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的关键是节能

刘植荣 原创 | 2013-01-31 01:51 | 收藏 | 投票

 减排的关键是节能

/刘植荣

减排,就是人类活动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简称“碳排放。减排与经济增长是一对矛盾,因为多数国家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减排就意味着压制了经济活动,减少了GDP的产出。所以,为减排而减排会让生产规模萎缩,导致商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那么,中国的碳排放的症结在哪里?我们首先从一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10年,全世界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302.761亿吨,其中发电制暖124.806亿吨,占41.2%;其他能源产业15.708亿吨,占5.2%;制造业61.864亿吨,占20.4%;交通运输67.558亿吨,占22.3%;居民生活等其他领域32.826亿吨,占10.8%。可见,从世界范围来讲,发电制暖、制造业和交通运输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这三项占到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3.9%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布局和能源消耗上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工业化国家家庭轿车拥有率较高,他们在交通运输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的比重要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

2010年,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为72.585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4.0%;欧盟排放的二氧化碳为36.595亿吨,占12.1%;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为53.686亿吨,占21.1%。中国、欧盟和美国三大经济体各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本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比为:发电制热中国为49.3%,欧盟为36.6%,美国为43.0%;其他能源产业中国为3.8%,欧盟为4.7%,美国为4.9%;制造业中国为32.1%,欧盟为14.9%,美国为10.9%;交通运输中国为7.1%,欧盟为24.6%,美国为30.2%;居民生活等领域中国为7.7%,欧盟为19.1%,美国为11.0%

数据显示,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制暖、制造业和交通运输。欧盟和美国这三个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各自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6.1%84.1%。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是发电制热和制造业,这两个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到了81.4%。由于中国的家庭轿车拥有率只有约10%,交通运输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7.1%,远远低于欧盟和美国24.6%30.2%的比重。

我们不能孤立地观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与产能联系起来,就是与GDP的产出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都是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有的国家可以创造出5000美元的GDP,而有的国家仅能创造出500美元的GDP,即前者的生产效率是后者的10倍,也即后者的能耗是前者的10倍。

2010年,每产出1美元的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世界平均为0.59公斤,中国大陆为1.88公斤,欧盟为0.25公斤,美国为0.41公斤。这才是关键的指标,生产同样的东西,中国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欧盟的7倍,是美国的4倍。二氧化碳主要是煤炭、汽油、柴油、煤油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出的,单位燃料的碳排放大就意味着效率低、能耗大,由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是高耗能经济。打个比方,假如都运输一吨货物100公里,欧洲要用3个油,美国要用5个油,而我们就要用21个油。

中国制造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三分之一,由于产能低下,中国在制造业上不但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同时还消耗了更多的电能,因为大多数制造业用电力作二次能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里有一半是发电排放的,而煤电占中国发电量的80%左右,所以说,制造业消耗更多的二次能源电能必然引起一次能源煤炭的消耗,增加煤电产业的碳排放。可见,说中国能耗大,不是某个产业能耗大,而是整个产业链上的能耗大。要想减排,不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根本不会收到明显的效果,除非要缩减生产规模。

我们找出了中国碳排放高的症结——能耗大,这样,我们就可以给中国的环保大计开出药方——节能,也就是降低能耗。

作为碳排放第一大户的电力行业,必须对现有发电设备进行改造,大力开发和引进洁净煤炭使用技术,让我们的煤电更干净、更高效,这就保障了生产同样的电使用更少的煤炭,排放更少的污染。

在制造业,对生产同样产品耗能明显偏高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逼迫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或淘汰能耗大的落后设备。

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一定不可放松这方面的控制。工业化国家过去曾推广家庭轿车,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家庭轿车运输效率极低,能耗大,排污严重,并造成交通拥堵。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政策失误,现在开始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上下班,一些国家重新开辟或加宽自行车道,有的城市向市民免费发放自行车。所以,我们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错误政策,要大力投资公共交通服务,逐步实现公交免费,减少家庭轿车的使用。

总而言之,我们的环保政策一定要以节能为中心,能耗降下来了,消耗的各种燃料就减少了,自然就到达了减排的目的。

个人简介
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qq:327954416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植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