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三位治世学者: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及孔子之比较

潘世东 原创 | 2012-02-28 08:57 | 收藏 | 投票

 

浅说三位治世学者: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及孔子之比较

了尘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五、六世纪,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初期,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孔子三位巨人来到地球上,面对人类痛苦和社会混乱,各自开出了治理药方。

释迦牟尼,古印度人,名乔达摩·悉达多,净饭王太子 公元前563-483年,是佛教的开启者,在世80年。他自幼接受传统的古印度教育,19岁时为寻求解脱之道而出家修行,30岁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成佛。

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出生于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孔子,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中国人,出生于一个落魄的军人家庭,三岁失去父亲,十七岁失去母亲。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一、从家庭出身来看:

释迦牟尼出身于上层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吃过不少苦头,要靠自身努力才能出人头地,可以说是天才。

二、从得道年龄来看:

释迦牟尼和孔子算是比较早熟的,三十岁就成名,释迦牟尼“19岁出家修行,30岁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成佛”,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苏格拉底“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三、从著书立说来看:

三人都没有亲自著书立说,他们的理论都由各自的弟子编成回忆录流传下来。释迦牟尼的有《金刚经》、《妙法华严经》、《楞伽经》等等;苏格拉底的有由弟子柏拉图编写的《理想国》;孔子有由弟子编写的《论语》。

四、从理论来源来看:

三人的理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古印度原来就有“厌世说”和苦行解脱法,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后,先到了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的修行者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着树皮,或躺在泥土里,或卧在荆棘上,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乔达摩·悉达多觉得这种方法不行,所以又寻访隐栖在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跟他们学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便离开了他们。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阁山苦行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一起实行极端刻苦的修行,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在苦修中他领悟到: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能使人达到大彻大悟的道理,自己只是一味的苦行是徒劳无益的,于是他决定结束苦行。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在理论方面,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孔子从小学习礼节仪式,主要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等礼节;红白喜事婚丧礼节;待人接客吃饭饮酒礼节等等。后来,有一次,到季孙氏家赴宴,门卫阳虎因孔子地位不够而不让入内,受此之辱后,孔子才发奋学习研究西周的周公治国理论。所以孔子理论师于周公。

五、从社会愿望来看:

三人都希望人类能够摆脱痛苦进入富裕的、和平的社会状态。苏格拉底和孔子把希望寄托在人类社会,认为能够建立“理想国”或者“大同社会”,但是释迦牟尼把希望寄托在超越人类社会的佛的世界,认为人类在人类社会注定要承受各种痛苦,只有按照佛指定的方向、方法修炼,成佛后,进入佛的世界成为不生不灭的佛或者菩萨才能享受幸福。

六、从治世态度来看: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张要热爱人类社会并且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即“入世”;但是,释迦牟尼讨厌人类社会,所以主张克制自己的欲望减轻痛苦消极远离浮躁的人群过上清静的修炼生活,即“出世”

七、从治世方法来看:

苏格拉底所处的社会背景由于雅典这个时候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治国者应该利用智慧治理国家,不应该盲目草率。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的美德就是智慧,有智慧就是有美德。智慧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所以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社会的规章制度的出现都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智慧。

释迦牟尼处于政教合一、等级森严、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的混乱社会,他本人有机会享受上流社会生活并且可以继承王权,但是由于有一颗慈悲心而讨厌奢侈生活和尔虞我诈的政治生活,所以主张人心向善、慈悲为怀、以佛法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他对事物的存在,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否定静止的相对性,认为人们看到的、接触到的事物及“色”都是“空”的,不可靠的,不可取得的,即使临时取得也像过眼云烟瞬间即逝;人们的欲望越是想取得这些不可靠的色,那么内心就越痛苦;所以他站在弱者的立场号召弱者:不要理睬那些强者,咱们惹不起就躲避,不追求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超脱,与其与强者抢夺,倒不如向强者乞讨,强者愿意给一点就给一点,不给就拉到,给多给少随便,只要按照他的佛法修炼,将来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幸福的佛的世界;人类社会是有因果报应的,那些强者作恶多端,必将遭到惩罚;至于我们这些弱者,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以用布施,以身布施,尤其要以法布施。然而,释迦牟尼没有反对法治,在他的佛法中依然有很多戒律。总之,释迦牟尼以佛的世界引诱人们脱离人类社会,放弃人类社会的争权夺利,以减轻社会矛盾

