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的交通争夺战

王鲲 原创 | 2015-03-19 21:29 | 收藏 | 投票

 随着科技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大肆渗透,企业家们再也不喜欢牛逼哄哄地谈革命、谈颠覆了。相比之下,“改善民生”的理念正在科技界开始流行,巨头们动辄投资10亿美元,能做到的事情也只不过是让消费者打车更方便一点。

1

打车软件正是在这个理念下诞生的,它们从没想过要颠覆谁,只是想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打车模式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一些传统领域,比如Uber让传统出租车司机叫苦不迭,甚至组织大规模罢运;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不但影响了司机,还直接导致了大量收音机播音员丢掉工作,至于,Google、苹果这些快消科技巨头的加入,则彻底拉响了世界范围内的交通争夺战,不仅疆域正不断扩大,而且差异化服务也层出不穷。

虽然人类交通史存在了5000年,汽车也诞生了几百多年,但打车服务也只是最近几年内才兴起的事儿,究其原因,在于打车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除了传统的技术之外,更需要即时通信、地图、大数据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协同发展,也正因如此,科技巨头得以从多角度切入交通争夺战,比如最近加入战局的Google,不就就是仗着自己强大的地图吗?

越来越多地科技巨头入局,势必会加剧打车领域的竞争,但更乐观的想法是各位能协同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不仅能避免恶性竞争,更有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历史丰碑。若能有此胸襟,发一笔横财只是顺便的事儿!

 上山下乡,打车软件的黄金时代

2014年世界交通史上有两件大事儿,一个是马航MH370失联,中国屏幕到处都是好看的蜡烛,充满讽刺和悲伤;另一件就是滴滴、快的联手导演的烧钱大战,从初春到盛夏,再到金秋,让人颇感意外的是,两家巨头竟然在春节前宣布战略合作,算是彻底给补贴大战画上了一个个贱贱的句号。

有关两款打车软件的讨论远未结束,不仅网友连续追问:还有红包吗?一些文艺作品也极尽嘲讽之能,但回首这几轮看似癫狂的补贴大战,实则是一次布局巧妙的营销,首先,打车服务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经这么一折腾,一二线城市里的消费者几乎无人不知滴滴和快的;同时打车烧钱大战重点培养了消费者和司机移动支付的习惯:消费者想叫车,就要把越来越多的钱存入支付宝之内;司机也随着对支付安全性的认知,而越来越疏于提现,这些流动资金都成为巨头们搞金融、玩投资的砝码。此外,据相关数据显示,打车软件培养一个客户的平均费用为18元,远低于传统拉客方式的费用。

现如今,滴滴和快的合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补贴大战的频率,普通消费者获得红包的机会也会被大幅度压缩,但笔者并不悲观,也不该悲观。事实上,滴滴、快的战略合作之后,得以从无休止的补贴战的漩涡中走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客户体验,差异化服务探索,以及如何开拓新市场上。

如前文所述,经过连续几轮的补贴大战,滴滴和快的的生活方式已经在一二线的大城市内深入人心,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苦逼的白领们,不但有强大的关注能力,更喜欢把这些优惠活动发到朋友圈和微博之上。在特定时间段内,你随时能在朋友圈里抢到滴滴的红包,这种近乎疯狂的传播速度,让大城市的市场迅速饱和,倘若滴滴和快的没有战略合作,或者说后续的合作不愉快,肯定会再次陷入恶性的竞争之中。

国内打车软件要想健康发展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寻找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滴滴专车就是一个不错的模式,其实,很多用户还是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享受更好的服务,但专车是不是黑车尚没有定论,传统出租车司机又常常大规模罢运示威,畸形的监管制度和盘根错节的传统利益集团让打车软件的创新举步维艰;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拓展疆土,现在打车软件在大城市热火朝天,每位司机至少安装一款App,但三、四线城市内,打车软件还是静悄悄的。春节期间,笔者回老家探亲,出租车司机更喜欢现金交易,而乘客的手机还是诺基亚E63较多,但这些人都有非常强的出行需求,也就是说,三四线城市的打车市场正处于一个“待引爆”的状态,而且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观念的下沉,新兴市场将会给国内打车软件带来真正的黄金时代,滴滴、快递们,赶快去上山下乡去吧!

 分享经济,科技巨头改变生活

正在滴滴和快的们纠结于烧钱补贴、争抢用户之时,国外的科技巨头却能把视野放到更高的层次。比如当滴滴和快的宣布合作之后,有记着采访Uber相关主管,询问其是否担心Uber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得到的回答却高端大气:这是所有人的机遇和挑战,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打车这块蛋糕最大。随后向记者介绍了Uber的 “打飞机”服务,让人为之震惊。

其实,Uber作为打车软件的鼻祖,显然并不满足于一款优秀的叫车应用,成立7年来不单横向上拓展海外市场,更是纵向地在服务模式上进行了探索。目前,Uber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280个城市开展了服务,包括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而且表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非常好地克服语言、文化的差异;另外,业务模式上Uber也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高档私家车,到后来的普通大众车,再到物流服务以及“打飞机”服务等等。从这些动作来看,Uber正致力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管道,一个超级物流平台,通过交通系统,让消费者得以在任何地方进行物品交换。同时,Uber也致力于让司机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降低城市拥堵,大气污染等等。这样的野心显得有点装逼,但正是这样一个个看似飘渺的目标,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跨国知名企业。

打车软件话题的审美性,远不止于补贴和红包,如果把这个市场的关注目光辐射到全世界,你会认为发明打车模式的人简直是个天才,之于世界的影响要远胜于迈克杰克逊和迈克尔乔丹。

与打车服务直接相连的科技领域就已然琳琅满目,包括即时通信、移动支付、地图,乃至大数据、无人驾驶技术等等,也就是说,打车需求每成长一步就会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而之于打车模式更深层次的讨论则在于由其衍生出来的“分享经济”的概念。事实上,互联网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分享和整合,而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交通资源不但非常紧张,且分配不均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出租车有5个座位却常常坐着一位乘客,而私家车主也常常抱怨油价和停车费。这种背景下,打车模式可作为一个平台,尽可能地实现分享和整合,拼车服务就是比较好的模式,另外,当租车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也会大大降低市民的汽车保有量,因为大家都租车,就没什么炫富的必要了。总之,打车服务的终极使命应该是思考如何借助优秀的互联网工具改善这一切,而这也是顶尖科技巨头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个人简介
知名IT评论人,科幻星系创建人,多家知名媒体及企业特邀顾问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王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