失去了以往工作的热情。请问,为什么?

          村医的孟阿娜:

           21岁开始做村医,15年来头一次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元应急。

    “我一点儿也不想再继续工作了。”

  今年3月,黑龙江省落实国家新医改政策,开始启动“村级医改”工作,基本药物制度正式进入我们所在的阿城区,已经近5月份。

  加入基本药物制度意味着卫生室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中标价实行零差率销售,执行基本药物全省统一定价,同时不得购进非基本药物。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将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的采购计划。

  “全国各地的村医收入基本都是一般诊疗费和药品差价构成,这一来,其中大部分收入都没了,也不知道怎么补”,当时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很忐忑。

        万祥军: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


  就在昨日,国办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内容中对农村医疗的保障现状做出了很多保障。在此之前,中国社科院发布《新医改背景下的村医生存与工作状况调查报告》,调研发现零差价实施后,收入有减少的卫生室达98.2%,因药物品种有限而不去村卫生室就医的患者比例高达72.5%。村医担不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现有支付制度债台高筑,药品零差价导致村卫生室常用药品下架……层层困难困扰着这些在农村奉献着自己青春,却面临老无可依、后继无人的未来的村医们!

  新华网有篇健康报文章“村医现状折射农村困境”提到:“村医待遇不如兽医”,但是不知道从哪里传来这样的判断:“村医越反对,医改越成功”,我听后觉得非常纳闷。不管是哪里、哪国的基本医疗都不可能没有“村医”呀!其实,我们知道村医反对的是什么吗?

       村医:武汉

        “如果孩子都不在身边,我都不知道以后我老了该怎么办。”

  武汉当年为什么选择做村医?这个问题让他沉默了片刻,随后他说“当初的理想抱负,还提它干吗?”

     以前村医是一个让他觉得无比光荣的职业。我们老一辈的村医说过的口溜,形容了村医的地位是非常棒的,一是权、二是钱、三是听诊器、四是方向盘、五是供销社的营业员。
  武汉受他父亲的影响,从他手中接下村医这个行当。

  现在从医26年的我,却是农村医疗队伍中的“年轻人”。
 

      待遇低又没有保障,哪有年轻人愿意做,而且现在连基本的养家糊口都做不到,就更留不住人了。我还要担忧养老问题,如果孩子都不在身边,我都不知道以后我老了该怎么办。
 

        面对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村医这个行当的我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累。现在再跟我说,让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我说什么也不答应。
 

        万祥军: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

      “村医扎根在基层,最知道这个村子的安危冷暖,最知道他们有什么社会需求,村子里的人需要什么照顾”,在她看来,村医不仅仅有半农半医的身份,还是连接农民和政府的一个纽带,并且在农村,青壮年很多都在外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他们多少都有些小病,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出村看病,又不太可能,村医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老乡村医生情况不同,解决其养老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当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

  同时他认为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不能将乡村医生纳入新农保。“村医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技术水平与普通农民差别比较大,如果直接套用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很难让村医满意,更不用说吸引年轻力量补充到村医队伍中。”第二,对老村医,在农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间很长,可以在一般养老保障待遇的基础上适当上浮,比如可以参照当地对村干部或小学教师的相关规定,对于服务超过一定年限的老村医,给予和本地小学教师或村干部同样的养老待遇。
 

         村医文庆华:湖北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中坝村中心卫生室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我就再没见过原来常见的草珊瑚含片和江中健胃消食片等药物,而替代药物卖的价钱,有些比他们自己进的药加上药品差价后都贵。

  找不到习惯用药,农村覆盖新农合以后,报销比例的差异也造成了患者流失,很多村民都选择到镇卫生院或县卫生院进行诊治。

  同时根据改革要求,村医还多了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11项公共卫生服务的事情。接诊病人的时间也变少了,病人又走得多,收入自然更少

  为了维持卫生室的运转和自身的生存,我们也会选择继续偷卖非基本药物。

        针对零差率补偿不到位,固然有一部分是被截留或占用,没有按相关政策规定落实,但也要看到,零差率政策造成的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下降幅度过大。这即便在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也很难弥补。因此,应改变这种药品购销制度。

  对于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不足,主要原因是公卫任务在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之间分工不清,二者都承担公卫任务,同时乡镇卫生院又直接管理乡村医生,很容易产生。

