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分层信息土地如何解决“区域性中等收入陷阱”难题

赵文银 原创 | 2015-11-14 11:03 | 收藏 | 投票

自人类出现以来,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围绕“物质财富”展开的。这是自然规律,由人作为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智能产品,人可以从外部其它产品里获取物质,为身体的功能部件提供周期性循环运行的物质能量,维持身体的存在和正常运行。

物质财富分为三大类型,消费类财富、工具类财 富、其它类财富。消费类财富是指和人作为产品的存在直接关联的产品,比如粮食、衣服、房子、手机、知识信息等;工具类财富指用于创造消费类财富的产品,比 如农机产品,服装生产设备,推土机、计算机等。其它类财富主要指满足个体欲望的产品,比如收藏的石头、邮票等。

 

1、收入的本质是什么

 

尽管收入是一个大众经常使用的名词,但是目前似乎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人们习惯性地把收入和获得的钱财等同起来。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收入(英文:Income)是指某一个体,包括个人或者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

收入是描述一个过程的名词,不是描述某个具体事物属性的名词,比如货币(钱)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名词。获得的钱财数量是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习惯性的定义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使用是没有问题的,简单直接而且方便,但是用来分析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级的复杂过程,并不是呈现出来的结果。

收入是一个包含了行为、对象、结构的功能性名词。事实上,人们在谈论收入的时候,一定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行为活动的。比如一个建筑工地的小工,一个建筑企业盖楼房,一个IT企业建设智能小区。

了解了收入的构成因素,就可以发现作为收入结果的钱财数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收入与个体的行为活动空间尺度有关。比如在个体层面上,一个组长管十个建筑小工,收入比小工高,班长管几个小组,收入比组长高。

(2)收入与企业所在的行业类型有关。这是因为产品的价格由有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同样数量的产品,由于价格不同,财富数量也不同

(3)收入与区域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模式有关。合理的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财富增长的幅度有限。

(4)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财富的总量是有限的,按照“熵”规律,财富活力将不断减少。局部小区域内财富的大幅度增长,是因为掠夺了其它区域内的财富。这种波动起伏增强了市场活力,推动了财富的流动。但是对于整体区域来说,这种方式不能阻止财富活力减少的趋势。

(5)收入是一个分层次的、与空间尺度关联的复杂系统,是物质财富系统的外在量化表现。收入是一个全局性参数,单纯地追求局部小区域内的收入增长会破坏整体区域内的物质财富系统的运行。

 


 

从区域收入的多层次云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收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就会影响更大区域内的物质财富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种收入模式包含了中国古代的相生相克哲学思想:存在一种无形的自然力量,阻止区域内收入差距增大的趋势,收入在整体平衡状态下增长,增长的动力来自区域收入的波动,最小的区域收入单元是个体收入。

从这 个模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内,采用的市场经济模式也是不同的,在企业、个体空间尺度内,资本主义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人的私欲, 提供财富创造动力,但是到了县级以上区域的空间尺度,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就不适合了,因为区域的力量可以破坏物质财富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种包含财 富共享思想的市场经济模式。

 

2、科技发展与物质财富增长趋势的关系

 

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从人类走出丛林脱离动物文明开始,每一次的科技发明,都会提高获得财富的数量。从原始人的石头木棒工具,到现在的智慧农业,这种关系一直没有改变。

然而 人们期待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状态从来没有出现,而且在可预知的未来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这种期待是建立在无节制地浪费物质财富基础上的,而不是只消耗满 足自己生存需求的财富,比如吃饭的目的是获得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所需要消耗的食物数量并不多,但是很多人为了满足其它的欲望,会消耗十倍百倍的食物。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且奇怪的系统,很多因素相生相克,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从科技发展与物质财富增长趋势示意图里可以发现,在任何一个封闭的区域里,消费类物质财富的增长趋势总是落后人口趋势,这是因为消费类财富数量是由人的消费需求和产品数量共同决定的。

当工具类财富趋势超过人口趋势时,就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时代的来临,为非人类服务的工具开始出现,具有思维能力的机器将成为地球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个由信息虚拟世界与物质物理世界融合的新世界就出现了。

3、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4、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

 

个体收入的货币数量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标志,而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属性,之所以把个体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初期,社会财富总数很小,个体的收入很低,社会财富差距比较小。个体的收入可以很好地表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

