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到五年,生鲜食品---《王汝林答现代物流报 记者问》

王汝林 原创 | 2014-02-18 21:18 | 收藏 | 投票

未来三到五年,生鲜食品

 

将是一个热门电商品类

 

 

---《现代物流报》记者就生鲜电商发展问题专访电商专家王汝林

 

 

 
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3000家。
资料还显示,2012年~2025年,中国冷链食品需求将从2.0亿吨增长到4.5亿吨,年复合增速达18.8%。因此,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三到五年,生鲜食品极可能是下一个热门的电商品类。基于此,记者采访了电商专家、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汝林。

  记者:目前我国生鲜电商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王汝林答:生鲜电商是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创新业态;是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基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更是电子商务由浅层应用向深层应用和增值应用转化和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
 
这两年,在巨大的商机面前,我国生鲜电商加快了发展步伐,大量社会资本昂首阔步地杀入了生鲜电商领域。京东、苏宁都宣布了生鲜频道的上线;淘宝更是成为了集聚众多农户竞相发力生鲜电商的平台;顺丰则依托其在物流领域形成的快捷送达优势,迅速杀入到生鲜电商领域;而有着媒体基因的《本来生活网》更依托其团队炒作褚橙形成的舆论优势,一炮而“火”。
 
据报道,由于冷链电商的加速布局,国内食品巨头也纷纷布局冷链批发市场。据悉,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大潮兴起,雨润、联想控股等资本巨头纷纷抢滩布局全国性冷链网络,以冷库为主的冷链设备投资快速回升。
 
雨润农产品集团就计划在2015年之前新建总容量近1000万吨的冷库,并且提出了“333”战略规划,还拟建立“全球采购中心”,将网络覆盖30个省会城市,并将在300个地级市构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3000个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此外,还将建立起遍布大陆的3000多家以种养、加工、销售网点为市场的点、线、面结合的物流网络体系。预计到2015年,公司将建成运营项目15个,年交易额将达到2000亿元。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则拟以增益供应链作为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在未来3~5年,以冷库和批发市场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建设8~10个物流基地,并以此为节点,建立各区域内的生鲜物流网络。
 
与此同时,国内的物流企业也纷纷迅跑,加入了这场抢占冷链创新市场的博弈。其中,北京的沱沱工社和上海的多利农庄,虽处在不同的地域,但各自以其独有的经营方式,分别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冷链物流有机蔬菜宅配到门的创新尝试。
 
尽管沱沱工社和多利农庄用不同的业务方式经营有机农产品,但却有着相同而积极的市场前瞻性。亚马逊的生鲜频道(fresh.amazon.com)及美国的电子杂货铺(freshdirect.com)的冷链配送方式,已经成为了沱沱工社的学习样本;
 
日本的大地之会按周配送蔬菜及向消费者预送商品目录的做法,及欧洲国家礼品制生鲜配送的成熟经验,也已经成为多利农庄的学习样本。无论是沱沱工社还是多利农庄,都正在扩展市场的进程中,形成和打造着自己的有机农产品冷链物流品牌,都在培育着自己的品牌闪光点。
 
近年来,生鲜电商已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一个极具发展潜能的快速崛起的新业态。但是,从总体看,我国的生鲜电商依然处在起步期,和美、德、加、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就国际而言,美、德、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因此,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目前,仅果蔬一类农产品,全国每年损失就多达1000多亿元。

  再加上我国现有的冷库建设和布局不合理,冷链物流运输车辆较少、运能不足,生鲜物流宅配的保温保鲜包装材料落后,适应生鲜电商需求的物流动态分拣和电子化动态配货技术尚不到位,特别是物流流程中的物联网动态监控和适应性保鲜、保温技术还不能适应生鲜电商多地区、大批量,泛品种动态配送的需求。因此,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认为,我们当前的生鲜电商发展只能说尚在起步期。
 
记者:随着我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汝林答:应该说,生鲜电商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有很多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我认为当前制约生鲜电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类是支撑资源和支撑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技术问题。

就支撑资源和支撑环境而言,我觉得当前存在着“四个不适应”。

  一,可进行交易的生鲜产品、动态分拨、分拣能力不适应。

就冷库的库容资源而言,我国原有的和现有的冷库,由于建设较早,缺少前瞻性战略思索和顶层设计,多数冷库只有冷冻和冷存能力,没有动态分拣能力和多批量动态调拨能力。货物的分拣多数不能在恒温或低温状态下进行,分拣后的货物又不能及时地在低温或恒温状态下配送到社区,或直接送至消费者手中。
 
