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峰:为何65%的中国医生感觉超累?

卢永峰 原创 | 2016-04-12 09:26 | 收藏 | 投票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新闻,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对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状况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结果新鲜出炉。结果显示,中国老百姓就医满意度比较高,其中门诊满意度为91.4%,住院病人总体满意度为96.2%。令人吃惊的是,与病人相对比较高的满意度相比,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非常低。65%的医生认为其工作负荷过重,仅有34%的医生反映睡眠充足。为何中国医护满意度远低于患者满意度?笔者结合多项调查数据,发现导致医患双方获得感差异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一、医护薪酬水平仍待提高

  根据本次调查,影响医护人员从业满意度排第一位的因素为:“薪酬待遇”(占48.6%),78.4%的医生认为现行补偿制度没有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但25.9%的医护人员表示自己去年曾经主动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过医药费。

  薪酬收入满意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绝对收入绝对值与增加值,另一方面是相对收入比较。后者比前者往往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影响。

  那么医疗卫生行业平均工资有多少,在各个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呢?笔者查阅到了国家统计局2015年报,其中发布2014年城镇就业平均工资水平显示如下图所示。从结果可看出,当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360元人民币,卫生等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3267元人民币,这一水平在全部19个行业中居于第8位,低于金融业、IT业、科研地质勘探、电力燃气、租赁和商务服务、文体娱乐业,甚至低于交通运输仓储业。因此,从总体行业水平看,卫生行业仅仅比平均工资水平高出12.25%,远低于金融业、IT业。

  全国19个行业大类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行榜(国家统计局2015年报)

  再看绝对收入变化。长期以来,国内实行的是“以药养医”,医护人员的医疗价格较低,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的要求,现在禁止开药挣钱,所以收入降低。

  从医师成长的投入成本而言,医学生本科毕业一般需要5年,经历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晋升过程,还需要专业外语考试、公开发表论文、科研项目等硬性条件,因此医师是一种时间投入成本很高、淘汰率高的行业。政府为医疗行业定位的行业精神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5),医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因此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项目价格虽然提高10-30%左右,但是还要考虑百姓的实际承受力来设计合理区间。因此,医师医疗服务价格不可能过高。

  二、负荷超载,执业风险系数偏大

  

  全国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量变化(2010-201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随着医保参保比例扩大,公众追求生命健康期望值提高,对高水平诊疗需求旺盛,2014年中国有3.73亿人次走进医疗卫生机构接受门诊健康体检。当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76.02亿次、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数72.59亿人次,比2010年分别提高30.21%、31.47%。2014年,全国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7.36亿人,参保比例扩大到98.9%。

  但是,2010-2014年五年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的增长幅度只相当于全国门急诊增长幅度的约一半水平。五年间,全国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仅从18人增加到21人(16.67%),城市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30人提高到35人(增16.67%),农村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3人到15人(增15.38%)。因此,缺少足够医生的情况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于是,平均每名执业医生必须接诊约原来一倍数量的患者,才能满足当前全国公众的就诊需求。其结果就是,医生职业的休息时间偏少。因此,本次调查结果“65%的医生认为其工作负荷过重,仅有34%的医生反映睡眠是充足的”,是由于医疗服务供应满足不了旺盛的医疗需求导致。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说,“你说看病贵、看病难,现在稍微有点名气的医生每天要看50个病人,怎么可能容易?每天看病像打仗一样,排队3个钟头,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2010-201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时,从病患就医的医院选择类型看,综合医院诊疗人数和住院人数都大幅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医院。这种选择分配在2010-2014年之间变化不大。因此,综合医院诊疗压力大增,医护人员供求更趋于紧张。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数类型分配(2010-201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医患缺乏足够的信任

  医疗纠纷多发、医患关系紧张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本次调查结果中,“社会信任与尊重”(占15.7%)是影响医护人员从业满意度的第三位因素。只有38.5%的医护人员认为“从事的职业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占23.6%),“改善就诊环境”(占22.1%),“加强医患沟通”(占15.2%),成为医护人员认为改善医疗服务的最重要因素和最需要改进的领域。

  

  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巨大,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仍在上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白皮书的调查显示,近6成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发生伤医事件时,院方采取不顾是非息事宁人和无任何表示的占到4成以上,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很多医生寒心。

  三年来,每年都有轰动全国的伤医案件。自2014年3月,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六条措施》以来,医疗纠纷事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由于司法不健全,医疗纠纷处置费时费力。医患双方不信任,无论是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还是医生对病人的不信任,都会给双方带来伤害。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患沟通中心研究证实,医患纠纷中有六成纠纷都缘自医患双方的沟通障碍。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医生护士需要用更婉转的方式、让病患听得懂的方式与病患沟通,而不能只用医生自己的理解水平进行沟通。同时,在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仍然在上涨、医疗费用压力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加快在医疗行业引入第三方调解、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有关制度,分担医疗责任风险。

  总之,本次调查暴露出中国医生数量不足、医疗体制尚需改革的问题。一声“累”道出了医护人员当前多种“酸爽”的感受。87%的中国医生已经决定不让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医疗行业,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警报,也是社会大众的不幸。医生的劳动应该得到全社会尊重,医护人员也要主动先迈一步从情感上关心病患,政府加大医疗行业的投入也是民众所求。医疗需求供不应求的情况也预示着大健康产业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科技,推动远程医疗、加快医疗信息化过程,是推动医患双方作为同一战壕战友满意度的重要方向。

个人简介
中国整合营销高峰论坛主席|索象营销策划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一点素心,三分侠气|期待与你互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