(2)资本主义价值观是通过个体财富数量来体现的。

(3)现代科学尽管发展很快,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局部的功能性技术研究很多,但是对抽象的整体性结构技术研究很少。

区域 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其本质目的指该系统持续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效率。该系统所创造的收入来自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的协同运行,属于区域内可再生 收入,比如粮食种植收入等。该工程系统的结构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由此可见,区域产业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层次交织关联的特征。任何一个局部行业结构的 调整,都会影响关联结构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属于NP难题。

区域经济收入(GDP)包含两大部分,区域外收入和区域内可再生收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区域内可再生收入的数量,科技越发达,这种特征越明显,尤其是云计算革命推动的新科技所创建的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新世界。

缺乏内部物质财富创造活力的区域是危险的,比如一些村变成了淘宝村,所有的人开店做电子商务,尽管在当前的环境下赚到了很多来自外部区域的钱,但是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这些区域的经济衰退是可以预期的。

类似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富裕国家在未来的云计算时代,也会面临这样的经济发展危险,而提前完成区域的“扩充”是避免危险的有效方法。

提高区域收入是通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来实现的,但是目前人们似乎并没有弄清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只是在感性的三维空间视觉层面上设计产业结构模型。这种把复杂的区域产业结构高度简单化的模型设计方式,很难在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图中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分层次的自相似特征,县级区域包含了大量的企业,一方面通过企业直接与资源连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直接与个体的收入连接,占据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

在不 同的空间尺度里,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活跃度是不一样的,空间尺度越大,活跃度越低,而对于个体来说,活跃度最高,具体的表现是不断更改工作岗位,对于企业 来说,活跃度比个体低很多,但是也会经常进行调整,以便获得更好的效益,而在全国尺度上,活跃度就比较低。这种现象也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相对论认 为,质量越大的星系,其时间越慢。


 

5、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

 

中等收入陷阱是区域物质财富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高收入并不是因为解决了“中等收入陷阱”难题,而是用其它国家的财富来填补本国的“中等收入陷阱”。这种方法就是《道德经》里所说的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所以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而是采用外部取土的方式来填充“陷阱”,把“陷阱”转移到其它国家。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工具从其它国家获得财富。

网上资料显示,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类的物质财富系统包含了人道、天道两种规则,所以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状态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必定会在全球区域内重新平衡。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种财富的全球区域内平衡是由云计算革命来推动的,同时发生重大改变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于资本主义价值观主导的发达国家来说,目前维持高收入的唯一方法就是阻止其它国家的科技发展,如果全球所有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缩小到一定的区间内,这些发达国家就失去了从其它国家掠夺财富的能力,不得不遵循“区域性中等收入陷阱”的自然规律。

 

6、区域性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解决方法是转移“陷阱”

 

在一个封闭的有限空间区域内,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都无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陷阱”转移到外面的其它区域。

科技创新是转移“陷阱”的唯一手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的发达区域,高收入来自其它的国家或者区域的财富,也就是把“陷阱”转移到其它区域。

当前 的这种转移“陷阱”的方法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尽管满足了少数人的财富欲望,但是破坏了全球区域内的财富平衡,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活贫困和社会动荡。 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在科技发展的初期使用,因为科技工具的影响范围有限,受物理空间的约束。互联网已经突破了物理空间的约束,所以这种传统的转移“陷阱”方 式将会给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灾难。

云计 算革命将创建一个与物理世界对应的信息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把“中等收入陷阱”转移到虚拟世界里对应的信息土地区域里,利用信息土地上的智能系统大幅度地降 低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成本,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利用具有人脑思维能力的产品系统解决教育、医疗等基础需求服务,现在需要花1万块钱才能获得的服务,以后花1块钱就能获得,而这些服务来自虚拟世界里信息土地上的智能产品系统。

 

7、浮云分层的信息土地如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难题

 

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并不是要追求高收入,而是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财富分配体系,财富分配体系要适应物质财富系统的内在规律,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按需分配是这个分配体系的基本原则,目的是减 少财富浪费,最大程度地发挥财富创造活力。按需分配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性规则,最底层对应的是维持人生存的基础消费类财富,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的,越往上 层的财富,能够获得的人越少。所以按需分配并不是平均分配,不能违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竞争法则。社会建立的福利体系只是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人类要解决现实世界里复杂的问题,只能通过信息在虚拟世界里创建对应的模型,才能认识现实世界,弄清楚不同事物之间复杂的逻辑关联关系,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浮云分层的信息土地是对现实世界的逻辑抽象,把复杂的现实世界映射到虚拟世界,通过分层次的方式展示现实世界的复杂度。

