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照片,不久他将要离开我们的记忆!

万赢信 原创 | 2012-07-03 23:31 | 收藏 | 投票

  如今,图书出版、影像论坛、拍卖市场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老照片的身影。据了解,与民间的热潮相比,公共机构所藏的影像资源大多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状态。

  除满足人们的怀旧欲望,尘封已久的老照片的史料价值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版、拍卖、收藏……老照片资源开发在商业潮流中甚至被看成是图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照片热,吹皱了民间收藏的一池春水。与之相伴,各种形式的民间摄影博物馆纷纷出现,一些商业网站也推出老照片频道,在网络平台上展览、推介各种历史影像。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资源与公共机构藏品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更多藏品堆在公共机构的库房中,“养在深闺人未识”,应有的文献价值没有得到发挥。

  10多年前,冯克力曾怀揣一纸“征稿启事”走街串巷,造访一些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多次吃了闭门羹 。对方要么索要介绍信 ,要么一句“馆藏照片,系属保密,恕不开放”,将人拒之门外。

  仝冰雪表示,传播是收藏的终极目的,但不少公共收藏机构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顾铮对此表示赞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老照片在民间存有量并不多,最大规模的老照片保存在公共机构。老照片本身应该成为研究社会史、摄影史、摄影社会史等的重要史料。公私资源应该一起构成有摄影术以来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忆。”

  据了解,国外多数文博机构会频繁地举办原版老照片现场展览。除此之外,几乎所有馆藏照片经扫描后都会放到网上,供读者查阅、欣赏。而国内机构在开放老照片资源方面似乎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这些图片怕以后见不到了63.jpg

5 分钟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31.93 KB)
 



这些图片怕以后见不到了64.jpg



这些图片怕以后见不到了65.jpg



这些图片怕以后见不到了66.jpg



这些图片怕以后见不到了67.jpg


 

个人简介
万赢信,经济学学士,经济师,记者编辑、营销企划人。工作主要涉及新闻媒体、商协社团、大健康医药产业和“三农”产业研究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和营销企划五个方面。 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第二学历,曾具…
每日关注 更多
万赢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