  
  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以来,一些村医依然使用非基本药物,“这等于改革不成功。

       万祥军: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


       看来,我要说的是, 村医们看不懂的政策

  根据改革要求,村医多了11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由此导致接诊病人的时间变少了,收入随之变少。

  “村医以前就难,现在更难了。”其实在近几年,已经觉得村医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先是按照全国推行乡村医疗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农村应当建设标准化的卫生室,否则将被取消执业资格。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很多村医都只得自己贴钱建卫生室,除此之外更让村医们头疼的是日渐流失的服务对象。

        村医:朱恒鹏

      与其让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消解在基层各种规避和应对措施之中,不如主动调整政策规定。在坚持省级集中招标的前提下,继续执行挂网招标价格,但是以此价格作为最高零售价,明确规定乡村医生出售药品的价格不得超过这一限价,同时恢复村医的药品自主采购和议价权,由村医和供货商自主协商采购价格,采购价格越低,批零差价越大,乡村医生的收入越高,如果药价明显偏高,村医将面临患者流失的惩罚。

  我也想过转行,心里舍不得,也不知道除了村医自己还能做什么。不过,我还是在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现在我在乡卫生院里进行中医针灸的培训,又在自己的卫生室添置了一台新的理疗仪,现在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受限制小很多,学学中医针灸,也为自己找条出路。

        万祥军: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

       农村实行医改非常有必要,取消药品差价,按实价销售,无疑有利于缓解“看病贵”,但是从目前看,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稳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对村医的补助没有标准,只是随便表示一下意思,有的虽说答应补助多少,但是不兑现,有的还采取打白条的方式进行拖欠。凡此种种,对村医队伍的稳定都不利。

  收入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村医在农村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一技之长者,收入过低,一些人也许会另起炉灶,打着村医的牌子,大量的进非基本药物,从中获利,甚至会“堤内损失堤外补”多收费、乱收费,由此就可能出现“看病贵”反弹。另外,一些人也会因此而辞去此工作,另谋出路。
 

         乡村“医改”是件大好事,但在村民得实惠时,也要留得住人,如果留不住村医,医改也难说彻底,因而,一是应制定出合理的补助标准,定期兑现,实现制度化;二是对于村医的退休养老也应列入议事日程;总而言之,要从收入上、待遇上、保障机制上进行完善,让村医留得住,愿意当。

  
        最后,把在采访中乡村村医提出的种种生存问题做个归须,往各级主管部门斟酌。
 

   卫生室建设

  先说一下最基本的条件,卫生室建设,虽然国家几年改善基层卫生条件,村卫生所得到改善,村卫生所由国家建设,国家拨付的资金到了基层,经过层层克扣,已近所剩无几,由村里和国家出钱合建,条件差一点村拿不出钱,就不能建设国家规范卫生室,有的就由旧房进行改建,上报新建,越是条件不好的地区,卫生室靠村医自己筹建。

  人员配置上来说,根本不合理

  现在不管是村卫生所还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都是一个到两个村医,大部分是一个人,从人员配置上来说,根本不合法,为什么说那,国家诊所最低的设计标准,一个职业医师,一个职业护士,必要的设备,必要的房屋要求,现在没有几个能符合标准的,最起码医疗和护理,药房三者是分开的,这是最基本的,不是简单要求卫生室四室分开就能解决的,主要是人员分开,所以四室分开只是隔靴搔痒,人员分开才能更好分清职责,规范操作,现阶段医生,护士,药房财务,公共卫生村医一人承担,一个人分的再细,也是一个人操作,手忙脚乱,一个人有多少精力,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基层卫生人员严重不足,是现在基层卫生的现状。国家几十万的医学毕业生,真正从事医学的根本不过一半,即使有了助理医师和职业医师,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也很难进入到村医的行列,中国的卫生资源真的过剩吗,基层真得不需要医生了吗?依我看还是体制问题,老得出不来,新的进不去。

  村卫生所的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现在卫生室还是建国初期赤脚医生的老三件,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无论你是专科,本科来到卫生室,都是一个水平,说实话真的不如一个老的村医,他们经验,他们对病号了解是无穷的财富,好汉难做无米之炊,在大学学到来到基层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什么检查,什么化验,统统没用,医院给村医叫“三素大夫”,但现实是村医除了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卫生室还能用什么药物,还怎么用药,卫生室条件有待改善,应该具备抢救的药品和器材,简单的检查手段,我认为血常规的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的检查在基层是完全行的通的,再者雾化吸入,氧气吸入,电针治疗,高压消毒设备,清创缝合的适合基层的医疗器械应该配备。

