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国际光伏贸易战

翟智高 原创 | 2012-09-06 23:49 | 收藏 | 投票

    中国太阳能产品出口欧洲,是“为虎谋皮”

   2011年中国光伏太阳产品能对欧出口超过200亿美元。中德两国企业的合作使德国上网电价从2004年起的0.64欧元降至目前的0.16欧元,使德国政府补贴支出不断减少,清洁能源目标得以实现。
     但如今大势已变,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今年削减了光伏发电的补贴,2月份时全球最大光伏产品应用地德国宣布下调光伏补贴方案。加之不景气的经济和中国光伏产品,欧盟本土企业遭受巨大冲击。

    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这个影响会是相当大,很多企业面临着不仅是亏损,而且可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德国so-lar world(此次反倾销调查的推手)其实是想发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但反补贴证据不太充分,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企业中大多数都是民营,不像风电业国企居多享受补贴多,因此不太成立。
    不论哪种结果,这都令国内光伏企业神经紧绷:一旦欧盟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产品将失去价格上微薄的竞争力,令本来就难过的日子雪上加霜。中国的光伏组件比欧洲的光伏组件价格也就低0.1欧元/瓦左右。
     近年来,国内光伏企业一直处在整合的过程中,产品价格也处在底部。有预计称,到2013年光伏组件价格将继续下滑,至67美分/瓦。国内龙头企业之一尚德电力,此前已下调全年的出货量,预计为1.8GW至2GW。
    曾受热捧的光伏产业为什么会这样?光伏产业疲软的真正原因是需求供给不平衡。
    欧盟的裁定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损害将远超美国“双反”。一旦征收超过30%的关税,就意味着70%的市场需要放弃。
    一旦欧盟裁定双反,国内很多一些小厂会彻底破产。大企业经历过整合存活下来,受制裁最多停产,但这也非致命一击。
   现在关键是看调查之后会征收多高的税率,如果是象征性的征税,影响不大。
    国内光伏产品的原材料50%以上都来自欧洲,因此作为反制措施之一,国内多晶硅生产商已向商务部申请对产自欧盟的多晶硅“双反”调查,但这个结局谁也不愿意看到。
   如果是反倾销,企业可以绕开市场,转移到国外生产,或者跟国外企业合作。但如果是反补贴就比较麻烦,涉及到政府方面的政策改动会比较大。
   市场转向是另一条出路。未来中国光伏企业力挖掘内需,很多机制还没有理顺,包括光电怎么全部卖给电网,确保发电商的利益等,国内不像德国电商电站的收益都比较稳定,它的立法做得很完善,中国的市场不可能切换这么快。


  新时代“农夫与蛇”的故事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作为光伏产品主要买方的欧美等国相继削减发电补贴,光伏发电市场急剧萎缩,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产品价格一路下行,国内光伏企业遭遇“寒冬”,普遍经营困难。
     危机之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到250%的反倾销税,作为对美国商务部裁决的回应,5月下旬,国内业界巨头集聚上海,对美国反倾销的裁定展开声讨,其中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天合CEO高纪凡、阿特斯董事长瞿晓华等大佬悉数出席。不过,关于应对的具体方案,国内厂商却并未达成一致。上游的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等多晶硅企业认为,美国的多晶硅企业一直存在对华倾销,本土企业受到严重损害,要对美国多晶硅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不过,下游企业尚德、英利、阿特斯等在谴责美国高关税政策时,却反对对美国多晶硅双反采取报复性的措施。
    然而全球范围内,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无望,光伏产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趋恶劣,继美国之后,7月24日,欧洲光伏制造商向欧盟提起对华“反倾销”调查申请。由于欧盟市场的重要性,中国光伏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四大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呼吁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力求阻止欧盟立案。4大光伏企业甚至阻止了万人停工抗议。危机在国内愈演愈烈,商务部再也坐不住了。

 

