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计算谈爱的内容

赵文银 原创 | 2014-06-23 09:17 | 收藏 | 投票

 

我并不知道爱是什么,也不会枉加定义爱的内容,只是单纯地从云计算角度分析理解圣经里对爱的描述。当然这并不是偏袒,只是借助一种方式来说明一些事情。

尽管词典里对“爱”做了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并不是针对“爱”的本源,而是从源头出发所延伸出来行为,比如爱,爱,爱,爱好,爱护。

作为一种技术产品,人所携带或者显示的特征,必定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所以在软件工程师的思维里,爱是一种技术属性,是指导人行为的条件参数。

云计算带来的革命性技术冲破了当前科技建造的思维藩篱,当云计算产品以传奇的色彩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时,科学权威的理性围墙将被摧毁,进入到更加辽阔的思维领域,重新审视人类现有的科技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更高的层次。

 

一、存在的一定是符合科学的,偶然和设计的区别

 

人类自存在以来,一直在为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奋斗。但是直到现在,人类依然无法摆脱恐惧的阴影,战战兢兢地前行。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来自一次偶然的大爆炸,然后经过漫长的无序组合过程,自然进化成为现在的有序世界,宇宙现有的这些复杂的数学规则也是在偶然性的进化中形成的。

但是有一些数学规则似乎无法通过偶然性的进化来创建。比如人脑装置产生的思维规则具有明显的设计痕迹,信息的碎片化分解规则,信息单元的存储和关联规则等。又比如下面的一则报道里描述的蚂蚁行为规则,而这种规则同样适用其它物种的行为。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蚂蚁的繁荣不仅是因为它们勤奋和奴隶般的为团体牺牲自己它们的成功也源自于它们的群体每天搜寻食物时处理信息的效率远超谷歌搜索。研究的合著者Jurgen Kurths教授称:虽然单只蚂蚁的路线看起来有点散乱和随机,但它们很快就会形成一条引导线,引导蚂蚁穿过森林地面搜寻食物。混乱和有序之间的转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而且可以说其中的学习策略比谷歌搜索更加精确和复杂。毫无疑问,这些蚂蚁在处理周围信息时远比谷歌更高效。

尽管在宇宙起源的争论里,大爆炸成为了主流模型,但是作为单纯的科学手段,神创论模型也是很有探索意义的。科学精神里包含了开放、包容特征,所以在技术探索过程中,排斥“创造者”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精神,对于严谨的科学家来说,包容或许更加有助于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为在研究之前,他会扮演创造者的角色,假设出创造方案,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修改方案。

在复杂的多项式组合里,偶然事件不具有固定的逻辑轨迹,而设计事件具有固定的逻辑轨迹。人类也是利用这种区别来寻找外星生物文明的。

 

二、云计算革命和意识形态革命

 

尽管当前的科技水平无法从技术(符号逻辑)的角度描述人的属性,但是心理学家可以采用语言(自然逻辑)来描述人的属性。这种对人的属性的认知描述属于意识形态。

云计算革命将推动新科学的诞生,为人们提供认识所有事物的技术方法。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也将采用量化的符号逻辑形式来完成。

1、传统意识形态的争论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

网上资料显示,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与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意识形态在历次国家兴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政治经济变动史实际上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破产、重构、更新的历史。

由于科技和知识的局限,争论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培根提出的“四假相”学说对人们回归理性争论具有积极意义。具体内容为:

(1)种族假相。是一种植于人类本性之中,人所共有的一种假相。人们往往以人的感觉和理性为尺度,而不按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由于每个人在环境、教育、性格、爱好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渗透到事物中,从而歪曲事物的真相。

(3)市场假相。指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的不确定和概念的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

(4)剧场假相。是指人们不加批判的盲目顺从权威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哲学和科学原理、体系,从而形成的错误。

2、如何理解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它名词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时所采用的技术形式。所以概念本身是否具有明确的内容,并不影响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行为。

云计算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由于利益及观察角度的不同,给出的描述也是不同的。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文银认为,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大量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连接起来,并随应用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组织形式所创建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集合。而农民云计算专家,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http://yixian.em258.com)秘书长王永旺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可以使社会最大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并减少重复性投入、建设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模式。