  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提的很高,其实空洞无物

  我本人也是一个执业中医师,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也被百姓所认可,大部分诊断不需要大型的检查手段,中国古代和现代好多出名的老中医都来自民间,农村成就了很多名医,中医药很适合在农村发展,现实是在农村根本见不到中医,为什么那,还是体制的问题,因为现在很难申请到中医诊所,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农村就更难见到合法的中医诊所,一般达不到条件,即使达到条件的,也很难申请诊所,因为卫生局根本不批准,合法的就是村卫生室可以开设中医科,现在大多已经合并,合并后,卫生人员已近没有了积极性可言,个人上中医厨,进中药都需要不小的投入,又是一个见效益很慢的专业,既要技术也要经验。很少个人上中药,开展中医,就像我自己,自己是中医执业医师,也是国家的在职村医,销售基本药物,三统一卫生室,属于一村2个人合并的卫生所,利益均分,没有积极性可言,本来合作已近不容易,工作量已经超负荷,很难发展自己的专长,做一中医大夫。

  限制品种,限制厂家

  销售基本药物,是基层卫生室最基本的任务,医院600种,村里200多种,医生很容易看病了,感冒药就一两种药物,咳嗽要也就一两种药物,来患者根本不用考虑用什么药,不用选择,来个咳嗽的就一种到两种止咳药,到那个定点卫生室几种药品,看病很容易,不管用,我也没办法,我没有药品,我就不能随证加减,何为医生,医生就是根据病情随时增减药物,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习惯不同,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所以用药也不同,就给你一到两种药物,用就这几种药品,不用什么也没有,来病号就给你用,所以看病容易了;医生凭什么选择药品,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用药后的反馈,病号对药品的感受,知道那种药品的效果如何,那个药品过敏的少,副作用少,那个厂家药品适合患者,医生有选择药品,还有厂家的权利,药品招标部门凭什么选择药物那----价格,疗效,还是什么那,基本药物目录和卫生局药品招标已近把药物定死了,感冒一两种,咳嗽一两种,是个人就会看病,根本不用医生,医生只是一个傀儡,现在在卫生所说的做多的话就是没有,有什么药吗,没有,最基本降压药物复方利血平缺货半年,甘草片一个冬天就没有,最常用退烧药物安通定都没有,卫生室没有,卫生院也没有,我们卫生院出现退烧肌注5mg地米,呵呵,想想都觉得可笑,可笑的医改。我们常用药品医改后改了95%以上,有的是品种有的是厂家,难道基层医生都错了吗,几十年的用药习惯都错了吗,基层医生不知道药品好用不好用吗,难道基层医生都不会看病吗。

  卫生室的定位不明确

  就会出现好多笑话,天天有人来检查,那里都管,那里也都不管,有事那里也扣钱,那里也罚钱,卫生室的定位那,属于那里,受那里管理,定位不明。我也不是很明白,卫生室的法人是村主任,负责人是村医,属于当地ZF管理,卫生院协助管理,卫生院协助管理吗,还由卫生院给村医发工资,我身在其中也看不懂,一个小小的村卫生室到底属于那里,属性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公,卫生室人员就该有工资,卫生室的开支就应该有直属单位承担,如果是私,就该放开市场化。医改后村卫生室,成了一个四不像,一个畸形的产物,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村医靠什么来生存

  医改前村医通过药品的差价来生存,公买公卖,市场调控,对比起来药品相比其他生活物品和食品,医改前也没多大的涨幅,常用药品和十年前差不多,涨幅最慢的,不可否认是国家调控的原因,但是新一轮的医改,国家一个规定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搞公共卫生,无缘无故增加公共卫生工作,国家的大政策无可厚非,我们支持,我们不等同于吃财政拨款的卫生院,村医的药品加成没了,收入来源断了,第一承诺的药品补助不到位,第二公共卫生经费不足,补助不到为,但收入减少了,村医靠什么生存,正常的收入没了,我们要生存,第二药房,增加注射费,这同样是我们劳动所得,我们第二药房的药品也是正规批发企业的药品,不是假药劣药,我们多收取注射费是国家没兑现的,一下子我们正大光明,靠劳动所得,变成了偷偷摸摸的,和暗娼有什么区别,国家你要搞清楚我们增加注射费,也无可厚非,这是我们劳动所得,一个输液2元钱,是对村医的嘲讽。医改后村医工作量增加一倍,收入减一半,真正娼,真正的大盗不知是谁