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资源、个体行为、产品、 需求等众多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组织关联后所产生的效果,比如个人的工作收入,企业的收入,县域收入,国家区域收入等,不同层次收入的行为结构模式是不同 的,同一层次的不同区域之间行为结构模式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符合自相似原则,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在信息系统里描述。

采用浮云分层的信息土地系统可以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可以清晰地描述展示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收入结构,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分析模型。

无论是实现全面小康,还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个体的收入,因此无可避免地会遭遇“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2)可以清晰地描述展示不同层次区域收入的逻辑过程。

收入是一个过程性名词,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名词。尽管人们习惯性使用货币数量来表示收入(1000美元,1000元人民币等),但是这只是代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是过程本身,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也就是说,收入和货币数量存在本质的区别,解决收入问题是解决一个逻辑过程的问题,而一个逻辑过程包含了很多的事物与行为活动。

地方政府解决区域性收入问题和企业(或者个 体)解决收入问题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所以当所做的事情不赚钱或者所赚的钱达 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就会停止做这件事,而选择其它的事。地方政府的目的是平衡区域内所有的企业及所有的个体的财富平衡,把区域内个体财富之间的两极分化控 制在某个区间内,推动区域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政府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做事,不会因为不赚钱或者赔钱就放弃所做的事情。

(3)可以清晰地发现提高收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案。

在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难题方面,中央已经制定了很好的政策,比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战略等,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似乎并没有弄清楚“收入”的本质含义,难以真正实现中央的战略规划。

从区域产业结构模型来看,县级政府在解决区域 性“中等收入陷阱”中很关键,一方面要创建高度活跃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大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热情,让每个小微企业想方设 法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又要动态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区域内个体的财富差距,维护物质财富系统的持续平稳运行。

以河北易县的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例,国家扶持2000万元,其理想的目标是推动易县469个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为这些村的实体合作社、企业、农民搭建产品流通渠道。这种设计模型是合理有效的,符合县域收入整体提高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县级政府实施的时候,这种区域发展模式变成了企业发展模式,就是把2000万先变成某个企业的收入,然后该企业以企业内部投资的方式选择一些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表面上政府主导的企业在一些农村建立了服务点,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达到国家的验收标准,但是从本质上讲,100多个服务点的背后仍然只是一个企业,不具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特征。由于这些服务点本身不具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力,只是企业下设的一个工作点,所以当企业把2000万资金里用于成本的部分花完后,这些服务点也就不会再存在了,除非政府不断地提供财政资金。

这种行为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了区域市场经济的正 常运行状态,在满足少数人利益的同时,主管官员利用权力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由于县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从“体制内”获得市场资源,削弱了其 它电子商务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

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http://yixian.em258.com)2013年开始,通过浮云分层信息土地,创建了一个县级电子商务网站、27个乡镇级电子商务网站、469个村级电子商务网站,并且在100多个村成立了依托信息的微创业团队,在没有政府任何支持的情况下,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

但是在这种抱团取暖的农村发展方式刚刚有起色的时候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县政府国家提供的2000万 电子商务进农村扶持资金以收入的方式提供给指定的企业,使该企业在资金上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同时该企业采用企业内部选择性的在农村设服务点的方式,成本 很低,也不承担培训提高村里农民信息化能力的义务,所以这个企业一出现,就从资金和心理上打败了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创建的电子商务公司。

从易县的浮云分层信息土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实践中,获得了以下几点经验:

(1)尽量避免与政府官员主导的企业的赚钱项目发生冲突,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目前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开始在村里创建作坊式企业,根据农民的情况组织不同的团队,比如把有手工艺技术的组织起来,组建手工艺团队;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柿饼加工团队等等利润小的项目。

(2)提高自身知识素质,找到把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整合的方式,利用外地的资源来提高自身在本地区的市场竞争优势。

尽量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获得相关的国家资金支持,增强村级微创业团队的财富创造活力,以便在更大的区域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个人简介
赵文银,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赵文银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