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国以色列

潘世东 原创 | 2013-04-29 15:58 | 收藏 | 投票

 创新之国以色列 

校长 陈力俊 博士

 

   去年清华在五、六月间邀请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到校参访与演讲,虽因不同的机缘,巧合的是五位都属犹太裔,其中有三位来自仅有七百万人口的蕞尔小国以色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了约占犹太裔人口三分之二的六百万人;在重创之余,犹太人于一九四八年在中东故地建立以色列国,自始周围强敌环伺,战云密布,却已培育出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七人(另有和平奖得主三人),近年并有创新之国之誉,对亟欲在学术上更上层楼,藉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台湾,是颇足借镜的「他山之石」;在以色列驻台与台湾驻以双方代表处精心安排下,清华团队得以于一月下旬走访以色列顶尖学术与研究机构,启动双方在高等教育与产学合作更多了解和合作。

 

    以色列理工大学(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echnion)设立于1912年,大学部则于1924年成立,为以色列最老大学;设有理工科十八个系,目前有约一万两千余学生,六百多位教授,学生中,博士班、硕士班与大学部约各一千、两千与九千五百人,大学部中工程领域学生约七千五百人,医学系八百五十人,而基础科学领域学生不多;历年来Technion培育以色列本土出身百分之七十工程师,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该校在技转方面也相当成功,包括开发治疗Parkinson症之新药Azilect@,为学校带来相当可观收益。

 

    魏兹曼科学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设立于1934年,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仅收研究生,有约两千五百名学生,两百五十位教授,以基础科学研究出名,分为生物、生物化学、化学、物理以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五个学院,以色列有约三分之一的科学家出自该院;教师中除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并有诺贝尔奖级的Turing奖得主以及多位Wolf奖得主;另一方面,该院成立的Yeda(希伯来文意为知识)研发公司在世界闻名,在全球大学中专利商业化居首,每年权利金收入超过一亿美金,主要是由研发成功治疗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新药Copaxone以及B型肝炎疫苗而得。值得一提的是WIS捐赠基金高达二十五亿美金,来源主要来自海内外犹太人的慷慨捐赠以及技转营收,每年挹注研究院经费约占学校预算四分之一。

 

    以色列共有七所大学与一空中大学,七所大学约共有十二万五千学生,除TechnionWIS,另有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Tel Aviv University,共四所列名于「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名」前二百大内,属于菁英教育;以色列七百万人口约为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之三分之一,而台湾光是研究所学生就有约二十一万,但一百多所大学中,能跻身「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名」前五百大内学校不多,相当不成比例,很值得作为参考。

 

    以色列七所大学都有亮眼的技转成果,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Yissum(希伯来文意为实践)最为突出,正与以色列近来以创新享誉国际相呼应。根据二零零九年出版,中译「新创企业之国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一书,以色列是世界高科技新兴企业最兴盛的国家,有全球最活泼、成长最快的新兴企业;初创公司密度全球最高,在美国那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的新兴企业加总;二零零八年,每年的人均创业投资,是美国的二点五倍,是欧洲的三十倍;民间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是法国、德国、美国和新加坡的两倍,日本的一倍半; 投资之神巴菲特于二零零六年打破不投资外国公司的纪录,花四十五亿美金买了一家以色列公司;「谷歌」总裁表示,美国是世界企业家的首选,「但在美国之后,以色列是最佳地点」;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当中,有一半都买了在以色列创业的公司,或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和经济成长最基本的源头;以色列在创新科技领域傲视群雄,可归因于拥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又具有高度创意的人才,愿意冒险,勇于投入,有坚忍毅力,又有强烈动机;以色列天生就能快速适应新事物,据统计,他们是世界上花最多时间上网的人,手机持有率高达百分之一百二十五,计算机工程师人口比率以及研发支出占GDP比率都是世界最高;同时犹太文化认为有自信是正常的,习惯容忍失败,只要能高明处理风险,总是能学到教训,产生真正的创新,而以色列正是即使你公司破产了,仍然是全世界最容易成立新公司的国家之一;以色列人自怀疑与辩论的文化中,习惯质疑成规、激烈辩论,并勇于挑战高层,最显著成效之一是在开发行动装置低耗能处理器芯片上,因而拯救了全球第一芯片大厂英特尔公司,发挥了扭转公司命运的功能。

 