附:

基层医改求变

---医药观察报采撷谋定医药产业论坛观点摘录

来源:医药观察家 发布时间:2012-11-05 18:05:53


文章来源:
http://www.51emo.com/Read.Asp?PPNewsID=13282

从罢工到讨薪,近期“村医”这个角色似乎“荣升”为医改这场大戏里的主角。而对于村医遭遇的窘境,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其背后暴露出的医改制度的不完善及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尤其是基层改革所面临的重重阻碍——这些都亟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村医的反抗

自新医改实施以来,村医的诉求声日益高涨,关于村医目前的尴尬处境也愈加受到业内关注。正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所言:“在县乡村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医待遇不如兽医。”

 

根据陈仲强的调研,村医的待遇诉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没编制、没学历和收入低。在编制问题上,目前我国村医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扮演着医生的角色,迟迟没有获得正式“名分”;而兽医则刚好相反,不仅拥有国家正式编制,甚至还有学历要求。相比之下,村医的学历水平则普遍偏低,大部分以中专水平为主,占比约73.7%,且再教育迟迟没有着落。

 

另外,收入问题也一直是村医的诉求重点。随着乡村一体化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村医不再利用药品差价维持收入,转而依据绩效考核获取包括一般诊疗费和公共卫生服务费在内的两项补助。但根据村医的反映,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三种情况:其一,目前的考核没有明确标准;其二,即便通过考核,补贴也迟迟不得到位;其三,按照政策改建卫生所的预垫款的补助石沉大海。

 

与此同时,在考核项目里,为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村医除日常出诊外,还需额外承担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公共服务类工作;此外,卫生所因配套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落后,以及该层级新农合医保项目执行尚不完善,而无法与乡镇卫生院竞争,造成更多患者流失,进一步影响到村医的积极性。

 

然而,在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万祥军看来,以上因素还将导致村医人才流失、新生力量不足、老化断层现象严重,不少村医还因此无奈改行谋求他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乡村医生50岁以上的占23%40-49岁的占24%,两者相加为47%,而20-29岁的乡村医生不到7%。长此以往,村医的生存和发展岌岌可危,基层医改看病难的问题难以解决。

改革的泥淖

事实上,上述村医的困难处境,从根本上折射了当下我国医改的漏洞。尽管新医改无论在方向上还是总体思路上都是对的,但当政策推进到基层,往往会走样或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也造成现在村医的左右为难。

 

“这与目前的体制设计有一定关系。当下我国医改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很少涉及到乡镇村,由此给下级造成模糊概念,认为基层并不是医改重点区域。其原因还是政策在宣传、贯通和传达过程中的不合理,执行力不足,以及下级理解意识不够。”万祥军表示。在此情况下,当政策传达到乡镇时,就容易引起执行上的偏差,毕竟目前针对基层的改革规范并不完善,很多乡镇仍处于摸索阶段。而一旦政策逐级落实到基层,又因目前村医素质仍偏低,以及村医的培训和引导工作仍不够规范和到位,而进一步出现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并直接造成目前每个环节积极性的不高。国家对村镇也有一定的拨款和补贴,其中30%左右由国家调配,剩余的70%由各地方财政解决。由于目前地方财政意识不够、执行力不强、贯通力不足,造成其对资金的倾斜度不够,加上很多环节不透明,层层克扣,最终导致村级建设、员工工资等各方面的建设达不到标准。

 

而对于目前基层正在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而言,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零差价”政策和基药目录只能在城市和社区推行,而且现在也还没有完全的经验和模式,就急于推向乡镇。对此,万祥军指出,“因为乡镇没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很多好的医改政策如基药目录、招投标在基层行不通,昙花一现。不仅如此,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整个村级的资金不足。原来各村在这方面可能还有些创收,结果现在连基本创收都没有了,而国家资金又无法到位,造成整个村级资金不够,进而所有配套跟不上,村医待遇跟不上,整个环节脱节。”

 

