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终身教授”

沈凌 原创 | 2016-09-18 14:46 | 收藏 | 投票

  不久前,上海财经大学在《中国青年报》上面出了名,原因是一个“海归”教师没有通过“终身教授”的考核,愤愤不平,反诉上海财经大学考核不公。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其实不太明白这个“终身教授”是个什么意思?中国大学里面的教授不是铁饭碗吗?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终身教授”的考核?海外回来的留学生不是最熟悉市场经济冷酷无情的吗?怎么考核失败了还要这样的愤愤不平?

  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国最早进行经济学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是前校长谈敏。他在2004年就决意全套引进美国的大学人事制度,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他在美国念书的儿子的影响。他有思想且能行动,而且这几年进入改革收获期,成绩斐然。2005年引进了“海归”教授当院长之后,每年从海外招聘十位“海归”博士做助教授,我就是2006年被上财录用回了国。

  那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人事制度和中国原来的制度有什么区别呢?现今中国大学的人事改革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话说起来是三天三夜也说不清楚,读者也不一定有这个耐心听,所以我试图一言以蔽之,当然一定不够完善和准确:中国原来的大学类似于国有企业铁饭碗,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类似于合伙制的事务所(比如我们现在在中国能够看到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

  国有企业的员工一旦被招聘进入,就很难开除;但是他仍然是雇员,在国企内部,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当然,作为雇员,在私企一样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所以,国有企业的员工才是真正的“终身制员工”。但是这样的终身制是终身受雇的意思,并不是合伙制。它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一个适当的激励机制:企业不是我的,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兢兢业业为它奋斗呢?所以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希望改革这种制度。

  合伙制的事务所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在这样的组织里面,有两类人,合伙人和非合伙人。你一开始受雇,是一个非终身制的雇员,通过一定年限一系列的考核(考核标准由合伙人来制定),通过了就可以晋升成为合伙人。一旦成为合伙人,不但收入增加,而且在组织内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时候你就成为了组织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再开除一个主人!这时候你没有了考核的压力,但是却有了作为主人不断提高组织盈利,持续维护组织声誉的激励和责任,这和一般的私营企业老板是一样的道理,但是更加开放和包容。因为这个主人的队伍是在不断更新的,而私企的老板是相对固定的。

  那么现在中国大学搞的终身制人事改革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也可一言以蔽之:是把原来的国有企业终身制制度打破了,换成了私营企业一样的员工合同制。“海归”教授必须接受一个六年制的合同,在这个期限结束之后,达到了学校规定的要求,那么就可以晋升为教授留下,是为“终身教授”,否则就需要走人。到此为止,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一模一样。

  可是,中国的“终身教授”依然会接受业绩考核,即便你已经成为“终身教授”,这是区别之一;中国的大学从上而下,还是一个行政机构,校长——院长——教授的等级制度犹存,远未达到合伙人的平等地步,这是区别之二。简单来讲,我在波恩大学经济系看到,我们的系主任是教授们轮着做的,招人也是要教授投票表决的,公共资金的使用更加是公开公平的,现在的中国大学做得到这其中哪怕一点吗?

  既然中国的教授不可能成为学院的合伙人,那么给予一个不加考核的终身合同就会重新陷入国有企业的低效率陷阱,所以中国大学现在改了革的新制度向私人老板学习,引入了高薪作为胡萝卜,用不间断的考核作为大棒,来鞭策教授不偷懒,应该说是一个制度上的进步,也是一种现有体制下的必要制度约束。

  但这样的“终身教授制度”或者叫“常任轨制度”与西方国家一流大学的教授人事制度并不是一回事。

个人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博士
每日关注 更多
沈凌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