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古城开发呈现出主客融合、产业融合、城旅一体的特点,因此,应围绕古城文化核心,以文化+旅游双轮驱动,以“文化复兴、功能复兴、经济复兴”为理念,在开发思维、产品供给、运营模式、投融资等方面寻求创新转型,以促进古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
全业融合
跨界融合,节事引爆:旅游产业主导,跨界融合,全面拉动。如绍兴,古城与体育旅游融合的“2015穿越古城路跑定向赛”等。
文化经营,业态创新:民族文化嫁接时尚创意业态,活化民俗体验,探索古城+手工艺、古城+美食等“古城+系列”跨界新体验。
全域服务
从景区公共服务到全民公共服务、从基础保障服务到产品化体验服务、从传统信息服务到智慧旅游全过程服务,构建标准化、产品化、本土化的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营销
聚焦“新媒体、全品类、全民互动”的营销体系,强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调动全民参与旅游的主观能动性。
封闭型景点思维→开放型全域目的地思维
▷ 古城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
▷ 开发初期多是政府斥资修复古建,改善基础设施,有的古城会征收古城维护费以维系古城保护。
▷ 未来多引入公司或基金,政府、企业或基金搭建新的融资平台。
▷ 随着后期古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古城核心区域为吸引,联动周边休闲度假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将成为趋势。
门票通票制
多见于观光业态占主导的古城。因为国家补贴不足以支撑保护费用,门票就是必然的。
开放免费制
开放免费制,多见于新开发古城或消费业态占主导的古城。前者处于品牌培育期,后者则是密集的休闲消费、高档次消费以及大型商业设施可以收回成本。但通常大额的维修费用难以为继,古城维护费就承担了门票的功能,争议较多,关键在客流量和客单价的平衡。
(点击图片可放大)
景点→大景区→小微业态聚合的文旅休闲度假区
全域旅游时代,传统的文物景点成为基础款产品,吸引游客的是更多将本土文化、现代时尚和互联网思维创意结合的爆款产品或新业态,如人文书店、网红民宿、设计酒店等,这些也是古城产品转型的亮点。
产品形态:景点
功能特色:观光式商业
代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
业态特征:文化观光主导
▷ 业态雷同,观光式休闲;
▷ 高度商业化驱逐本土原住民,造成本地文化空心化和虚假化;
▷ 盈利结构简单,门票+租金。
产品形态:主题公园
功能特色:文化情景体验
代表:春秋淹城、台儿庄古城
业态特征:情景体验主导
▷ 文化场景感强,文化活化体验丰富;
▷ 文化娱乐性强,原真文化感弱化;
▷ 原住民缺失,古城生活气息荡然无存。
产品形态:文旅休闲度假区
功能特色:古城生活方式体验
代表:阆中古城
业态特征:生活度假主导
▷ 文化复兴: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有选择性地引入外来文化、创意或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 旅居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态。
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商户三位一体的开发运营平台
▷ 古城开发初级阶段多为政府主导。
▷ 现在古城经营管理方大多是旅游公司,以国企控股居多。
▷ 只有极少数采取了经营权整体出让的模式。这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要适度控制,避免过度开发。
政府主导的平台模式
特点:初期主要的开发模式,政府投入,统一规划、开发、管理。
优势:规划整体性强,注重古城开发的综合效益,风险较低,适合大规模项目。
不足:对政府资金的要求高,管理容易僵化。
发展趋势:逐步企业化、市场化。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
特点: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融资滚动开发。
优势:兼顾整体规划性和市场自主性。
不足:对政府资金的要求高。
发展趋势:管理专业化。
企业主导的经营权出让模式
特点:市场化程度高,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实力。
优势:引入外部先进的运营开发理念,资金来源更为广泛。
不足:利益分配容易产生矛盾,容易造成过度开发。
发展趋势:未来主要的开发模式。
(点击图片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