因此,对于基层医改,万祥军建议,在全民动员重视村医建设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当务之急应该从人员招聘和村医的培训教育等方面解决人员配置问题,之后才是整个硬件设备的问题,毕竟人是第一要素,是关键执行者;其次,国家可通过政策扶持,抓执行力等方式大力推进各基层村室的建设,加强监督机制,最好要求各级财政出一部分资金就写在文件上,防止克扣,确保每个环节的资金顺利到位;第三,在利益分配方面,国家应制定一个可行方案,可以采取如除国家补贴以外,由村里根据村干部的待遇比照执行,并将其纳入村委的管理范畴,全面推行村医的公益制;第四,推广村医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村医家庭子女的就业以及教育问题,以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王少婷/文)

[专家观察]

 

医改忽视村医将一事无成

据笔者了解,村医反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同工不同酬,待遇不公的问题。大部分村医(临时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平常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平均工资却不及正式职工工资的三分之一,甚至连社保都没有或者最近才办理,连新《劳动法》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

 

其次,高工作压力,低工资待遇现象严重。部分医院(卫生院)出于节省开支的目的,减少单位用工数量,降低人员待遇,造成人手紧缺,人均工作量大,日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加上新农合实施后参保人数增加,以及医疗法规严格,就诊危险性高,造成员工工作压力极大。

 

第三,用人标准不规范,存在聘任的随意性。长期以来,医院在用人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在一些贫困地区“任人唯亲,认钱唯亲”的现象不少,随意性和岗位流动性高,医护队伍总体素质低,人为地造成不安定因素。

 

第四,人员聘用制度不规范也不合理。基层留不住人才,而60岁以上还有工作能力并热心在农村工作的又被拒之门外,造成村医后继无人。

 

最后,浮夸风严重,引起虚假现象。一方面,村医为了通过绩效考核拿到补助,维持收支平衡,出现造假、虚报现象;另一方面,“过度医疗”现象堪忧,住院率上涨被简单地认为是医改的成果,使医生成为制度缺陷的代表和牺牲品。

 

以上医改的缺陷,村医看得一清二楚,他们反对就是一种反抗,难道这就是医改的成果?笔者则认为:村医如果有效地承担了大部分医疗任务了,医改就成功了! (广东卫生厅副厅长 廖新波)

附文:

  村医从中的到了什么

  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合作医疗好多光环都扣在村医的头上,可是村医从中的到了什么?

  1000左右的各项补助,微薄的收入吗,和我们付出根本没法比,基本药物制度,把村医药品加成取消了,补助到位吗,合作医疗说的很好,老百姓的实惠了,考虑过村医吗,电脑,打印机,纸张,发票,处方水电暖,国家合作医疗考虑过村医从那里支出吗,国家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公买公卖叫购买,理发半小时10元,小工一天100元,每天工作8小时,半小时6.3元。对高血压的随访,一次一个人半小时计算,一次随访要和小工的工资持平吧,一年4次,就是25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一年一人就是25元,查体一次一年要多少钱那,其他12项公共卫生完成又需要多少钱,一人一年就是25元,经费严重不足,在加上层层克扣,村医得到3元或5元,劳动和报酬不成比例,购买就强卖强买,就是强盗,很自然,也就不会是真的搞公共卫生,就是全国上下一片造假。国家付的钱只够买一些假的数据,国家想看真实公共卫生,不通知,随便到那个地方去,都能看到真相,不是不知道,是不想看罢了。

  面对这么低的工资,微薄的收入,这么大的风险,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不退出那,第一还是我们的梦,我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治病救人,是我们从医人的梦想,还有一点就是梦想这有一天和民办老师一样一夜转正,成为国家事业编,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可是这个梦离我们太远太远,第一国家大政策精简人员编制,第二我经常开玩笑是的和我同行们说,你见过在家里上班的事业编吗,没有吧,卫生室在村民家里,事业编制人员在自己家里上班是绝不可能的,说以我们要想成为事业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全国政协今日上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国政协委员赵平、吴明江、李立明、陈仲强、吴明、王执礼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谈到:在县乡村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医待遇不如兽医。(3月10日《中国网》)

  为何说给人看病的村医待遇还不如兽医?陈仲强委员的原话是这样的:“第一,村医没有正式的编制。给牲畜看病的兽医有国家正式编制,有学历层次的要求,而村医没有。第二,村医的继续教育没有着落。第三,村医的收入,相当于他所在村的平均水平或者略低一点。”总结起来我国乡村医生的状况就是:没编制、没学历、收入低,这就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最真实的写照。

