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

陈少峰 原创 | 2012-04-07 11:3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赵本山的艺术水平与杨丽萍相比,谁的艺术水平更高?谁更赚钱?

文化与艺术不是一回事,文化偏重于共性,艺术则偏向于独特性。换言之,文化就是范围越广越代表一种文化的特征,艺术可能越具有个人的东西越具有艺术的特征。艺术可能一直是以小众化为特点,文化可能是以大众化为特点,当然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区别,其实还有很多区别。

我们现在讲一个概念叫文化科技,那在文化科技里,突出的特点到底是科技还是艺术?艺术有时是用一种表现力加入到文化产品中。换言之,我们平时讲文化产业时,实际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而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力或者作为一种消费对象,不是作为艺术家心目中的那个艺术,也不是文艺批评中的那个艺术。艺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消费有关,一部分是与艺术评价有关。与消费有关的这部分可以跟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与艺术评价有关很可能是跟艺术家或者艺术精神结合在一起,也许你的艺术精神越充分,可能就越离开艺术消费,换言之,就是曲高和寡,可能最后就游离大众,就成不了文化产业了。

我们讲文化产业时主要是从产业角度出发,产业角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赵本山的做法就符合文化产业,他的二人传连锁经营就变成可复制的,在全国有10多个店,北京最大的那个店一年约有6000万元的营业额,全国加起来可能达到两三亿元,具备了上市条件。

赵本山与杨丽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杨丽萍每次都要自己上台表演,所以她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去评价一个人,也许评价其产业能力和艺术表现正好是对立的,比如杨丽萍一直在维持较好的评价水准,但是杨丽萍在本质上来讲做的不是产业,而只是一种演出,且这种演出是没有多大商业价值的。

再来看看乔布斯,他很大的成就是从原来制造电子产品变成制造世界电子产业,还改造了媒体,将所有的硬件都变成了媒体,而且他还把电子产品变成较为时尚的产品,改变了时尚业。所以我在想文化产业的方法可能会改造以前所有的产业,怎么改造?实际上苹果公司已经没有硬件的生产,已经变成了百分之百的服务业。

苹果公司的手机采取的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把手机送给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把手机送给消费者,条件就是你预付两年的话费。那苹果公司就与电信运营商分享收入,既包括预付话费的收入,也包括消费者今后要在这个手机上玩内容的所有流量使用的收费。他把这个手机扔给电信运营商时,他自己已经变身为电信运营商,既改变了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商业模式。

除了话费消费之外,消费者还要下载很多东西来玩,玩的时候就产生了流量,苹果公司就可以分享流量使用费。第三个收入来自苹果软件商店,全世界的软件开发商给他开发软件,现在大概有超过60万款软件,消费者每下载一个软件,他都收取30%的服务费,换言之,全世界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加起来才是总收入的70%。一台手机变成有很多盈利点,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其实技术也是一种创意,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创意。

所以技术与艺术之间也是可以互换的。一个电子产品可以变成艺术的收藏品,那就是说其价值主要来源艺术。所以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如果把物质加上艺术的处理,说不定物质本身就变成艺术。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少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