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走笔之一:年轻人又回来了

魏延安 原创 | 2012-08-17 13:34 | 收藏 | 投票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果条件和能力允许的话,农村的年轻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向城市进发。然而,与上一辈的农村人相比,他们到城里挣钱的意愿已经下降——因为,在一些地方、一些产业上,农村挣的钱并不比城里少,消费却要比城里低得多;他们到城里去主要是体验那里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目前的体制下,能进城的人并不一定都能在城里真正落户,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悲剧是,他们是城市化的农村人,在城乡之间无奈地徘徊,户口、就业、收入、住房、子女就学,等等,完全可以让一个农村来的年轻人望城兴叹。于是,悲壮的情形出现了,那些已经过了中年的城市农村人,将希望寄托于已经在城市生活和上学的孩子们身上,祝愿他们可以在城市最终的栖居,而更多的农村人依旧在难以属于他们的城市艰难地守望,有些年龄大的只好返回农村。

不过,也有例外,一些年轻人在城市闯荡之后又回到了农村,回到了他们曾经苦苦想着离开的家乡。这种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是成家立业之后,返回家乡就近的县城,女方一般就要在农村留守,或一起在县城或集镇打拼;再下来的情形是,家乡的经济社会逐渐发展起来,回到家乡既能照顾家里,也有不错的发展机会;再有的,真是厌倦了城市的生活,想回到农村过一下清静安逸的生活;还有的,携带着在外挣下的钱和闯荡的经验,回到家乡创业了,为改变祖祖辈辈的落后面貌在努力。

到底有多少农村的年轻人愿意重回农村,这与年龄有绝对关系。看了几篇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这些多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想返回家乡的不过百分之五六;但整个城市农民工的调查,在城市想安家的不足40%,多数的农民工根本没有想过城市会成为自己的家,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去的。

那么山区的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回来?从在山区的走访看,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人的发展机会,二是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于个人的发展机会。随着农业现代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此情况下,当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走向城镇时,我们不要问年轻人为什么要进城,而要问为什么农村留不住年轻人。但随着农村与城市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就业机会也在日益增多,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商品流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加速发展,让农村容纳劳动力的空间不断扩大。即使传统的农业,在向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过程迈进时,年轻人也在成为主角。在山区看到,一些年轻人回来的机会确实在增多,让传统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储藏商品化,年轻人率先做了起来;让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改变,也是年轻人在大胆尝试;还有农村集镇的服务业,年轻人把自己打工换来的积累和城市学来的经验用上,往往有新的气象,能打开局面。

关于适宜的人居环境。在城里住久了的人,都忍不住时不时地往农村跑,便催生了今天乡村旅游的火爆。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人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路径一般为:进城、在城市中心的公寓聚焦、在城郊建造自己的舒心家园、到乡村建设自己的别墅。尽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城市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水泥与钢铁的基本构造让人压抑、拥挤的环境让人感到局促、单调的生活让人乏味。相对于农村社会来讲,大量农民进城是一种必然,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人从城里再回到农村,且不是目前的乡村旅游那样的到农村体验一下,这需要农村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改造,绝不是一味的传统,但不能变的是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仔细比较,山区的田园风光要好于平原,那种有山有水的感觉肯定比平原更让人舒心。尽管有些人想一辈子走出山区并且不想再回来,有些想年龄大了再回来,但总不排除一些山里的年轻人提前厌倦了城里的生活,想回到农村,这是一般平原农村年轻人少见的现象。所以,一旦过去阻碍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信息等条件改善,山区的年轻人未尝不觉得山里并不比城里差,他们便回来了。

山区年轻人出现返回的现象启示着我们,城镇化的大趋势虽然不可逆转,但不同地区的差异还是较大,值得再深入研究。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七日)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