  也许,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村医没学历、医疗技术水平低、收入低是一种见多不怪的“正常”现象。然而,在那些发达国家,村医毕业于著名医学院,拥有博士学历,收入比城市里大医院的医生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就如同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水平往往比城市居民高一样让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可想而知,要让处于这种困境中的村医为广大农村患者提供有保障的医疗服务不过是一种奢望。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内的村医会陷入这种不堪的困境呢?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是有关部门在乡村医疗保障建设上存在着政策盲点。不可否认,随着医改各项新政在全国范围推进,新农合政策的全面铺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譬如,农村患者参加了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看病负担。曾经普遍门庭冷落的乡镇卫生院由于获得了财政支持,通过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等办法,也赢得了更多患者的认可。然而,乡镇卫生院状况的改善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患者的医疗需求。

  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地区,村落里的患者距离乡镇往往间隔着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们要到乡镇卫生院看病存在着诸多困难,而村医则极大便利了村民在家门口及时就医。他们的存在对保障村民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是,村医大多和以往一样,既无法享受到财政保障,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其生存和发展都困难重重。村医的困境和广大偏远农村地区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发展举步维艰的境况息息相关。因此,村医的困境折射的其实是广大村民、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的困境。

  要彻底改变村医面临的这种困难处境,让广大村民享受到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有关部门就必须将村医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让经考核合格的村医获得财政支持,解决其收入和养老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乡村医生给予规范的监管,为其继续教育、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这就要求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上要向广大农村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村医不如兽医、农村医疗水平过低、农民健康权利得不到良好保障的不正常现象,还得寄望于尽快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尽快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让几亿农民都能享受到优质、便利、便宜的公共医疗服务。 张海通(医生)

  下面,我将了解到的某个地方的情况告诉大家吧。一定不全面,因为最近在我的微博中有很多村医反映更多的问题;但是一定不假,因为得到大部分村医的认同。

  “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

  “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平桥村医模式”顺应了这些要求。

  培训规避医疗风险

  “我们所4名村医都接受了由政府全额出资在郑大一附院的培训。在那里让我开拓了眼界,学习到了更先进的卫生理念、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给群众看病时更得心应手了!”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所长胡秀丽说。

  这些主要得益于区领导的务实作风。据悉,在了解乡村医生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低下等情况后,区领导研究决定培养出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村医队伍。

  “全区共有806名村医,所有的村医都得参加培训,平均每个村医培训花费7000元,这笔钱对我们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平桥区区委书记张明春说,“我们不惜成本。”

  胡秀丽告诉记者,她参加了首批培训,为其授课的是全省知名的医疗专家,课程安排贴近村医实际,内容包含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放射、心电图等常见诊疗资料的辨析,以及临床护理、政策法规、计划免疫等相关知识。临床实习在郑州大学一附院的10个科室进行,每个科室3—4天,与见习研究生一起手把手接受专家的临床指导,现场感受高等医院的服务水平。

  “以前村医为了证明自己医术高,什么病都敢看,什么药都敢用,村医之间比谁用药见效快,从而导致‘三素’(维生素、抗生素、激素)乱开乱用。学后才知道哪些病能看,哪些药绝对不能用。”第一批学员、肖店乡新店村村医叶青虎说。

  在平桥区卫生局局长看来,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村医们为群众看病的能力,而且还巩固了村级医疗卫生队伍,织牢了基层网底。“更重要的是规避、降低了医疗风险。”

  村级医疗保障新农合

  “感冒发烧在过去都是能挺就挺,挺不过再去小诊所,条件、环境都不好。现在各方面都好了,技术也好,药价也不高。尤其是原来看病得坐车跑很远的路,多花钱,还不方便。有了新农合,看病还给报销,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还不耽误干活。”龙井乡沿淮村村民曹海丽说。

  显然,平桥区村级医疗已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保证农民群众有病能够及时看,就近看,达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但是,村级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也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载体。

  “村级医疗还可以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新农合制度中得到更多实惠,对新农合制度本身既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对其开展和推进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推动。”张明春说。

  据介绍,全区目前核定了3个区级、20个乡级医疗单位和216个村卫生所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在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北京、佛山、东莞、惠州、武汉、郑州等地确定了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2008年全区参合农民增至551585人,参合率达95%。

  “我是从深圳打工回来的,南方的医疗条件比较好,但看病很贵,有个感冒发烧都得花几百块;现在我们的村卫生所看病便宜,并且新农合还能报销,真是没想到。”返乡农民工、洋河镇大山头村村民张家伟说。

