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赶街:一个从未住脚的农村电商探索者

魏延安 原创 | 2016-10-27 19:29 | 收藏 | 投票

  「按:《角逐农村电商的六种力量》试图对农村电商参与各方作一个粗线条的总体梳理,接下来会以“列传”的形式对各个参与方进行较细致的描述,以展现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六韬三略”。现在这篇关于遂昌赶街的述评,是继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苏宁、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供销总社之后的农村电商列传之七。」

  在诸多农村电商土豪中,遂昌似乎只是万千浪花中的一朵,但翻开赶街的历史,却绝对不简单。仔细算来,从2010年回归遂昌正式担任遂昌县网店协会会长开始,潘东明领衔的赶街农村电商之旅已经过去6个年头,与大多数农村电商平台是在2014年诞生相比,这绝对是元老级别了。更重要的是,与一般农村电商平台以下行为先导不同,遂昌赶街网已经提前走过了农产品系统上行、完善县域电商生态两段历程,到后来的赶街上线也只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因为有了上行顺带可以搞下行,有了销售自然也有消费。所以,认真研究遂昌的赶街模式,对于完善当前的农村电商模式是大有裨益的。

  历经四个阶段的探索,赶街依然在路上

从探索农产品上行到对赶街模式的反思与调整,其间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托协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拉开“遂昌模式”帷幕。电商协会是各地发展电商过程中基本都会成立的协会组织,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电商协会只是空架子,而遂昌却把协会做实了。这里不得不要称赞一下遂昌政府的高明,政府推动却不主导,让协会居中协调,把能给的资源都给协会,还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公共平台,再让协会带着资源调动各方电商主体的积极因素,协同实现遂昌农产品的有序上行。行业内也把遂昌农产品电商的“集体出阵”称之为“遂昌现象”。我则称之为“政府的背书”,协会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影子,通过协会集中打造上线的农产品某种程度上就是政府给了背书。在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下,遂昌网店协会就成了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县域的供应商、网商、服务商和政府部门提供从培训开始的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这在全国县域电商界是一个重要创新。

  第二阶段,依托遂网公司完善电商生态,推动农产品上行。电商是一个生态体系,在电商萌芽阶段,电商生态的体系还不完善,各个电商主体像全功能细胞一样分别发展还可以;但到了中期阶段,市场主体全面发育后,则电商生态的短板一定会全面暴露出来,尤其是电商服务业的缺失会成为严重制约。这时候,协会初期提供的理念引导、人才培训、网货研发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了,从店铺装修、专业美工到数据分析、推广运营,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服务。在此情况下,遂网公司应运而生,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电商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完善电商生态,推动农产品上行。重点在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上下功夫,建设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并注重产、供、销分离,引导科学的社会分工。同时建立“社会化、全平台”的营销模式,把所有可能的平台都充分利用起来。把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全网营销,通过农产品展示中心和线上分销平台,建立全网销售的大型销售网络,提升农产品销量。最后,再把区域农产品整体品牌化,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

  第三阶段,赶街正式上线。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农产品的“大出”也意味着消费品的“大进”,因为收入增加了,消费也会同步增加。这样,电商上卖农产品,却在线下买生活品的情形很快就演化为网上互通,最早的迹象就是农村兴起了不少的网络代购者,帮助没有淘宝账户也没有支付工具的村民在网上代购东西,同时收一些佣金。在深入观察之后,赶街网在2013年6月正式搭建完成,而设计的业务四大板块正是今天所有农村电商都差不多沿用的,即便民服务、农产品上行、网上代购、创业服务,而服务体系也是大家目前采用的县有中心村有站。随着2014年9月阿里巴巴高调推出“千县万村”计划,全国性农村电商热也随即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赶街也加入到对外扩张的行列,到2015年底,赶街进驻全国13个省,35个县,建设2800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站。。

  第四阶段,重回创业起点。就在各大电商为农村电商激烈争夺之际,潘东明和其团队却陷入深思。因为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举扩张,带来了管理、人才、融资和盈利等许多问题,而最初设计的四大业务板块也难以有效实现,特别是在大家关注的农产品上行问题上,不仅需要系统深入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验证,更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电商创业者和农业生产主体多方协作。不仅仅如此,农村电商在扩张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工业品电商思维,大量的东西是跨区域交易,成本是很高的。而实际上,只要信息充分对称,大量的生活必须品并不需要“长途跋涉”,本地原有的供应体系就可以解决;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需要“飘洋过海”,大部分还是在本地消费。这样,农村电商的模式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本地的生态体系建设与完善更重要。否则,以目前的粗糙扩张,盈利注定是遥远的。

  赶街带来的启示与反思创业者

现在经常引用一句话:创业是一场修行。我在这句话后又加了半句,也一定充满反思甚至是反复。农村电商目前的情形正是这样,潘东明的思考同样是很多农村电商业界人士的思考。也就是说,曾经我们以为,电商的体系顺延到农村就能解决问题,而今天看来,电商必须要有一个农村化的过程,是电商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农村为电商而“削足适履”。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反思:

  其一,农村电商是一场持久战。纷纷扬扬的电商下乡热潮,一定会在跑马圈地得差不多的时候转入完善模式、深做生态的阶段,目前的状态有点像汪向东教授讲的围棋的“中盘绞杀”,因为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已经有接近一半得到了电商的覆盖,一些村已经出现了多个电商的重复覆盖。在此情况下,竞争开始向深层次转变,就是看谁更切合农村实际,谁更能赢得农民的认可。特别是农民关注的农产品上行问题,更考验电商体系的协同能力,绝非电商平台大包大揽可以实现,而且给予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也是必须的,这也考验大家的耐心。

  其二,本地化的态势不可逆转。也即前面提到的,大量的东西是不需要目前的跨区域交易,特别是成本上更不希望如此,本地化供应、本地化消费更经济、更科学,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未来的农村电商,一定是植根于当地的电商生态,而不是目前的“长途奔袭”。

  其三,线上线下一体。李克强总理曾说,线上线下结合才能打开新天地。电商搞垮实体经济一定不是目的,而是积极融合才有出路。从现实看,电商与实体经济各有优缺点,谁也不可能替代谁。特别是对农村电商而言,农产品、农资产品的特殊性,更决定了不可能套用一般工业品电商的模式。观察目前的电商下乡,京东帮实质上是对县城现有电商专卖店的改造升级,而农村淘宝的农资板块主要依靠的是本地农资供应商,赶街也正在实现供应的线上线下有效融合。

  其四,农村电商正在宽泛化。随着电商下乡的深入,已经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可以有效涵盖农村电商了,比如赶街在实际运营中发现,一、二、三产的融合正因为电商的到来而实现,网上订购预售的农产品,到时候往往有人开着私家车前往,生态旅游、农家乐消遣、农产品采购甚至民俗文化体验都一并完成了,这个时候的电商又倒退回去成为一般的信息的撮合工具了,农村电商的定义又因之而改变。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