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媒介生态的预测

喻国明 原创 | 2015-10-04 16: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强黏度,以及强大的覆盖率、渗入度和创新能力,对于机构化、组织化、官僚化的传统媒介具有一种摧毁性压力。

剧变——媒介接触融入常态生活

移动互联技术对居民生活的关照和浸入,已经撼动了受众在过去一两百年间所形成的、面对大众传播信息时被动接受的习惯行为方式。

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除电视之外的所有主要媒介终端,高居第二位。这种猝不及防的变化,仅仅发生在四年(2010-2014)之内。

2014年城市居民持有(使用)各类媒介比例

各种软硬件技术、服务和终端,移动互联网可以对使用者生活的时间、空间进行无孔不入的侵入;同时由于便捷度、个性化和需求满足程度的大大提升,移动互联用户对这种“常态化入侵式”的媒介环境变化,非但没有排斥和不适感,反而大多数会持有积极接受的主观意愿。

2011年以后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和移动终端、各类民用App的日趋完善,大批网民迅速倒向移动互联网跻身于规模巨大的“跟进者”,移动技术随之呈现出创新扩算中后期的迅速扩张和普遍覆盖样貌。

移动互联用户的年龄分布比例

移动互联网对所有年龄段的用户都拥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即使是65岁以上的移动用户依然对各种功能都保持着不错的使用频率。

消亡与崛起——产品服务最终取代形式媒介

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尽如人意,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确实下降了。

究其缘由,传媒人特别是传媒管理者依旧把互联网看成 “一个媒介、一个渠道,因此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把互联网作为延伸自己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平台、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事实上,把传统媒体内容互联网化,或者用互联网工具加载传统媒体内容和价值观,都是以传统媒体思路来处理新媒体问题,根本没有采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塑传统媒体。

困境不止于此,传统媒体正在遭遇移动互联网的强势狙击。仅从用户体验而言,移动互联网也绝不仅仅是PC互联网的升级移动版本,它的普及为网络使用者是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受众可以不考虑时间安排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内容和形式。

对于移动用户而言,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媒体,更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伴生物和中介体,他们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完成衣、食、住、行各种生活预定和信息探查,也可以通过今日头条之类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浏览到所有报刊电视的头条新闻,或者在喜马拉雅广播平台选择收听网络主播制作的各类广播内容,又或者通过腾讯视频客户端,观看完整或碎片化的视频内容。

传统媒体组织还会存在吗?

问题在于,如果移动客户端以数亿移动用户需要的碎片化、个性化、互动化形式整合了包括图文、视频、声音在内的所有信息,而且移动互联网以全面挤占用户非睡眠时间的强势力量,替代了所有其他类型的媒介接触时间和注意力。那么,“传统媒体以一种组织形态存在”未来是否仍然必要呢?恐怕答案并不乐观,虽然这种不确定性阴影当前看起来还只限于猜测。

此外,让传媒人最为困惑的是,移动互联网覆盖下的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和媒介接触的概念和认知,甚至无法用人类传播行为中提炼出来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或者大众传播等传播学传统分类来进行概念化分类了。

例如,腾讯视频客户端,它的节目内容涵盖传统电视节目、海外电视剧、电影、用户自创视频等内容,品牌广告视频等,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收看上述内容时,传播者(腾讯)和受众(移动终端用户)之间的活动已经整合了各种传播类别;而腾讯视频的受众实时评论功能,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反馈渠道变得及其方便快捷。

移动传播显然既保留了媒介传播信息和沟通互动的功能,又不限于旧有的四大传媒的媒介传播形态。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强黏度,以及强大的覆盖率、渗入度和创新能力,对于机构化、组织化、官僚化的传统媒介具有一种摧毁性的压力。

当然,从传媒发展史来看,传统媒体未必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移动互联网虽然对传媒的渠道功能具有解构作用,但是只要受众(用户)还具有对传媒信息的需求,媒介内容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反馈就不可能停止。

只是,未来适应了移动互联生活状态的用户(受众),很可能会因为媒介替代效应的作用,大大减少沉浸在传统媒体形态下的传播时间和注意力。换句话说,未来用户依然会重视媒介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值,但是却会降低甚至忽视广播、电视、报纸的媒介组织和媒介形态。

这意味着,在亿万用户(受众)眼中,传统媒介形态和媒体概念外壳的消亡,同时伴随着移动媒介产品和信息传播服务内涵的崛起。挑战也是机遇,这可能是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二次打击”之下,传统媒体获得重新复苏的真正机会,当然传统媒体首先必需接受的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

很多传媒人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对媒介生态的强大变革力量。移动传播技术使传播行为复杂化和结构化,把传播行为内化为用户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传播行为颠覆性质变的根本动因。

学人指出,所谓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企业)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对整个价值链和(媒介)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思维。”

业界的这种认识恰好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我们对于媒介未来的猜想:商业思维下的未来媒介生态,媒介组织很难再保持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独立形态特征,而被迫转变为庞大移动互联产业当中的重要一环,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媒介产品和媒介服务。

正如《双城记》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当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都变成移动互联传播的复合内容载体,代表电视传统的视频未必会比代表报刊传统的图文更受青睐,这也许是新型纸媒逆转电子媒体的机遇,也许是电视重新回归产品和内容品质的转折点。

 

个人简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喻国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