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能缺少中立平台

叶檀 原创 | 2015-06-02 11:5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新京报》529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529日下午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更大力度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在吃饱饭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是最大的安全,是最大的民生。

 

大粤网盘点从2005年到2015年的十大食品安全事件。分别是2005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2006年苏丹红鸭蛋、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2005年至2011年皮革奶、2010年地沟油、2011年瘦肉精、2011年台湾300多家品牌塑化剂超标、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2014年福喜公司使用过期肉。

 

这些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动摇了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基础信心,连食品都如此不安全,其他消费品还能安全吗?食品安全加剧中国国内消费外部化,有能力的人消费境外生产产品,境内产能过剩更加严重,由此引发恶性循环:价格战产品质量下降,下降之一进一步消费外部化,进一步价格战更低的质量。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制造问题转变为质量折价、信用折价。

 

今年101日起实施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管理脉络清晰,处罚严厉。

 

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大主体:农业部负责农产品以及转基因,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同时受到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以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技术支撑。

 

“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30倍货值,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证。在明知经营者的非法行为时,仍为之提供经营场所的人也会受到处罚。在细节方面,转基因食品需要按规进行显著标识,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实名登记和审查许可、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全程质量监控,配方应当经食药监部门注册等。

 

2009年出台《食品安全法以》以来,食品安全有所好转。陈君石院士表示,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一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到2013年,监测点已覆盖全国2142个县级行政区域,对粮食、蔬菜、肉类、蛋类、乳和乳制品、水产品、酒类、食用植物油等29大类食品中的近30万份食品样品进行了监测,涵盖重金属、毒素、农药和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有机污染物、违禁药物、非食用物质、包装材料迁移物、微生物等指标147项,仅2013年就获得300万多个监测数据。

 

2012年和2013年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婴幼儿食品汞异常均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通报,监管部门及时主动发布信息,企业主动召回相关问题产品。大规模的类似于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大大下降。

 

严厉的监管、处罚,对消费者的高额赔偿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不可能根除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是,食品安全监管成本高、信息不对称。

 

陈君石院士20099月接受人民网科技频道采访时表示,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的规模要大,生产要规范化,要有规矩。2亿多的农户分散生产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范式,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而政府的监管成本又特别高。陈院士建议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相对地规模化一点。比如说生产合作社,就可以在规模化和规范化方面迈前一步,再比如中间有一个中介公司。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中国农产品的基本安全要靠瓦解小农经济形成公司化运作,我们可以举出农民生产出安全食品的个案,但无法形成品牌形成市场价值,获得消费者基本信用的品牌来自于某些公司化运作的农业企业。如果维持个体农民生产模式,来自农业协会的中间层技术支撑、中间监管以降低终端监管成本必不可少。

 

食品安全事件是信息不对称,小贩自己不吃让消费者吃就是信息不对称风险。因此,建立第三方中立的安全风险交流平台至关重要,可以直接降低信用成本。媒体的监督也可以降低信息获得成本,关键是信息基本正确,否则是增加市场的混乱。

 

面对食品安全事件,依赖法律,化解小农经济监管成本高缺陷,建立中立的第三方平台,理性对待科学常识,是关键。

 

注:风,蓝天,带孩子上公园的好日子

 

家里的大耳朵比格犬,黄白的花纹,

 

湿漉漉的大眼睛巴搭巴搭看着我们,要吃的,还老想去找一个小小女朋友

 

去吧去吧,今天是儿童节,放风,可不要走远啊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