3、修改意识形态的云计算技术过程

心理问题专家经常很困惑,他们很难采用心理诱导的方式改变一些人偏激的观点,而另外一些人却可以成功的被改变。尽管大多数人很难真正理解这种现象,但是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因为软件系统是在边界条件的约束下运行的,在不同的条件下,输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在云计算技术领域,意识形态是一组技术参数的集合,是符合数学规则的,是可以采用计算模型获知结果的。

然而量化意识形态的数学参数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技术效果,是通过人脑物理装置所产生的技术效果,这种技术效果以逻辑图象的形式存在。这种效果并不是从外界物理图象直接产生的,是在大脑产生的初级逻辑图象之上产生的。

如果单纯地从科学角度把人当成一个云计算产品系统,并且假设这个产品包含三个层次的子系统:物质系统,思维系统,心灵系统,然后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在现实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就可以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成因,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身体属于物质系统,人们已经知道身体的构造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但是人们对依存于大脑的思维系统所知很少,没有提出真正的科学模型。心灵系统目前只是一个假设,是人们根据长期的观察结果提出的一个推论。

在云计算提供的革命性技术里,大脑产生思维的原因是脑细胞的特殊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按照一种特殊的数学规则来创建的。当大脑接收一个来自外界的信息后,大脑系统就会把关联的细胞连接起来,获得一个临时逻辑图象,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这种思维过程中所产生的逻辑图象并不属于意识形态里的内容。意识形态里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逻辑图象,属于计算术语里的边界条件,约束个人的行为范围。

人作为云计算产品系统,必定存在一个正常的运行区间数值,突破最大值或者最小值,都会导致系统崩溃。人们采用真善美和假恶丑来描述系统的两种能量状态。和物理世界的其它系统一样,“熵”规则同样适用人,初生的婴儿携带的能量(真善美)很多,这种能量在成长的过程中,按照“熵”规则不断消耗,在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状态下,能量的消耗将使人失去运行活力。意识形态里的参数约束了“能量”流动的形式。

在人的属性里,固执体现了边界条件的稳定程度,而恐惧是修改边界条件的关键参数。对于人来说,修改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

“洗脑”就是修改心灵系统里的边界条件数值。首先利用思维系统创建大量诱导性的逻辑图象,然后利用恐惧属性突破心灵系统的边界约束条件数值,从而在更宽广的区间内获得安全感,比如“网络游戏”,“邪教”,“忽悠式营销培训”等采用的行为模式。

恐惧并非单纯地理解为身体所承受的危险,也包括无法达到的美好前景产生的空虚。这种空虚在技术上产生一种死循环,无法让大脑的图象转化为现实,完成一次运行过程,又无法阻止图象的出现。对于计算机工程师来说,跳出死循环最好的方法是修改输入参数,或者修改边界约束条件。这种方式并没有改变程序的结构。

“洗脑”后的人由于边界约束条件的改变,其行为模式偏离了社会的群体行为模式,影响了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按照“熵”规则,修复参数的过程是一个外部能量注入的过程,如同水系统,很容易把水引到低处,但是想把低处的水重新引到高处,就需要注入更多的外部能量。

 

三、如何理解圣经里描述的爱的内容

 

在人类流传的知识里,似乎只有两本书是最神奇的,也是对推动人类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书,一本是西方的《圣经》,一本是东方的《易经》。《圣经》是通过组织的力量流传下来的,而《易经》是依靠自身力量在自生自灭的环境里流传下来的。

1、爱是人成就美好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

似乎在人类流传的知识里,只有《圣经》对“爱”有明确的描述。尽管是采用自然逻辑的形式,但是由于云计算推动的革命性技术的出现,这些描述可以采用符号逻辑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人类漫长的苦难发展历程中,自大投机、畏缩祈盼、忍耐顽强成了人类个体和整体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里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并且采用文化的形式总结和传承。

这种特征使人高估自身的能力,认为可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在自我设想的逻辑图象里改变自然状态,迷失了科学探索真理的正确方向。这种现象在当前的社会更加明显,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新工具的速度得到了加快,人们借助新工具改变自然现状,以便快速谋取个人财富。但是这种行为给人类未来带来的危害却是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解决的。比如化肥对农田造成的损害,工业污染对水资源的损害,环境改变对大气系统造成的破坏。

按照人们的科学的定义,人和物理世界里的其他存在事物一样,一定是依照客观规律存在的事物。如果从云计算角度来理解,人也是物理世界里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人脑的思维功能是一种技术效果,并不是人脑的构成物质具有特殊性,而是这些物质的组织连接形式的不同。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人脑只不过是一个具有思维功能的程序系统。