    以色列创业人才中最突出的包括具有军事背景的创业家,以及专业移民;由于人力短缺,以色列国防军把作战权力下放,让中士做中校的工作,故意让高阶军官员额较少,表示低阶军人有较多机会随机应变,由于中东多次爆发战争,又有境内恐怖份子渗入活动,现场有无数困局需要解决,战场试炼提供许多磨练解决问题的机会,而善于解决问题正是优秀工程师的特质;同时以色列国防军菁英单位是学生服役竞逐的目标;未来雇主从所服役的军中单位,就知道年青人通过的筛选、训练过程,以及他可能拥有的技能与经历;有些单位服役期长达九年,施予最精良广泛而深入的培训,要将千挑万选的学员转变成因应任务而生的领袖,成为具创新且适应力强的解决问题的人;虽然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以色列国防军的科技优势,但结合领袖经验与科技知识的训练,却很适合用来创建新公司,军中菁英单位成为高科技创投公司温床,经过洗礼的过来人也确实为经济与社会带来重大的贡献。

 

    在移民方面,以色列政府有最开放的移民政策,至少有七十个国家犹太人移民到这里;由于犹太人长期在世界各地受到迫害,对能提供一些保护的教育特别重视,例如在前苏联,犹太人仅占人口百分之二,却占了医师人数约百分之三十,工程师人数约百分之二十;一九九零年代,国际情势巨变,苏联解体,意外的让高达一百万的苏联犹太人,包括大批的教授、医师与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得以移民以色列;以色列由接纳与尽力安置移民,适时的提供发展科技产业荣景的动力;据报导,在许多以色列新创公司,员工常以俄语交谈;很多人认为移民组成的国家,就是创业者的国家,因为「你不知道还能失去什么,只知道你能得到的。」

 

    政府的产业政策,在以色列创新科技的发展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研发人才占人口比率(140/10,000)与研发经费占GDP比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以色列所有大学都有如WISYeda技转组织,政府辅导在以色列七所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工业园区;在一九九零年到现在,在政府刺激之下使私人企业蓬勃发展,转变成全球创新产业的领导中心。以色列工业贸易与劳工部统领政府创新资源,设置创投基金,提供资金与顾问指导,帮助企业家建立公司,成立二十四个科技育成中心,使企业家在发明创新的早期研发阶段,就能得到所需资源与资金;一项Yozma(优兹玛,希伯来文意为开启)计划设立的十个新创投资基金,基金必须有创业投资家、国外创投公司以及以色列投资公司或银行三方代表,政府提供2:3 1:2 相对资金,如为2:3,以色列政府可以得到新基金百分之四十股份,如果成功,基金伙伴在五年后可选择是否便宜加上年利买断股份,这表示政府会承担风险,好处却全给投资人,是成功的关键,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所创立的十个基金,都在五年内被买断或私有化,至二零零九年,以色列约有两百四十个创投基金;另一方面,透过与美国合资成立的「双边工业研发基金会」支持美以合作企业,帮助以色列公司在美国做生意,一九九二年,百分之六十的以色列上市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列入美国高科技股Nasdaq股市的公司,曾接受「双边工业研发基金会」的协助,可谓绩效斐然;由于在税率与政策环境都鼓励科技创新公司及外国投资人,在公元两千年,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以色列在全球创业投资比率反从百分之十五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同时藉由银行业改革,释放出大量投资基金,并允许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皆有利于创新产业发展。

 

    以色列自建国伊始,即陷于强敌环伺中,不仅屡兴战事,且无时不刻身受战争威胁;以色列成功的将外部不利的环境加以转化,警觉注意匮乏与灾祸,成为全民最佳的能力培养场;历史学家Barbara Tuchman曾说:「动机常会遭到富裕扼杀」,在危境中,以色列人有强烈求生存的动机,再加上犹太人天生的进取心、团队适应力、在工作上随时采取机动变化、相互间连结力、不畏失败以及政府移民政策、兵役制度与鼓励创新科技政策,打造出一个拥有高度创意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值得世人了解与学习,尤其台湾与以色列国际处境相似,华人与犹太人有许多相似互补之处,两国经验可以加以比较,效法以色列新兴企业精神,将对台湾科技产业转型与提升有莫大助益。

 

 

Da Hsuan Feng

Senior Vice President, Global Strategy,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资深副校长 冯达旋 教授

(全球策略与企划研考)

国立清华大学

http://my.nthu.edu.tw/~secwww/vicepresident/vicepresident.html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