除此之外,我国现有的冷库多数缺乏电子化的动态分拨和分拣设备,普遍性地采用人海战术,“蚂蚁搬家”。由于这种“蚂蚁搬家”,以扔、搬、扛为主,分拨和分拣效能很低,完全不适应电子商务快节奏、多订单、多路径、多批量的快速分拨和多路分拣需求,势必形成延时调拨和延时出库。这不仅会影响送达的速度,而且极易造成在库产品“回化”现象的发生,造成用电量攀升,其结果是提高了出库成本,使生鲜产品的出库价格缺乏市场接纳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二、电商生鲜的冷冻、储存、保鲜运输的基础储运能力不适应。

  目前,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有7公斤,冷鲜保温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和15%。特别是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目前,仅果蔬一类全国每年损失就多达1000多亿元。

  三、适合用于电商生鲜产品的低价多能保温、保鲜包装材料不适应

  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简易纸箱根本不能适应生鲜电商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大量绿色的、多功能的低价保温保鲜材料。其中,最重要最急迫的是冷链物流所需要的绿色包装材料、柔化包装材料、可降解的柔化填充材料;隔热保温纸箱,低温保鲜纸箱等都亟待创新开发。
尽管,当前有的单位开发了“电子保鲜箱”类型的高端电子保鲜产品。但是,由于价格太高,市民难于接受。而大众化的、便民的低价保温保鲜产品的创新开发,尽管可以有效地提高冷链物流的经济性和运输效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和探索应用过程,不能适应当前的急需。
 
四、电商生鲜产品深加工和再开发能力不适应。
 
电商生鲜产品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对产品的新鲜度造成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对鲜活产品进行深加工或运输前的加工。可是,由于我国生鲜电商刚起步,这些超前加工环节,或尚没有开发,或还没想到。因此,还不能形成一个有序运输,确保新鲜度的超前环境保障能力。
比如,草莓运输需要动态调温保温车、活鱼运输需要充氧保鲜车等具有物联网调控能力的保险物流设施,当前多还在研发中,还不能适应这类鲜活物品保鲜运输的需要。
 
而就技术层面而言,由于我国对冷冻保险的深入研究起步较晚,缺少对不同食品保质、保鲜温控变化曲线的把握能力,以及在运输途中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动态调整进行温控的把控能力,因此,不能适应生鲜电商快速发展的需要。
 
记者:通过浏览多家电商生鲜频道发现,高价的进口水果、有机蔬果和肉类等“高档货”占了很大比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汝林答:之所以多家电商生鲜频道中高价进口水果、有机蔬果和肉类等“高档货”占了很大比重,成为了电商生鲜频道产品的主体,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进口水果、有机蔬果、肉类、海鲜品等需要生鲜物流和生鲜宅配,以确保其新鲜度。因此,他们势必成了生鲜电商的主角。
 
其次,是由于进口水果、有机蔬果和肉类、海鲜品等货品的价值较高,再加上保鲜包装费用和冷链物流成本,群众对销售价格尚能够接受,或能够承受。你要是换成二斤小白菜,再加上保鲜包装费用和冷链物流成本费用,人们就会感到价超所值,难以接受。
 
其三,电商生鲜发展初期,物流运输和包装成本还很高。低价保鲜包装材料尚需要一个开发周期,成本才能降下来,因此,初期只适合高附加值的产品。
 
记者:人们传统购买生鲜一般是从大型超市或者农贸市场,生鲜电商的发展会不会对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传统销售模式该如何应对?
 
王汝林答:目前,生鲜产品在大型超市可谓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因此,应该说,生鲜电商的发展,短期或初期还不会对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产生过大的不利影响。
 
这是因为:
 
第一,           生鲜配送还不能很快全部覆盖到所有地区。
 
仅以顺丰为例。当前顺丰经过优选,也仅仅开通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浙江省(杭州、嘉兴)、江苏省(苏州、无锡)等11个城市的生鲜配送。其他多地尚不存在冷链生鲜产品对传统产品的全面竞争压力。
第二、              生鲜电商产品短期内冷链仓库存放和调配的有序布局尚未完
成,快速调拨尚不适应。

  由于多地当前完整的生鲜物流生态链尚未形成,这不仅造成部分生鲜产品暂时仅能配送其中一个或多个城市,而且价格也较高。这就决定了生鲜电商短期不会因市场的大规模扩展,而对传统电商销售模式形成挑战和冲击。
 
第三,生鲜电商产品初期的售价较高,只适合高端人群的需求,还不能成为普通消费者餐桌上的大众消费品。以水产类生鲜产品为例,网络上当前销售的蛏子报价多在15元以内,这一价格和部分农贸市场相比,基本相当,或略低于市场价格。然而,因海产品需要保持新鲜度,所以必须当天发货,尽快送达。为此,适宜于选择顺丰快递,但顺丰仅快递费大约就需22元。如此算来,网购水产品的优势明显减弱。因此,我觉得短期或初期,生鲜电商还不会对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产生过大的不利影响。
 
