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产业化,罪在论文考核面过宽

乔瑞庆 原创 | 2014-10-21 08:3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尽管近年来“严查买卖论文乱象”的呼声不断,但论文买卖市场却仍在急速膨胀。记者近期采访发现,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10月20日新华网)
学术论文买卖市场越来越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评职称涨工资要发表论文,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也要发表论文。随着硕士生的扩招,硕导也增加了不少,进一步带动了论文发表的需求量。二是学术期刊要生存,要挣钱。学术文章的阅读群体是有限的,且不说学术圈以外的不阅读,就是学术圈内的学者也很少阅读。阅读群体少,订阅量就少,订阅量少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存活和编辑的生计。除了少数特别优秀的学术期刊,很多学术期刊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生存压力。版面费就是期刊应对生存压力的产物。编辑部与论文中介里应外合,贩卖学术论文,不过是“版面费”的升级版和隐性化。三是网络的存在让论文的买卖更为方便快捷。只需要点一下鼠标,一篇论文的电子版就能迅速在不同的人之间传递,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和信息传递不但隐蔽而且简单,交易成本极低。
追根朔源,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才是导致论文买卖市场日渐膨胀的原因。论文发表需求是让这个市场建立并壮大的土壤。铲除这个市场,就要铲平这块土壤。如何铲平这块土壤?有人提出评职称、硕博毕业不再考核论文。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不考核论文了,很少有人再去写论文,发表论文了。发表论文的需求量自然就严重萎缩。但是这有“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嫌疑。诚然,很多大师述而不作,但毕竟是少而又少,大多数学术大师还是通过学术论文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的。如果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人,写不好出优秀的学术论文,那他的学术能力的确值得怀疑。此外,如果学术圈的人都不写学术论文,那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就少了许多,浓烈的学术研究氛围也少了许多,这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未必有利。
学术论文还是要考核,只是把考核面变窄,仅仅对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人员进行论文考核,对于非学术研究者不再进行论文考核。不是所有的高校教师都适合做学术研究,也不是所有的硕士、博士都是学术研究的料。对于那些只教书不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给予适当的职称。对于硕士博士毕业生仅仅考核毕业论文即可,毕业论文不合格,不予毕业。对于有学术研究能力,并且醉心于学术的研究人员,重在考核学术论文的质量以及基于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真正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不屑于论文买卖的。只有钓名沽誉的伪大师才投机取巧,自欺欺人。
论文发表的分类考核方式可以让论文发表的需求量降下来。这会让一些学术质量高的学术期刊凭借实力生存下来。那些一直以来借助垃圾论文生存的期刊要么转型,要么淘汰。学术期刊、学者和论文发表量在纯粹的学术精神维系下达到新的平衡。没有了盈利基础,削尖脑袋谋利的论文中介自然也会作鸟兽散。
个人简介
独立经济学人,财经评论人士。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