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曙光与门槛

葛鑫 原创 | 2013-05-17 10:05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自2008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历史上首破100美元开始,电动汽车就成为了全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产业。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6年,绝大多数都市中的人们不但没有等来电动汽车,并且这个值得人们激动的事物在众多要素缺失的大环境下,似乎已经与人们渐行渐远。

  美国能源部最近就承认,2015年前在美国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无法实现。

  然而,本周的一个消息,似乎给这潭已经快凝固的死水激起了不小的波浪。这就是着名的电器工具生产商——博世(BOSCH)推出了性价比远超原厂的充电器。

  实际上,市面上在售的纯电动汽车不管是Tesla Model S还是比亚迪的E6,他们都不得不面对充电这个大难题。前者是高富帅,还可以花费重金在美国建立10个令别家在技术上望尘莫及Super Charger充电站,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其他电动汽车生产商们,都无法独自解决能源配套问题。并且,即使在现有充电桩充电,充满的时间也需要6个小时以上。与其他的瓶颈想比,这是最令电动汽车行业沮丧的事实。

  博世的产品并没有解决这一瓶颈,却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这一瓶颈。

  由于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要,现在出售的电动车都配以家用充电设备。但原厂的家用充电器却贵得非常离谱,以福克斯纯电动版的汽车为例,与它搭配家用充电设备售价达到2000美元(12292元RMB),并且充电速度有如乌龟。

  而博世这款名为Bosch Power Max的纯电动汽车家用充电设备仅为一个iPad大小,比起那种一米多高充电桩来说,简直可以用“可爱”来形容,不仅如此,其充电速度也将比原厂快上一倍,并且最高售价仅为749美元。

  第三方优质充电器的出现,无疑是给已经陷入僵局的电动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丝曙光,但也仅是一丝曙光。但人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即使比原厂充电器的充电速度快一倍,家用的充电器效率还是比不上充电桩。即使赶上了充电桩效率,那么Leaf那种7.2千瓦/每小时,即每小时30公里的充电效率,也足够让车主抓狂。

  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与西方发达国家之前一百年所推动的新兴产业不一样——它不像其他新兴产业,只需要靠科技创新、功能领先就能赢得市场。而是不但需要围绕电池的科技创新——这个技术创新已经遇到了理论瓶颈;也需要在用户很少的情况下调整国家能源体系——这显然是反市场行为。

  这就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将电动汽车市场化的原因。

  举例来说,早在2011年,为实现2015年100万辆的目标,美国能源部公布了拟采取的三大举措:一是价格激励,将抵税政策改为直接返现;二是通过新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三是通过竞争性拨款激励社区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

  实践证明,美国的这条电动车发展道路已经走不下去了。

  那么,理性地总结一下,假设转为锂电后的电动汽车行业不会出现E6出租车那样的安全隐患,那么这个产业必须要过的5道门槛依次是:电池技术、充电技术(前两者属于技术创新范畴),充电配套设施、价格与行业标准(后三者属于能源体系调整范畴)。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通用的EV1诞生起,作为整体的电动汽车行业仅仅迈过了一道槛,作为行业先锋的Tesla Model S也不过是刚迈过了两道门槛,正在朝第三个门槛(单枪匹马美国建立100家充电站)迈进。

  所以,有曙光是好事,但千万别瞎激动。

葛鑫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商业价值》杂志记者
每日关注 更多
葛鑫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