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2.0版

姜奇平 原创 | 2013-02-04 10:4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危机以来,反思金融过度发展,美国要实现再制造化,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依照与就业的关系,可以区分为新工业革命1.0版和2.0版。前者由于不能带来大量就业,难以持续,对中国来说不足惧;但后者可以带来大量就业,就真有可能冲击中国制造。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就是2.0版的代表作。

  “新工业革命”这个提法其实有毛病,因为它颠倒了信息革命与工业革命的体用关系,容易让人误会成“工业革命为体,信息革命为用”。这里采用这个说法,只是沿用习惯说法,我本不赞同,姑且随俗。

  新工业革命1.0版的

  破产与2.0版的产生

  新工业革命1.0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去年美国总统选举两党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争相攻击中国时所持的逻辑。这个逻辑是:中国制造业夺走了美国就业机会,一旦把制造业从中国人手中夺回到美国,美国的企业会用夺回的制造业大量创造就业。

  这种版本的新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不足惧,因为它的最后一个环节会在逻辑上掉链子,导致根本无法实施。

  原来,由于美国工人成本比中国高太多,就算把制造业搬回了美国,老板也不会雇美国工人,而会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力,进行自动化制造。那还不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合算。美国真要实施,肯定半途而废,瞎折腾一场。中国人做要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捂着嘴偷笑就完了。

  安德森注意到这个事实。《创客:新工业革命》书中指出:各家公司在经济衰退后开始恢复的同时,就业状况却没有出现同样喜人的好转。生产力确实不断增长,可数百万人仍处在失业的低谷。

  安德森在书中提出的办法,是新工业革命2.0版的思路。其特点在于:利用数字化制造(如3D打印),同兼具劳动密集和高附加值特点的DIY结合起来,形成既可以实现再制造化,又能创造较高就业机会的新制造理念。

  对这个思路,中国就不能等闲视之了。新工业革命2.0版对中国带来比1.0版现实得多的挑战,如果中国不及时应对,它真有可能把中国制造反向掏空。

  因为按照2.0的思路,把制造业转移回美国,成本从不合算,变成合算了;收益从很少,变成很多了;中国的优势,变成弱势了。

  我陪安德森到清华大学时,说安德森比两党候选人聪明,学子们还发出一阵哄笑。但如果新工业革命2.0版真成了现实,这些学子们将来的制造业饭碗被抢走,他们还笑得出来吗?

  新工业革命2.0版带来的机遇

  当然,如果中国顺应潮流,及时对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新工业革命2.0版也可以成为中国的机遇。

  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低附加值、低创新的,但创客是高附加值、高创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条路可行不可行呢?

  由于在互联网上,制造业所需的重资产,如“所需的专业知识、设备以及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消耗”,可以低成本复制分享,因此未来制造业可以采用同自动化相反的解决之道,即实现生产工具这种重资产与创造性劳动(创客)这种轻资产的分离,以APP Store的模式进行互补——把Store这种生产工具复制分享给创客,由APP开发者(也就是创客)通过创造性劳动提供回报。

  从劳动者素质条件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迈上1万美元,这也将正是劳动者结构迅速从技术熟练人员向大专学历人员转型的时期。将来最适合大学毕业生干的活儿,正好是创客素质所对应的区间。中国创造力过剩的问题也可因找到释放窗口而解决(创造力过剩表现在老一代流氓无产者制造假冒伪劣时想像力的丰富程度和广度上),创客所需要的创造力,只需要达到仿真假鸡蛋的聪明劲的一半就够了。

  安德森写道:如果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今天尚还健在,一定会大为惊叹。关于“控制生产工具”的谈话就会变成了这样:你(就是你!)可以轻击鼠标,然后就建立起工厂。

  中国可以针对

  新工业革命2.0版做点什么

  首先,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新思路推进制造业升级。

  现有发展制造业的思路,无非是两条,一条路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以提高附加值;一条路是增加工人福利,以改善民生。创客给中国提供了第三种选择,这就是发展高就业、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通过创客,可以达到制造业服务化同样的增值效果;同时以广泛创造在家就业方式改善民生。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实现提高竞争力与提高福利的统一。

  其次,要加大人力资本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创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明显高于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求劳动者具有创造性。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教育和学习方式,培养创造性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创造型人才。

  目前我国有两个现象非常反常,一是本来十分稀缺的设计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是什么原因导致设计专业人员,纷纷跳槽改行,大量逃到非设计行业?要改变这种“逆天”现象。

  二是大量创意人才转入地下灰色经济。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报告2007:评估创意经济的挑战——面向可信决策》称,中国内地以614亿美元的成绩,成为创意产品出口的世界第一。这说明中国不缺创客潜力,但这种丰富的人力资源正面临流失,据国外媒体反映,大量中国创意人员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欧洲打工,甚至影响了当地人的就业。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国内从事创意活动,如何才能把他们从灰色状态变成堂堂正正的创客,值得深思。

  第三,要在硬件、软件和服务领域,全面支持鼓励创客发展。创客不光是制造业的事。除了DIY+3D打印外,还要鼓励其他各种形式的创客百花齐放。这样有利于让创客成更大气候。

  第四,要为创客的成长创造环境条件。这包括至关重要的平台环境,数据环境,政策环境等等。

  创客比较适合“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环境,为他营造环境要有针对性,不要象以往软件园、创意园那样,成了房地产开发或避税乐园,结果没成就要成就的,反而便宜了钻空子的。

  举例来说,创客可以在家办公,污染拥挤的城市未必是SOHO的理想地方,在青山绿水中更可以发挥创意。可不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条件呢?现在许多画家倒是住到青山绿水里去了,但不是自愿的,而是因为付不起798、宋庄……的房租,被由近及远驱赶到最便宜的深山老林去的。

  中国要想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可以先办点实事,比方说,让这些充满创造性的天才们,每隔两天能吃上一只馒头,再谈中国创造不迟。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周刊》主编。
每日关注 更多
姜奇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