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个啥玩意!

刘永烜 原创 | 2014-10-16 18:2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口碑”、“极致”、“体验为王”、“快”、“专注”、“粉丝”、“迭代”、“生态”、“平台”……这些当下的热词代表了人们一项急切地探索,那就是“什么是互联网精神”。

有正确的认识,才有助于正确的行动!所以,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透过迷雾,把握住互联网精神的本质。但正确的认识,也仅仅是一个起点,还必须能够将“互联网精神”这个名词化为动词。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如何以互联网精神驱动商业与管理的重构。

下面,我们依次探讨这两个问题。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信息的爆炸、开放与分享。在PC时代,信息的开放还受限于空间,只有做到电脑前才能掌握信息。而移动互联时代,所谓“永远在线”,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这导致的是时代的转折。

互联网精神的表象

“信息即权力”,按照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对权力的描述——“A可以通过行使权力让BB本来不会做的事。”——可以说,当A握有信息时,就可以让不知此信息的B去做一些事情。而当信息开放后,即AB知时,A也就不具有权力了。

1984年,为了存储1000万兆字节的信息,需要花费4495美元购买硬盘,而今天存储5000千亿兆字节的信息只需100美元。每个人都更容易地掌握信息。由此导致的社会变化,可以称之为“互联时代的权力消解”。由此导致的变化,可以称之为“互联时代的权力弱化”。

人们曾靠声音传播信息,当文字发明后,人们从“口语的世界”迈入“文字的世界”,说过即消失的信息获得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大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少数人的权力被弱化。

类似地,今天移动互联技术和设备,使人们从“物理世界”迈入“虚拟世界”。人们不再流连于报亭,在报纸、杂志堆里寻找信息;而是随时掏出手机,通过微信、微博等寻找信息,权力被大大弱化。

虚拟世界将全球敞开、纳入人们的视野,没有了空间、时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无限=限连接和实时互动。由此所释放出来的大量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决定去哪和选择的方向性信息;一类是决定人在哪和存在的状态性信息。如果视世界为网,方向性信息决定和哪个点连接,而状态性信息决定如何连接。这两类信息的开放将帮助人们从权力体系中解放出来。

首先,是方向性信息的权力弱化作用。有了用户体验和消费评价信息的开放,就像美国知名智库移动未来研究院CEO所说的,“每次购物的体验都有可能马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实时新闻直播”,这样一来,消费者随时可能选择其他同类产品,企业对消费者的权力弱化了;有了企业雇主与工作体验评价信息的开放,员工随时可能“弃暗投明”,企业的权力弱化了;有了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产品信息、合作体验信息的开放,企业随时可能变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供应商、合作伙伴对企业的权力被弱化了,反之亦然。信息的开放,增加了人们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

其次,是状态性信息的权力弱化作用。人之性格、理念和价值观,是其成长过程中不断社会化的结果,或者说是各种信息内化的结果。这些信息,决定了人对生活、存在方式的合理性认知,比如美好的人生、生活和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合理的。

信息封闭状态下,人们对存在方式的认知是由局限性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未必认识得到。这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权力与控制。而当状态性信息涌入后,或者说存在方式的丰富性增加,权力会被弱化。

比如过去人们认为“铁饭碗”、“终身制”是理想的职业状态,这是对人职业选择、兴趣、特长的的控制,谁若放弃“铁饭碗”那是不可理解的。而人们看到他人重新择业后,发展也很好,比如有机会赚更多钱、发挥自己的特长等,慢慢地“跳槽”成为一种合理性。再比如过去企业是“我生产什么,你消费什么”,无论如何强调关注消费者需求,本质上企业依然有“强权”。消费者也习以为常,但是现在消费者发现,原来他们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

面对状态性信息的开放,人们的心理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道德、传统、原则,以及说服、教育、灌输、洗脑等隐形的权力机制,都将被质疑。

从权力弱化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所谓的互联网精神热词。一个产品面市后,其用户体验、评价可以实时地传播扩散开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一个产品可以赢得粉丝,也可能遭致唾弃。在这种情况下,口碑、极致的体验就极为重要,为此就必须快速反应、快速迭代,专注地提高产品品质。

结论:所谓互联网精神的热词,只是权力弱化的表层体现。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的经验与视角,观察到了权力弱化导致的不同结果。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

权力的弱化并不是互联网精神本质的全部。权力会弱化,但是不会终结。权力只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当一种形式的权力弱化时,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聚增。

我们还可以从时空的角度认识权力的运作机制。过去的数据和信息,今天可能是失真的;过去的知识和智慧,今天可能是失效的。

网络科学家、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塞缪尔·阿贝斯曼提出,那些“个人、社会或与世界现状有关的任何主体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即事实,是有半衰期的。通过测算可以发现一门科学的一半知识被颠覆需要多长时间(见表1)。这意味权力会沿着时间线弱化。

 

