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不改革,不必谈什么想象力与创造力

王作宝 原创 | 2013-03-26 14:53 | 收藏 | 投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顽疾,受到广泛诟病。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有人认为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一直偏低,也有人认为是方法不当,等等。笔者以为,这些分析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未指出其根本原因所在。其实,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多年来的语文考试方式。

自课改以来,语文考试试题有了一定的改进,但进步不大,有的试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不足。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达二十年之久,对语文考试颇有质疑。

质疑之一,语文试题定位不够科学。一般来说,各地语文考试的试卷第一大题都是“积累与运用”或“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不准确的说法,往往能给人们带来误解:除了这道题是在积累与运用外,其余的试题都不是在积累在运用。那么请问:现代文阅读题不需要积累与运用吗?写作题不是在积累与运用吗?其实无论是阅读题还是写作题,都是通过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运用和创新的。科学的定位应该是:第一大题分为古代部分,包括文言诗文的默写、积累、运用、解释、翻译、阅读等;第二大题为现代部分,包括字、词等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等。因为中学阶段很少涉及近代部分,所以分成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定位准确,科学合理。

质疑之二,现代文阅读目前的考试方式造成大量浪费。这样评价,其实一点都不过分,不信你看:首先,造成大量的金钱浪费。因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往往出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刻意回避规律,难度很大,有的试题,即使是资深的语文教师、专家也很难答出标准答案。无奈之下,师生们只能在“题海”中煎熬。每名学生花在资料上的资金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数百元。其次,是时间上的浪费。这种出题方式对学生未来的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并未带来多大好处,许多考生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考试一结束,大脑里几乎一片空白,那些曾经历过的文山题海,早跑到九霄云外了。而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运用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等,目前的考试方式并不能体现出这些。第三,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偏差。前面说过,阅读试题往往都是些支离破碎的问题,这种方式带来的最大恶果是造成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支离破碎的“满堂问”,没完没了的分析,微言大义的讨论,使本来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本来应该是畅所欲言的课堂学习,却变成师生们在规规矩矩地“解剖麻雀”。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尽管做了大量试题,分析了大量课文,仍然不会分析评论文章。理想中的阅读考试,应当是阅读一篇或几篇文章,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擅长的方法赏析、研讨、探究,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写出自己的探究所得,不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但却鼓励有新意的表达。诸如小评论、小论文等。这种方式能指挥语文阅读分析课向整体把握,综合表达,富有创意的方向发展,也使得语文教学“有用、好懂”,更能为学生的未来深造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比那种支离破碎的解剖式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

质疑之三:作文人为地限制学生的创作内容。课改前,作文题的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内心世界,这是因为某些专家认为,学生除了这几种题材以外,再也不能很好地写作了,因为别的内容学生都不熟悉。课改后,稍微有了改进,即除了命题作文外,又引进了话题作文,但写作内容基本上仍局限于这个范围。

其实专家的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在古代,科举考试往往都在考诸如“策论”这样的大题材,那可是在交通极其闭塞、信息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

再看看美国是怎么教学生写作文的:美国小学给10岁的孩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中国的昨天和今天》;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难道美国孩子天生比中国孩子聪明吗?非也。只不过是美国的教育敢于让孩子尝试,在尝试中,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都能让孩子得到感受。在尝试中感受,在感受中成长,孩子自然就不会读死书和死读书了。所以人家就会源源不断地有大片、大部头作品问世。

 

今天,交通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无比迅速,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却仍把孩子们的写作内容局限于狭小范围之中,使得学生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胸也越来越狭窄,后果多么可怕!我们应通过作文,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关注国际动态和国防建设,热心于科学探究和社会公益事业等。

其实,考试就是指挥棒,就是一种引导。有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所以,考试的决策者们,不可不慎啊!既然问题如此严重,就应该早日改革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王作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