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时代的古城开发模式四大转变

 

 
01
全域旅游时代的古城开发

 

在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古城开发呈现出主客融合、产业融合、城旅一体的特点,因此,应围绕古城文化核心,以文化+旅游双轮驱动,以“文化复兴、功能复兴、经济复兴”为理念,在开发思维、产品供给、运营模式、投融资等方面寻求创新转型,以促进古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

 

全业融合

跨界融合,节事引爆:旅游产业主导,跨界融合,全面拉动。如绍兴,古城与体育旅游融合的“2015穿越古城路跑定向赛”等。

 

文化经营,业态创新:民族文化嫁接时尚创意业态,活化民俗体验,探索古城+手工艺、古城+美食等“古城+系列”跨界新体验。

 

 

 

全域服务

从景区公共服务到全民公共服务、从基础保障服务到产品化体验服务、从传统信息服务到智慧旅游全过程服务,构建标准化、产品化、本土化的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营销

聚焦“新媒体、全品类、全民互动”的营销体系,强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调动全民参与旅游的主观能动性。



 

 

02
思维转变

 

封闭型景点思维→开放型全域目的地思维

古城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

开发初期多是政府斥资修复古建,改善基础设施,有的古城会征收古城维护费以维系古城保护。

未来多引入公司或基金,政府、企业或基金搭建新的融资平台。

随着后期古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古城核心区域为吸引,联动周边休闲度假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将成为趋势。


门票通票制

多见于观光业态占主导的古城。因为国家补贴不足以支撑保护费用,门票就是必然的。

 

开放免费制

开放免费制,多见于新开发古城或消费业态占主导的古城。前者处于品牌培育期,后者则是密集的休闲消费、高档次消费以及大型商业设施可以收回成本。但通常大额的维修费用难以为继,古城维护费就承担了门票的功能,争议较多,关键在客流量和客单价的平衡。

 

(点击图片可放大)

 

 

 

03
产品供给转变

 


景点→大景区→小微业态聚合的文旅休闲度假区

全域旅游时代,传统的文物景点成为基础款产品,吸引游客的是更多将本土文化、现代时尚和互联网思维创意结合的爆款产品或新业态,如人文书店、网红民宿、设计酒店等,这些也是古城产品转型的亮点。


 

产品形态:景点

功能特色:观光式商业

代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

业态特征:文化观光主导

业态雷同,观光式休闲;

高度商业化驱逐本土原住民,造成本地文化空心化和虚假化;

盈利结构简单,门票+租金。


 

产品形态:主题公园

功能特色:文化情景体验

代表:春秋淹城、台儿庄古城

业态特征:情景体验主导

文化场景感强,文化活化体验丰富;

文化娱乐性强,原真文化感弱化;

原住民缺失,古城生活气息荡然无存。


 

产品形态:文旅休闲度假区

功能特色:古城生活方式体验

代表:阆中古城

业态特征:生活度假主导

文化复兴: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有选择性地引入外来文化、创意或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旅居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态。

 


 

04
运营模式转变

 


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商户三位一体的开发运营平台

古城开发初级阶段多为政府主导。

现在古城经营管理方大多是旅游公司,以国企控股居多。

只有极少数采取了经营权整体出让的模式。这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要适度控制,避免过度开发。


政府主导的平台模式

特点:初期主要的开发模式,政府投入,统一规划、开发、管理。

优势:规划整体性强,注重古城开发的综合效益,风险较低,适合大规模项目。

不足:对政府资金的要求高,管理容易僵化。

发展趋势:逐步企业化、市场化。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

特点: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融资滚动开发。

优势:兼顾整体规划性和市场自主性。

不足:对政府资金的要求高。

发展趋势:管理专业化。


企业主导的经营权出让模式

特点:市场化程度高,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实力。

优势:引入外部先进的运营开发理念,资金来源更为广泛。

不足:利益分配容易产生矛盾,容易造成过度开发。

发展趋势:未来主要的开发模式。

 

 

 

05
投融资转变

 

 


(点击图片可放大)

 

 
个人简介
擅长领域: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总部经济战略规划设计;产业投资机会及价值评估、投研;项目可行性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从事总部经济研究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乡战略等重大项目概念规划、投资可研…
每日关注 更多
黄永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