但是,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震撼力。特别是生鲜蔬菜都是净菜。没有烂帮、烂叶子,仅就这一点,就深受家庭主妇的欢迎。
 
从长远看,生鲜电商的运费一定会降下来。因为生鲜电商,未来最适合于本地生鲜资源的就近配送。通过本地用户的供需做起来,会带动同城物流业务的增量效应。同城物流效率提高,配送快了以后,就可以有效降低生鲜电商配送成本。届时,势必会对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形成竞争压力。
 
再有,由于海外水果或珍稀农产品往往在传统市场很难买到。但是网上生鲜食品频道,不仅蔬菜、水果、水产品、鲜肉等分类众多,品种齐全。而且,名、优、特、新产品应有尽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这也势必会抢占传统商务一定的市场空间。
 
记者: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信任感强烈的大环境下,生鲜电商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
 
王汝林答: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要求有几个重要的环境支撑条件。
 
首先,是要有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撑。
 
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创新技术的支撑,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具有多种防伪能力和产品追溯能力;大数据技术适宜于提供数据分析视角;云计算技术适宜于提供云平台产品质量动态跟踪能力和生产流程数据查询能力、把控能力。因此,这些创新技术亟待成为生鲜电商产品的技术支撑。有了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和保障能力,食品安全就有了根基,有了保障,旺销也就有了确保安全的主心骨。
 
第二,要加速社会化诚信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信用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并已由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散,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信用环境势在必行。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今年1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事宜,强调要完善奖惩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使失信受惩的教训成为其一生的“警钟”。
 
因此,承销生鲜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不仅应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加快和加强网络营销体系的信用体系建设,而且应该建立信誉保证承诺制度和失信赔付制度。有关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社会化的、可免费查询的诚信体系数据库,提供可供大众查询其生产电商企业守信情况和产品生产过程基础数据的诚信运行平台。
 
第三,要加强工商监管和社会化监管。
  
据我调查,当前生鲜电商最大的不诚信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品标注有可追溯功能,实际却无可查询数据。可查询数据系抄袭他人产品的;其二是产品标注为有机蔬菜,实际上却为“混搭蔬菜”。
 
以上情况一般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可能该产品的技术支撑技术路径不匹配,不能动态提供生鲜产品生产和种植过程的真实动态可追溯数据,或者所提供的数据是别人的、是抄袭来的。
其二是存心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其实,“混搭蔬菜”本质上也是以次充好,隐藏真实数据,欺骗消费者的一种行径。
 
遇到此类情况,顾客应保留证据,积极主张维护权利,进行索赔,也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协会或地区工商管理部门投诉。标的较大的商品,也可以依靠媒体曝光或直接向法院起诉,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自律。
 
生鲜电商产品要打出声威,叫响市场,十分重要的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自律,努力建设和培育好生鲜电商产品的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和用户忠诚度,形成好的口碑、企业信誉度和品牌信誉度,才能在网上、在市场站住脚!
 
企业自律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服务管理制度、发货核验制度、诚信评价制度等。
 
阿里巴巴十大网商之一的“柠檬绿茶”之所以能获得快速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良好的口碑和商誉。应该说,商誉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金字招牌,也必然会成为生鲜电商快速发展的金字招牌!
 
记者:有分析认为,生鲜电商发展O2O可解决生鲜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电子商务往往无法让老百姓看到实物等,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汝林答:我不完全同意上述的观点。因为,生鲜电商中的农产品、海产品或肉制品,对老百姓来讲并不生疏,不需要线下看,线上买。特别是眼下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普遍设有专柜,可谓随处可见。因此,一味地照搬O2O模式,只会增加运营成本,对生鲜产品的销售来讲,帮不了多大的忙。
 
我倒觉得,如果生鲜电商采用O2O模式,应该将其创新,实行线上订货,线下看货并取货。这样,既满足了顾客看得到真实产品的愿望,又可以验货自提,省掉了上门送达的物流环节,岂不是一举两得?

  正如前面的数据显示:2012年~2025年,中国冷链食品需求将从2.0亿吨增长到4.5亿吨,年复合增速达18.8%。因此,可以高兴地预见,未来三到五年,生鲜食品极可能是下一个热门的电商品类。

  因此,我真心希望广大企业家和创业者,把握住财富叩门的机遇,尽快杀上生鲜电商的主场。
 
 原载于《现代物流报》第9版记者 郭锴 常河山

2014年2月9日
 
 
 
 

 

个人简介
我国知名的实战型信息化、电子商务专家。 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专家;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移动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 北京市信息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