 放了欧盟一马,欧盟并不买账
  在应对美国双反失败之后,我国商务部态度明显变得强硬起来,开始听取上游企业的意见。7月20日,商务部决定针对美国和韩国的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为期3~4个月后将公布初裁,但是,欧盟仍未改变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反倾销立案的立场。
   商务部紧急召见光伏四巨头入京,针对欧盟对华光伏企业“反倾销”诉讼,商务部日前紧急召见了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国光伏企业四大巨头入京,共商对策。四巨头提交《关于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将重创我国产业的紧急报告》,该《报告》呼吁,在欧盟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入45天倒计时之际,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应“三位一体”积极应对,制定反制措施。随侯8月17日,商务部受理了对欧盟多晶硅企业的双反申请,将在一个月后宣布是否立案。


一场光伏产业的国际大战已然打响
   
   危机之中,国内光伏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各大掌门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面最具震撼性的自然应首推光伏巨头尚德电力施正荣。尚德电力发布公告,宣布施正荣辞任首席执行官一职,由金纬接任。作为昔日中国光伏界的标杆式人物,施正荣的职务变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以退为进”、“金蝉脱壳”等猜测之声不绝于耳。而这位大佬“淡出”之后,留给尚德的却是16亿
美元的巨额债务。
   无独有偶,正处舆论漩涡的另一光伏巨头赛维LDK也传出了高管离职消息。赛维LDK较早前发布公告称,宣布该公司执行董事和战略执行副总裁施正荣由于个人原因辞职,2012年6月30
日立即生效。
    另一大巨头,中国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一体化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企业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特斯电力”)仅一季度就亏损2130万美元,超过2011年亏损额的三分之一。

    德国总理默本年第2次到中国,光伏股逆势上涨,肥皂泡当不了真金白银    
   受伤的并不只是中国,面对中国商务部的强势,德国首先开启了缓和紧张局势的旅程,8月30日,在距离欧盟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不足10天的关键时刻,默克尔4年之内第6次本年第2次,开启了她的访华之旅,访华团的阵容堪称强大,几乎聚齐了“德国的半个内阁”。当天,与外界“默克尔将避谈光伏”的猜测截然相反,利好消息最终传出:中国与德国同意通过协商解决光伏产业的有关问题,避免反倾销,进而加强合作
   访华期间,默克尔在会见记者时明确表示,希望欧盟委员会、有关企业与中方一起尝试通过沟通交流来排除和解决问题,不要启动反倾销程序。“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最好是协商加以解决。”
  “刚得到消息,中德两国总理达成共识,欧盟或将取消‘双反’立案。”8月30日19时,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此言一出,两岸可再生能源合作交流会议现场顿时沸腾,犹如重大节庆。而受到中德协商解决光伏问题的消息带动,8月31日开盘,光伏概念股的
向日葵[6.53 0.77% 股吧研报]强势涨停,多家光伏股逆势上涨。


   不过事情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尽管有了默克尔的保证,但欧盟委员会似乎并不买账,随着默克尔的承诺之后的,却是光伏业内流传的“立案不可避免”的传闻。英利公司总裁助理、法务总监陈卓也表示:商务部上周末致电英利,通报中方已收到欧盟光伏案照会,并召集英利与尚德、天合、阿特斯这 4家光伏企业的代表和反倾销律师,于9月4日举行紧急会议商议对策。
   而中国商务部和中国驻欧盟使团经商处均拒绝证实这一消息,而欧盟委员会贸易事务发言人克兰西(John Clancy)对此也保持缄默,仅通过电邮重申:欧盟将在反倾销申请递交45天内(最后期限为9月6日)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9月6日, 欧盟贸易委员会正式决定对华光伏反倾销案立案,狠狠地给了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记“耳光”
   在基本面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德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申请并非欧盟的主流看法,但经济问题可以政治化,这是国际社会的惯例,所以,当中国很在乎光伏议题的时候,光伏贸易和经济问题便具备了上升为政治议题的可能性。即便最终会不了了之,但这个议题的上下反复却可以为欧盟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和各种资本。

 

