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缺什么

周国平 原创 | 2016-11-18 11:0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出席第3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的中国教育改革论坛并发表演讲。本文由现场速记整理而成。

我想从一个新闻说起,关于PSAI测试,这个测试是面对中学生的开发项目。在2012年时,这样的测试方式有65个国家城市和学生参加,有50万个15岁中学生参加,那次测试里面上海三个单项第一,两个总分第一,英国是第26名。上海中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比英国中学生数学能力早三年,提前三年。这个结果让英国教育部大受刺激,之后和上海天津协议,一方面派他们的中小学教师到上海取经,一方面引进上海的中小学教师到英国教学。直到今年7月做决定,在英格兰1/2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推广上海经验。

这样的事件引起很大的热议,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这证明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越性,这个测试里面中国基础教育的强势是事实不可否认,剥离出来看是优点,可如果全面衡量教学质量,优点本身是不是隐含着某些缺点,甚至是严重的缺点。我们在基础教育上有骄人成绩付出什么代价?中国的孩子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

可以说,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最辛苦的,韩国也差不多。从小学开始就为功课在忙。每天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8点到学校,一般下午3点30放学,大部分有课外课,5点才离开学校,好不容易盼来周末,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每天还有很多的作业。名义上说不留作业,我家里有小学生,知道天天做作业一到两个小时。中国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时间玩、睡眠严重不足、近视率很高,中学负担更重,一直高考结束才可以喘口气。一个中国的孩子从6岁到18岁童年和少年最好的年华都为了应试教育打工,为了基础教育考试成绩献出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到底值得吗?

中国小学生的书包很是宜景,中英交流,英国到了中国以后看到书包问,这是什么?英国没有书包没有课本,中国小学生里面放的是各门功课的书本、作业本、教辅等东西,这是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学校要对付的功课。这是什么?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的基础教育。

有理由问,为了基础教育考试好成绩,牺牲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是不是值得?用人性的尺度来衡量,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的成长是不是比考试成绩更加重要的价值?我觉得英国引进了上海模式,也面临了这个问题。BBC拍了有关的纪录片,题目是《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这种模式可以接受吗?采访的英国学者说,实际上上海教学模式和中国家长价值观分不开的。英国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让孩子们付出身心健康代价的基础教育本身是不是真的好。实际上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在基础教育里面考试的成绩是非常强势的,但是到了大学、到了研究机构,学术研究领域绝对是弱势的。

拿数学来说,中国学生很会考数学,考很好。但是,今年QS世界大学排名数学排名第一是英国剑桥,第二是牛津,中国排名最前的是北京大学,排在第30名。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的能力和到了大学研究机构研究的能力为什么会脱节?

基础教育的内涵被我们忽略了

我想基础教育本身有问题的。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太狭窄,就限于知识的牢固、书本知识熟练的掌握,基础教育应该有更加重要的内涵,这些内涵被我们忽略了。

我想到的譬如说:

第一,天赋和个性的差异,人和人不一样,天赋和个性不一样。一个好的教育应该为不同的天赋发展、不同个性生长提供友好的环境。

对每个个体来说,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个教育能够让你的天赋得到最好的发展,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我们不尊重个性和天赋,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编写到测试的方法都是标准化的。就像流水线一样,制造一个统一的产品,这种情况从小学就开始了。从小学开始人的价值就被学习成绩来固定、评定了,被分数来评定了。孩子们非常重视荣誉的,成绩好的学生非常荣耀的,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很自卑。其实不应该这样的,我讲这样有切肤之痛。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非常好,比较容易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男孩不一样,受不了很讨厌这样一种方式,成绩不好。我知道他很自卑,到学校里面属于差生,经常被老师留下来的,尤其是语文成绩。非常讨厌现在的语文教学方式,要背诵、默写生字,考试考不好。我唯一的担心是怕他自尊心受伤。我说宝贝,你觉得爸爸的语文怎么样?他说你是作家。我说我告诉你我小学的语文也不好,没关系,我给他解除心理压力。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用分数来评定一个人的价值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平等,人的天分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读书种子,都是搞学问的。有些人往别的方向发展,有的有艺术天赋,有的有动手能力,有的有社会交往活动能力,这样的孩子为什么不享受荣耀,因为成绩不好就要低人一等。

每个孩子门门课优秀没有必要,有的语文好一点,有的数学好一点。一个人今后在社会上的成就,有没有作为和小学的成绩有什么关联?一点关系都没有。今天是一个调皮鬼,三十年以后可能是马云。今天是一个笨孩子大家看不起他,三十年以后可能是爱因斯坦,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认为应该淡化学习成绩的作用,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和自信,这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条。

第二,缺乏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学生到了中学时,天赋开始显示出来了,很多孩子比较明确的显示出来了,征兆就是兴趣,这种情况下以兴趣为动力和引导导向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我觉得一个人最关键有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巨大的兴趣,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这样的人一定有出息,这样的能力就是应该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学校应该为这样的能力培养创造条件。这个条件在我看到主要两点:

1、对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空间。欧美的中学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数理化又分层次、分等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等级。选修课提供项目非常丰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菜单。大部分学校孩子还是没有选择自由。

2、保障学生有一定数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学能力非常重要,要给他读书的时间,不能把他的时间都占满。但是我们现在基本情况是学生没有自由时间。一方面课程不能选,没有选课自由。另一方面又没有自学时间,这种情况下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怎么培养?这样进入基础教育阶段以后造成了一种先天不足,到了大学里面具备这种研究性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中国的自主学习研究怎么可能不落后呢?

3、缺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内容偏知识性,甚至语文当做知识来加以传授。现在语文考试很奇怪,一篇课文让你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这句话背后什么意思,那句话背后什么意思,而且有标准答案。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作中学语文的测试。

有一回我朋友的小孩上高中这样一个卷子拿来周伯伯,你自己做一做,我的一篇文章,按照问题做了,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69分。教学内容是这样,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老师讲学生听。不像欧美教学老师和学生互动,可以讨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思考能力。我觉得人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两条,其中一个是好奇心,一直保持好奇心作为很高。能力很高的人一定是好奇心幸存者。

培养人文素质、公民觉悟也非常重要。这方面法国中学开哲学课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而且考试如果不通过哲学考试不能上大学的。考的什么内容?特别棒。譬如说考题,所有的信仰是都违背内心吗?所有的现象都是科学可以证明吗?如果是你往广岛扔原子弹吗?会有一些小文章看看你有没有独立思考的问题。

培养独立思考是他们一致的价值观念。比如说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是英国小学六年级的问题。

我们的缺点和优点联系在一起,如果要改这些缺点可能会把我们的优点丢掉。基础教育在考试上不那么风光了。但是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愿不愿意跟英国换一下,让他得PSAI的第一名,我们当第26名,同时大学数学研究排名上,清华北大第一和第二,让他们当第三十名?我想这样没有人不愿意。

 

个人简介
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