对于人脑这样一个复杂的程序系统来说,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设置很多逻辑运行的边界条件。按照人类目前设计计算机程序的经验,如果一个系统没有边界条件,那么这个系统是不能正常运行的,是不可信的。其具体的程序代码是采用条件语句来完成的。

爱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一类参数的集合。按照《圣经》的描述,爱提供的是向有利方向发展的参数。如果爱所包含的参数不满足一定的要求,那么无论你的行为规模有多大,都不可能获得太多的回报。就象计算机里的程序系统一样,如果没有达到边界条件的基本要求,无论输入的数据规模有多大,其输出的数据也是很难获得的,比如系统要求条件大于1的时候才输出数据,而你提供的条件值是0.9

如果把人当成云计算产品,那么或许就容易理解《圣经》哥林多前书的内容,“13: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13: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13: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比如现在很多有钱人做慈善,捐了很多钱,但是人们并没有从内心感激他们,这些人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福报,就是因为这些人在做慈善的时候,并没有提供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边界条件值,所以系统运行后,并没有产生所希望的输出数据。

这就给了人们一个警示,不要自作聪明地沉迷于表面现象,要采用科学地方式了解事物的本质,单纯地财富和名利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需要。“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说的或许也是这个规律。

2、知识的有限和真理的相对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当云计算采用技术的形式描述意识的逻辑计算过程时,真理的层次性和相对性特征也就展现出来了。

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由于所采用的研究模型不同,对人的属性的分析和观点也存在差异,也因此出现了众多理论派系之间的大辩论,甚至出现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寻找有利于自身(个体或者群体)生存环境是人的基本需求,从这个角度讲,人们之间的这些争论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因为优胜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尽管现在的人极力证明自身的“特殊”属性,但是人们无法回避一个无情的事实,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里,大量的时间是生活在丛林里,和其它的动物没有区别。达尔文的进化论之所以变成了其拥护者的“真理”,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理论提高了人的“主宰”地位:人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变得如此“有智慧”的。这是由于人的自身利益而做出的选择性结论,并不是真正符合科学要求的结论。

这一切的混乱来源于人类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尽管想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在晚年的时候感叹人类知识的有限,但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很少有爱因斯坦这样的“自我境界”了。互联网造就了大量的“名人”、“权威”,这些人也在“粉丝”的欢呼声中变成了“真理”的代言人。

科学家在局部领域发现的规则来自有限的观察数据,可以作为“相对真理”,在对应的观察尺度内为人类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作为“绝对真理”而贴上迷信的“权威”标签,那么就有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危机。

3、如何从技术的角度理解《圣经》里描述的爱

爱是一个所有人都会使用,但是几乎很少人能够理解的名词。

对于计算数学工程师来说,如果约束条件是一个包含很多子集的参数集,那么采用自然逻辑的形式描述这样的参数集是很困难的。爱就是这样的一个参数集。

尽管《圣经》里采用自然语言形式对爱进行描述,但是结构上却符合符号逻辑的要求。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描述是智慧的体现,那时的人们无法理解符号逻辑格式。

哥林多前书,“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倘若人是一个云计算产品系统,那么爱所包含的参数必定可以采用量化的数值来表征,比如,“恒久忍耐”是一个时间长度参数,“包容”是一个范围参数,“永不止息”是一个循环参数。

4、《圣经》的无有和《道德经》的无有

作为学术性的研究,无论偶像、权威还是普通人,其个人的观点并不能成为公众的观点。由于环境及知识的差异,不同的人在阅读前人的书籍时,其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道德经》和《圣经》里,都把“无有”推到了至高的位置,但是似乎很少有人从技术的角度解读“无有”的含义。

《道德经》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圣经》哥林多前书13,“13: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13: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13: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无有入无间”,“无有”入住在没有间隙的存在事物之中,无间是指没有间隙的存在事物。“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当人类不断溯源的时候,所有存在的事物来自于“无有”,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归于”包含溯源、收敛、趋向的含义。

从云计算技术的角度分析,无有是指事物最初始的临界存在形式。如同计算机虚拟世界里,所有的事物归于无有,无有来自两个世界,从硬件的两种状态到软件的01元素,包含了两个世界的属性。

个人简介
赵文银,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赵文银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