孔子处于小国林立、互相吞并、战争不断、各小国内部又是强权专制的时代。针对这样的局面,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在人”,要求以人的道德治理国家。不过孔子的道德内涵不同于苏格拉底的道德内涵:孔子的道德内涵指的是在“仁者,爱人”的幌子下尽忠尽孝;苏格拉底的道德内涵指的是智慧,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孔子忽视了“仁者不富,富者不仁”的人性本质而钻到道德的牛角尖里,反对法治,反对成文法,因为他认为:如果依法治国,那么老百姓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逃避甚至抵抗法治上,这样一来统治者不仅管理不了老百姓,而且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始终解决不了,甚至会加深;如果统治者以道德感化老百姓,那么老百姓非但不逃避,反而会归顺,这样就能搞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所以,孔子基于这样的设想,提议统治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他设置的“君子”模式。

很显然,他们三人所给的治世方药是不一样的:苏格拉底给出“智慧”;释迦牟尼给出“佛法”;孔子给出“道德”

八、从自由观念来看:

苏格拉底热爱自由、向往自由,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生而有之的,是智慧的体现,肉体是灵魂的坟墓,埋没了灵魂,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无知,教育就是激活灵魂,或者说智慧,苏格拉底说自己从事教育,目的就是要成为人们智慧的助产婆。灵魂是自由的,为了尊重和保护灵魂的自由而可以放弃肉体的累赘,所以他不在乎人家怎么看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一般人认为,释迦牟尼的佛法理论放弃自由,其实这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佛法热爱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而且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绝对的自由。以乞讨的方式代替争夺,目的是不让自己的自由受到同类的伤害,以保存自己的自由,正像林肯所言,与狗争道,与其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其先走。远离红尘,清静修炼,表面上处处受到戒律的束缚,其实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清静,得到了不受他人干扰的自由。而且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的自由是,到了佛的世界后,可以不生不灭,来无影去无踪,任何力量都限制不了他们的自由。

孔子是反对自由的,甚至可以说,他是扼杀自由的魔鬼。他首先提出的口号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说,每个人要克制住自己,一切言行要符合“礼”的规范,甚至苛刻到不能随便言笑。他所提倡的礼制不把自由放在眼中,主张为了尽忠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为了尽孝晚辈必须无条件顺从长辈,此外妻子也要无条件服从丈夫。在司法方面,孔子反对成文法,反对法治,所以统治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而不是依法处置老百姓。在他的理论体系,下级、晚辈、女子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只有服从二字,女子即便在家里,她们的行动自由也受到严格限制,必须做到“大门不垮、二门不迈”。

九、从平等观念来看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类是天生平等的,即在灵魂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人的肉体受到各种不平等的约束,但是肉体只是灵魂的坟墓,每个人的灵魂是天生的或者说是神生的,是平等的。灵魂就是智慧,人们表现出来的智慧有多有少,但是这不表示不平等,只是因为有的人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了,而有的人的智慧没有被激发出来。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灵魂或者智慧上实现平等,所以苏格拉底要以教育的方法激发沉睡在人们肉体中的灵魂,于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社会的一些不平等现象,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释迦牟尼肯定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但是反对不平等,提倡人们要彼此互相尊重,平等相处。首先他自己以身作则放弃王子的特权,进入山林与那些苦行僧一起修炼。其次,他认为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在生老病死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无法躲避的。再次,他在普法的时候,对贫贱富贵、男女老少的信徒一视同仁。而且他鼓励人们好好修炼,只要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人都一样,都能成佛。

孔子有对人和对己两套原则,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因为自己出身平民不够资格进入季孙氏家吃饭,就闷闷不乐;因为自己得不到政府的重用,进入上层社会,就怨天尤人,但是他强调他人必须尊重和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十、从教育思想来看:

