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所谓的乡愁伤害了故乡

魏延安 原创 | 2016-03-08 11:59 | 收藏 | 投票

  猴年的春节我依然没有回老家过年,因为老人就在我的身边。虽然如此,但关于乡村的新闻无疑占据了头条,不断充斥于耳。大概是因为对春晚的吐槽已经有了一种无力感,而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暴发得又晚了些,于是从正月初二开始,各类返乡见闻弥漫于新闻报道,散布在微信朋友圈之中,直到“上海女孩到江西农村”“东北妇女组团约炮”这类的假新闻出现,让关于农村的“城邦惊诧论”达到了顶峰。身为农村出身的我,亲历这些年农村的变化,又经常到农村调研,对一些所谓的见闻颇有些看法,也想借机吐槽一番。

  你和故乡都在改变,你接受不了故乡的改变,而故乡又能否接受你的改变?目前的回乡大多是带着一种乡愁回去的,印象还留在过去,对今天的变化不太适应。比如说现在农村好象没有什么乡村味儿了,这个怎么看?从城里人角度来看,是这样的;但对农民来说,却是生活水平改善的必然结果。像一些农村没有屋前菜园屋后池塘了,因为现在农村劳动力减少一定会引发生产方式调整;而曾经的鸡鸣犬吠,也被规模养殖和宠物狗逐步替代。再像大家比较敏感的农村世风日下,确实是有的,但农村是这样,城里不是这样吗?农村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市场经济渗透到农村的表现而已。如果再反过来看回乡的人,你是不是已经洋装在身,淡忘了乡音,再也难以睡下土炕,也受不了过年时农村的严寒,也像鲁迅的小说一样与小时候的伙伴们开始隔膜?这个时候乡村能说你是忘本,你是背叛吗?乡村乐于你的改变!同样,我们也应该对乡村的改变多一些宽容。

  别把农村描画得漆黑一团,故乡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些不适应。各类返乡日记反映的乡村场景让人悲观失望,但这绝对不是农村的真实面目。必须看到农村现在生产生活有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吃穿的问题上已经没有后顾之忧。过年的时候可能大家已经感到农村吃饭也提不起神,为什么?因为现在生活好了。不仅如此,农村的住房条件、交通设施相较过去有很大的提升,过年甚至在农村引发堵车现象,身处在农村的农民谈起这些问题总体对发展还是满意的。更重要的是,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城市的发展也有从乱到治的过程,农村目前的状态只能说是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带动下出现的对传统农村的迅速改变,从而导致身处其中的人和旁观的人对这种变化不适应,它是一个中间产物,还要前进,就像一个被搅动的池塘,水会逐渐沉淀、变清,逐渐向好发展。

  乡村不是城市人的乡愁体验地,而是农民自己的家园,乡村应有的模样是由农民而不是城市人打扮。一些到农村体验的城市人最不满意的就是农民扒掉了农村的传统民居,饭菜也开始向城市靠拢。事实上,现在看到的农村建房已经不是农民第一次扒掉房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至少经历了两轮建房热,上世纪90年代掀起过一段农村建房热潮,当时是农民有了积蓄,开始扒掉土坯房建砖瓦房;最近十年,又掀起新一轮农民翻新房子的热潮,主要是建楼房,相对于砖瓦房无疑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一种标志。一些专家对此提出的农村建房恶俗说、浪费说,完全是一面之词,建的水平你可以批评,但肯定不能说为了让城里人好看就要求农民不要建楼,这绝对是不可取的;再说难听一点,如果没有楼房,在农村娶媳妇都难;更不要说楼房也是生产生活改善的现实要求;至于将来闲置还是拆掉,其道理也大致相当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衣服玩具,必要的浪费不可少;而城里人的频繁换房、户均几套难道不是一种浪费?

  警惕乡愁成为一种“少年强说愁”式的病态,甚至成为一种恶搞,给父老乡亲造成实实在在的伤害。在农村找新闻话题,在农民身上找乐子,这个传统不是一天两天。赵本山的黑土白云系列小品,就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嘲讽基础上的,从而在大家的笑声中上位,这个一些学者早有批评。原本的乡愁,是一种有故乡而难以归去的苦相思,如今的乡愁却是经常回去却失落悲观的病态呻吟,似乎不伤感就不是正确的姿态,一些文章所表现出的主题,甚至有了反现代主义的意味,快到了阻止农村历史进步的程度,莫非农村回到了古代才让人高兴?而“上海女孩到江西农村”“东北妇女组团约炮”之类的假新闻,处心积虑,精心谋划,迅速在网络时代广泛传播,最后落得一地鸡毛,大众却在对农村的开涮中填补了新闻空白,而可怜的农村再次受到伤害。鲁迅的《药》尚且在近乎绝望中留下了坟上的花环,而我们却在对农村的不满中无尽地宣泄!

  要么安静地走开,要么伤心地留下来,农村可能需要批判,但更需要建设者。农村的未来是可以看得见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批村庄注定要在历史的进程中消亡,实际上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10人以下的村庄;还有一批村庄会演化为新的城镇,农民的命运彻底改变;还有一批村庄会在重组中赢得新生,形成农村社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现实。然而,对于农村发展的争论,其喧嚣的程度从未有如今日。但无论如何,那些操着手比划甚至唾沫星子飞溅的演说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可以,农村更欢迎积极的建设者,把自己的理念变成一种可以真真正正增进农民福祉的实践。民国尚且有晏阳初、梁漱溟,今天的知识分子呢?比如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幼儿园开始在农村普及,一批乡村的孩子还是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但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还不好办,能不能把农村小学像幼儿园一样对社会开放办学,解决师资不好办、校距太远的问题,不妨试一试。再比如养老,在政府的资助下,老人社区、养老中心等机构也在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得到较好的赡养,但养老服务上的不专业还是需要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再比如传统农村道德风尚的沉沦,谁来担当新时代的教化者?

  农村难道就值得这么担忧?真正的隐患恐怕在城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农村的问题绝对不可能只在农村存在,将会因为城镇化的推进,向城镇转移。比如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已经到来,就是大量的“农二代”(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子女,身在城市生活,人是农民身份)需要加速融入城市而不得,还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始具备劳动能力,逐步向城市迁移,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开始演化为城市二元社会问题。看看法国的巴黎骚乱、英国的伦敦骚乱,起因无不是那些曾经感恩戴德移民而来的非洲人的后裔,第一代移民对照的是欧洲与非洲,而第二代移民对照的是白人与黑人,怎能安生?同理,第一代进城农民对照的城市和农村,即使辛苦,生活却有改变;而“农二代”们对照的却是有户籍的城里人和没有户籍的城里人,他们会为此而不惜抗争!这又是一个世纪性的命题。

  (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