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T:我才是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中坚力量

杨小杰 原创 | 2015-03-03 21:4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人们几乎已经淡忘了“治理不好大气污染,提头来见”的悲壮豪情。

毕竟,对被迫用口罩武装自己的人们来说,任何的豪言壮语都抵不过雾霾的肆虐。

去年今日,雾霾笼罩大半个中国。今年今日,大半个中国依然被雾霾笼罩。

明年的今日呢?

后年的今日呢?

N年后的今日呢?

答案似乎“清晰”,却又不“明朗”。

新能源电动汽车,就像一个顽强而又倔强的孩子,成长的道路磕磕绊绊。而他正是在这个充满荆棘和坑洼坎坷的道路上摸打滚爬,跌跌撞撞地野蛮成长着,终有一天会变得强大。

从数字来看,可以说2014年新能源电动汽车获得了爆发式的成长,产销大增。仔细捋一捋会发现,大销的背后依然是“公共服务”因素占据主力,个人消费者的贡献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相当有限。

一些专家和行业人士把这些归咎于充电配套不健全,媒体也在充电配套方面过分渲染。感觉就像:如果充电站像加油站一样多,充电桩遍布小区和停车场,电动汽车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似的。

事实上行业专家和媒体过分放大了充电配套设施的因素影响,而避开了真正的问题,对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因素做了“话题转移”。

那么,影响电动汽车发展(尤其是个人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

是商业模式吗?

国内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探索可谓是“百花齐放”。事实上商业模式对电动汽车的促进多停留在公共服务、特种服务方面,对个人消费者来讲,商业模式对其购买的作用可以是忽略不计的。(这一点顺便鄙视一下某车企对其上游供应商的强卖行为!)

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商业模式?当然不是!

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这是大多数消费者买车的初衷。

但是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当前的电动汽车使用起来确实不方便。“买了一台电动汽车,就等于买了一箩筐的麻烦”。充电时间长、快充损伤电池、电池成本高、续航里程短……,此外,车辆制动系统、电气系统存在问题也总是如影随形。

粗略统计,2014年上路的电动汽车出现的问题也是一箩筐,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正常使用,对于驾驶者(消费者)来讲着实闹心。

说到底,这些都是车辆本身技术存在先天不足而引发的系列后遗症。先天的技术问题不解决,任何的商业模式对终端用户来讲都是苍白的。

就物流领域来说,电动汽车在短途、轻型运输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在长途、重型货运方面未来10年都不太可能。除了动力电池技术需要突破(技术更新时间长)之外,其他的核心技术,以及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都难以实现质和量的跨越。

不妨设想一下:一个在杭州做水果蔬菜批发生意的商人,从西安进货,一般选择载重超过30吨的货车,里程约1300公里,车辆正常行驶时间约16-20个小时,货物和运输成本超过15万元。按照高速公路上的充电站建设已经很完善的理想情况设想,如果选择了电动汽车运输,而这辆电动汽车一次充满电需要3~4个小时,可以行使500公里,那么整个路程需要充2次电,货物在路上的时间就增加了6~8个小时。对于做水果和蔬菜生意的人来说,您可知道6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凡是拉过水果蔬菜的长途运输司机都知道,撇开蔬菜保鲜期不说,货物晚送到一个小时,行情有可能突变,货主就赔大发了。所以,充2次电花费6个小时问题非常严重。

可能聪明的读者会说,充电10分钟就可以搞掂了!但是您忽视了一个问题:跑长途货运的卡车是以个体户为主的,快速充电对电池有损伤,电池的成本又非常高。目前一辆9米长的货运卡车普遍在30万以上,纯电动的出现后价格会更高。这台车担负着卡车司机养家的重任,司机会选择对其车辆有损伤的充电方式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设想。但是这个设想最起码反应了一个问题:长途运输货主和司机会选择使用电动大卡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10年都不可能。

续航里程短,是技术问题;充电时间长,是技术问题;快充损伤电池,是技术问题;车辆制动、电气系统也存在问题!说到底,是“T先生(Mr. Technology)”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未来!

不潜心攻克技术难题,任何商业模式的尝试说好听点是创新和探索,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的是业者焦躁、急于求成的心理。

个人简介
一点汽车创始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杨小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