 默克尔力促欧盟与中国在光伏争端上和解又成泡影
   
   尚德电力与德国Solar strom公司刚刚签署了一单提供约26兆瓦的单晶和多晶电池组件合同之际,中国的光伏企业却因来自最大出口地区欧盟的反倾销调查笼罩上一层阴影。
    9月6日,欧盟已经发出通知正式启动对华光伏太阳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范围包括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和硅片。 作为全球光伏产品最大规模应用地欧盟,“中国出口的产品大约占70-80%,出口最多就是组件”。
  商务部对此回应,建议通过磋商合作解决光伏产品贸易摩擦。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以光伏业代表身份参加了温总理和默克尔共同主持的中德企业家论坛,呼吁中德两国企业在太阳能领域本着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沟通、互利合作。

    高纪凡的发言透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寄望高层阻止欧盟的决定。但现在看来,尽管默克尔力促欧盟与中国在光伏争端上和解,也未能挽回这种局面。


更低的价格有利于用户,为何欧盟还是要发起反倾销调查?

 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继3月份美国宣布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后,中国光伏产业海外市场上传来的另一个噩耗。

  中国产品以较低的价格销售,有利于欧洲的用户,甚至可以说是有利于整个欧洲,那为何欧盟还是要发起反倾销调查?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是重要原因,当地企业对中国低成本产品的恐惧、民众对失业的恐惧和政客们对选民的承诺等一系列因素,最终促成了这次欧盟的反倾销调查。

  欧洲竞争对手为何在两年或者三年前并没有要求这样的调查?主要是害怕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迅猛。2008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光伏企业产能占全球的30%;在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50%;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63%。这么多的产品都是销往欧美市场。据统计,2010年96%的光伏产品出口,2011年则是88%的产品出口。

  以往欧盟各国普遍对光伏用户有补贴,中国的光伏用户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所以我国国内消费太阳能产品基本很少。为了在这个市场中立足,光伏企业只有降低价格来打开国内市场:2010年硅片价格在26-30元之间,现在不足10元;2010年电池1块多钱一瓦,现在不足5毛一瓦。当然了,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国内光伏企业的经营收益比以前销往国外减少了一半以上。 国内上市光伏行业的整体净利润率为0.6%,近九成公司中期业绩出现同比下滑,78家光伏产业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62家公司中报披露的净利润同比下跌。另据财报显示,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这种全行业亏损的情况是真的吗?

      有一种说法,说是无序竞争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如果仔细推敲,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如果说光伏产品产能过剩,但我国广阔的市场还没有开辟,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很迫切,怎能说是产能过剩?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要出在不恰当的产业政策上。

  据统计,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因为优先扶持发展,所以光伏产业也就有了各项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银行信贷等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大量的资本投入这个行业,原本是好事,正好可以满足国内外对太阳能光伏产品的需要。太阳能发电是绿色能源,需要的地方和需要的数量应该是多多益善,怎能会有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产业表面上看好像已经是全行业亏损,但还没有企业因此而倒闭,不少地方政府积极为企业筹措资金,江西省新余市政府甚至以地方财政为江西赛维偿还信托贷款。原因是什么?

     分析一下,过去出口国外的硅片价格在26-30元,电池1块5以上一瓦,欧盟还说中国的产品是低价倾销,欧盟还要发起反倾销调查,还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

    那么,现在硅片价格不足10元,可以说过去是暴利,至少是利润惊人不为过,难怪欧盟说中国的产品是低价倾销。

   过去铺大摊子,盲目扩张、扩产、招人,虚夸之风盛行,是有容易来钱的暴利支撑,有花不完的钱;如今价格降了三分之二,虚夸那一部分漂养不住了,光伏企业一下子感觉受不了。一味怀念当年获取暴利的日子,光喊“亏损”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薄利多销方为上策。

    现在太阳能电池报价由1块5一瓦,降到现在不足5毛一瓦,这应该是逐步挤出了原来暴利泡沫的成分,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有人说,如果国外有人大量按目前的价格订货,光伏企业一定还会蜂拥而至,不会说“亏本不干”,甚至还可能争相报出更低的价格。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