  三级转诊推进新医改

  “我们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农村医疗运行保障机制。”张明春强调,“必须建立农民就医的长效机制。”

  建立三级转诊服务网络。张明春说,目前全区已建立了以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平台联动互助机制,实行分级管理,业务纵向合作,形成了接诊、转诊、会诊、巡诊的有序流动。

  加强村医管理。2008年11月,“平桥区乡村医生协会”成立,各乡镇成立了分会,制定了“平桥区乡村医生协会章程”,进一步规范村医服务行为医疗秩序。

  “像平桥区这样重视农民看病,作为业内人士,我很吃惊,很感动,我会和他们一起行动,服务农民群众。”北京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说。

  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是源自平桥区委、区政府与北京阜外医院联手实施的“卫生扶贫工程”。据悉,该院常年派出专家深入农村免费为农民看病。同时,区卫生局还组织区直医院医生定期不定期送医下乡活动,并实施“区医驻村带诊计划”。

  在胡秀丽的诊所,她告诉记者,药房共有600多个品种的药品,都是由全区统一采购配送的,“进药渠道很规范。”

  看来,新医改的“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区)”的要求,在信阳平桥区已经实现。

  

  

  各位领导、专家:

  国家的医改政策已经到了村医这个层面,我有些体会、看到些问题,也有些想法。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医疗体制改革开始的地方是让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公立医院,不是村卫生室。应该改革的是城市大医院的医生们,他们拿着国家工资该为老百姓做事,天经地义。我们做过一个统计,2000人的村庄,零利润以前,2010年销售107259元诊疗4503人次,每人每次24元,平均一个人承担2.2次治疗,一人一年药品费用54元。在卫生室看病看不穷,医院是因病致穷的根源。

  第二点,卫生管理机构臃肿,卫生院的权力太大。把政策交给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把球踢给政府,互相扯皮。卫生院却成了村医的直接领导。建卫生室,分设备装修,任务考核和补助钱,都是卫生院说了算。和院长关系好的村医,收入自然高,没关系的只能认了。

  村卫生室的硬件建设更是一大笔钱,一个小小的村医一年能挣几个钱?政府考核村医无可厚非,但上面领导想过没有,把权力交给卫生院院长,管着考核、工资,权力太大了。而且卫生院长跟我们一起干公共卫生的活儿,一起和我们分配补助的钱,与我们存在竞争关系,这样怎么保证卫生院长公平考核呢?如果他们拿走大部分钱,而多数公共卫生的活压给我们村医干,谁能去监管他?卫生局可以查卫生院账,但他们本来就是“鱼水关系”。

  卫生院院长的一些行为,很可能就是主观部门纵容的结果。我想既然卫生院管理我们村医,村医也是考核院长最可靠的方式。卫生院公开账目、奖罚制度,由村医直接监督。制定一套由上而下的监管体系。

  第三点,公共卫生服务是好事,但就现在农村条件来看有问题。国外执行公共卫生的不会是没有执业医师资格、没有高学历,大部分都进入中年、老年的农民(乡村医生的身份是农民),国家的钱用在什么地方了呢?而且已经取得了执业资格的村医,应该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不是文案工作。

  现在账目可以造假,什么都可以造假,但老百姓的健康不能造假。

  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不得不造假!以我们1300人的村子1个村医为例,涉及健康档案、高血压、65以上、重症精神病、糖尿病等群体的查体随访,大致可以做如下归纳:

  1)高血压、65以上、重症精神病、糖尿病查体随访,保守数字200高血压200老年人,8个精神病,共408人次。按照每人每年查体4次,每人每次1小时计算,全年共需1632小时。1个村医的话,一年365天不休息,一天也要4个半小时随访。

  2)居民档案的更新,一天平均看30个病号。不算看病时间,光录入信息,一个人5分钟就需要1.5小时。上边时间加起来4.5+2.5+1.5=8.5个小时了,还不算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管理,0-6岁管理。要是加起来时间更多,还有看病时间吗?

  这么大的工作量,改革后微薄的补助,是谁在糊弄谁?

  请领导、专家调研。

  一名山东乡村医生

 

个人简介
万赢信,经济学学士,经济师,记者编辑、营销企划人。工作主要涉及新闻媒体、商协社团、大健康医药产业和“三农”产业研究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和营销企划五个方面。 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第二学历,曾具…
每日关注 更多
万赢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