与权力的时间效应不同,权力会沿着空间强化,或者说权力随着连接与互动增强。拿苹果iOS平台来说。此平台上存在三个群体,即广告商、软件开发商和手机用户。三者的权力均被弱化,比如软件开发商越多,其中任意一家的权力越弱。但作为一个整体,随着三方权力的弱化,整体的权力却是强化的,且每一方都因此受益。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雷军与董明珠的对赌。雷军说:“小米可以找最好的工厂和最好的供应链系统。”董明珠则问:“不给你做怎么办?”。那就看看郭台铭如何说,他曾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小米。为此,郭台铭三次拜访小米。现在小米的生产商是富士康和为苹果组装iPad的英华达。

当初高通根本没有理会小米的邮件和电话,在高通看来,小米只不过是做OEM的,而后谈判进行了三个月才告捷。为了拿到夏普的液晶屏,雷军、总裁林彬、负责工业设计和供应链的刘德三人亲赴夏普。过去元件稀缺时,小米求着供应商,而现在小米已经是供应商的重要客户。

小米凭什么?凭的是背后众多的“米粉”,凭的是小米与“米粉”的连接及增值,这就有了谈判的筹码。小米与上游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比如参与高通骁龙APQ8064芯片的调试,参与NVIDIATegra 4芯片的参考设计。合作使其连接更加稳固。小米、米粉、供应商与生产商的连接,形成整体上的权力增值。而小米作为这个权力体系的构建者,成功是自然的。

当然,权力也不会永固。高通的权力被弱化时,它自然也会设法增聚权力。高通开始支持更多的企业,比如金立的ELIF E7手机、百立丰的TD-LTE手机,且计划联合数十家手机厂商推骁龙400平台的千元TD-LTE 4G手机,而这正是红米的竞争者。

所以,长期来看,权力弱化是永恒的,权力强化只是短期现象,其体系的瓦解将变得加更容易。

结论: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在于“权力的悖论”,即权力既会弱化,亦强化。关键是辨明哪些形式的权力在弱化,并使自身成为权力强化循环体系的构建者或者是其中之一部分。

 

 

2梳理了互联网精神的热词。

互联网精神的背后

从历史上看,相似事件有可能在某时期内爆炸性地出现。比如发生在欧洲十三、十四世纪的技术革新有复式薄记、矫正视力的眼镜、为航线撰写的航海图、运用线透视法画成的壁画,以及第一批时钟。这些发明都强调确精确、数学、以及量化物质。可以认为,上述发明只是这一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历史的规律会重复。世界正在从不同层面,呈现着权力机制的运作。

比如在医疗领域,过去的医院以医生和专家行为为中心的体系正在向以患者需求和价值为中心的体系转变,患者不是在各个科室间跑来跑去,而是被医疗团队所围绕,接受整体治疗服务。

权力的弱化在巴西首富埃克·巴蒂斯塔的一段话中体现得很明显,他说:“三年前,我们对平板电脑一无所知,不是吗?但如今平板电脑彻底颠覆了个人电脑的世界。”“在最富的前10%巴西人中有70%是在最近10年里发的财。瞧,这里正产生巨大的社会运动。”

衡量权力的强化,可以通过两个角度:一个是战略投资、合作的广泛性。比如阿里巴巴投资了美团、陌陌、丁丁网、快的、微博、海尔电器,与平安、民生、创维等合作;另一角度是平台商业模式的兴起,比如国外的苹果、谷歌、思科等,国内的京东、大众点评、腾讯、百度等。

权力的悖论体现在广泛的领域,而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为什么带给人以“突然的颠覆性革命”的感觉?先看几组数据:

l2003年,数据的总和为5EB(百亿亿字节),而现在5EB的数据量只需要两天的时间。1EB是什么概念,它相当于6626亿部《红楼梦》。

l2009年,美国千人以上的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数据平均值至少有200TB,是10年前沃尔玛整个数据库的2倍。

l2012年苹果智能终端上,iMessage功能每秒为用户传递28000条信息。

lQmee网站绘制的一张2013年信息图上显示,在一分钟内:Facebook增加350GB数据、增加新帖子246万;每分钟发邮件2.04亿封;Snapchat分享照片10.4万张。

这样的信息开放与爆炸性释放,加强了权力机制的运作。而权力机制的充分运作,又在不同层面引发了颠覆性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重要的是,对于权力的理解和运用,人们掌握的知识远远达不到现实的需求。

基于权力理解与运用知识的数量剧增,或者说是权力引发变化的领域与数量的剧增,可以从时间上划分出两个时代:过去是权力时代,当下及未来是后权力时代。采取通常的说法,即工业时代与互联时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知识型”的概念,所谓知识型,指的是特定时期下知识产生、运动以及表达的深层框架。可以认为,两个时代存在着知识型的转折。

结论:所谓互联网精神,只是后权力时代知识型的一个代号。而以互联网精神重塑商业与管理,其实质是后权力时代商业与管理知识型的转折。

个人简介
锡恩咨询研发部研究员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永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