他们三人都十分重视教育,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自己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不过,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尤其与孔子不同,他一般采用与学者探讨的方法,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释迦牟尼指出,以用(财物)布施,功德无量;以身布施,功德无量;以法布施,功德无量,但是功德无量的最高境界是以法布施,也就说以佛法去感化人、教育人,让他人得到佛法的熏陶,这是最高境界的帮助人。释迦牟尼专门设立了普法场所,叫精舍即寺院。为了普及佛法,他开启了方便法门,即人们可以在专业场所修炼,也可以在家修炼,所以学徒分为专业学习的和尚、尼姑与业余学习的居士。由于学法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悟性低者,所以释迦牟尼较多的采用比喻法。释迦牟尼对学生采用引导、劝说的方法,从不武断要求对方接受。释迦牟尼的学习目的是追求精神解脱。

孔子有专门教育弟子的学校,叫私塾,据史料记载,他有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余人。当时,办私塾的人不止孔子一人,例如在孔子家乡就有大夫少正卯,少正卯曾经使孔子的私塾三次没有学徒,因此孔子做官后没过几天就妒贤嫉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少正卯。孔子的弟子对师父的此举也嗤之以鼻。孔子的教育方法是训导的办法,死守教条,反对探索真理,认为自己的教训内容就是真理,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对不好好听课的学生可以体罚,例如罚站、打板子、不给饭吃等。孔子虽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观点,但是他鄙视女子和体力劳动者,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体力劳动者朽木不可雕。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政府输送政工人才或者说君子,即学而优则仕,他把喜欢体力劳动的读书人看作与体力劳动者一样的小人

十一、从后世影响来看:

苏格拉底理论对欧洲乃至后来对新大陆美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他的理论强调智慧治国,以智慧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智慧获取财富,所以在他的理论影响下:一方面能够加强立法,人们的自由、平等观念较强,司法稳定,即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智慧就是美德,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探索积极性很高,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苏格拉底的理论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两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释迦牟尼理论,虽然传播很广,但是主要是对印度的影响。由于他的理论主张消弱物质享受,争取精神平静超脱,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免了社会竞争,所以对稳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另一方面也同时消弱了信徒们的社会发展的进取心,所以印度到目前也是世界上的穷国,贫富悬殊最大,乞丐最多。

孔子理论明显强调社会稳定而忽视社会发展,而且他的稳定理论一方面是欺骗,另一方面是强权高压,即统治者对老百姓在欺骗不成的情况下就采取镇压手段。孔子理论的稳定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有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孔子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危害性很大,例如:

1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穷国:因为在他理论中,从事农业、畜牧业、百工等体力劳动的人都是小人,在崇尚君子的社会,谁愿意做小人?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探索,导致中国生产力落后,导致中国贫穷;

2、阻碍了立法,使中国长期处于强权随意专制:因为孔子主张人治,反对法治,所以中国缺少透明的成文立法。中国的现代立法还是在学习上海外国租界基础上发展起来,到目前中国的立法还是不够稳定、不够健全;

3、阻碍了对真理的探索,使中国的教育失业不能学以致用,浪费社会教育资源:因为孔子的教育理论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教育,在本本、教条、形式面前死不认错,他的理论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直到现在还严重影响中国的教育失业;

4、助长了官官相护的政府腐败:因为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尊尊亲亲理论,所以在中国官场宗族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老乡关系很复杂,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法律关系

5、阻碍了国防建设,使中国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外敌往往能够以少胜多:在孔子理论熏陶下,中国国民被奴化掉了,在国防上居然难以以经济实力和人力抵御外来侵略,却劳命伤财愚蠢地修建万里长城来抵御外敌,长城还是挡不住勇敢的少数民族,元朝、清朝的建立就是例证,而且一旦打起仗来,叛徒、汉奸特别多。

6、毁坏了人性道德,使人们很累地生活在虚伪之中:道德是人类的俗成行为规范,要求人们彼此尊重自由、平等、关爱等人权,但是孔子的道德理论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为政治服务的,而不是为了保护人权服务的,所以人们为了遵守尊尊、亲亲制度,一个个变得很虚伪。

总之,苏格拉底理论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释迦牟尼和孔子的理论虽然对稳定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社会发展反而起到阻碍作用。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