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才对决的不只是机器,而是驯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

吴俊宇 原创 | 2017-01-21 16:39 | 收藏 | 投票

“最强大脑”第四季中,搭载着“百度大脑”的“小度”机器人历经了三场人机大战。第一轮,“小度”以一分优势险胜名人堂主席王峰;第二场则是和"听音神童"孙亦廷战平,第三场比赛中水哥王昱珩在识图比赛中败给了“小度”。

“小度”小胜人类选手,这其实早在笔者的预料之中。道理很简单,这就像百米飞人跑不过汽车、举重高手比不过起重机、数学神童算不过计算器一样,没有太多悬念。人机大战之中,人类输给机器已是常态。我们需要思考的,仅仅只是如何把机器运用在生活之中,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和天才对决的不只是机器人,而是工程师

表面上看,和几位天才对决的是一个“呆萌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小度”机器人。实际上,人工智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机器人身后是一大批百度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驻场调试,把“小度”连接的算法调至最优。

三场比赛分别涉及到了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每一场比赛都需要新的算法调试。任何微小的影响因素都会对工程师和算法产生巨大影响。

1、对识别面孔来说,考验着图像识别的算法。

算法要面临各种环境光源的考验,甚至还要面临人脸姿态和饰物的考验,以及摄像机的图像问题,乃至动态监测中丢帧的影响。机器人在识别人脸时必须经过人脸检测、人脸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等一系列的过程。

2、对识别声音来说,考验了声纹识别的算法。

本次比赛对机器来说是声纹识别。声纹识别比语音识别更难。虽然两者都是都是通过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相应的特征或建立相应的模型,然后据此做出判断。但声纹识别目的不是识别语音的内容,而是识别说话人的身份。尤其是在大合唱的一大群声音之中识别出某一个声音属于某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

一开始“最强大脑”节目组曾经找过谷歌,试图在节目中呈现出人机对战的场景。但谷歌方面回应称,人工智能是算法,新的挑战需要新的算法,大脑的综合性挑战对算法的要求更高,开发难度以及需求难以满足。后来节目组找到百度,和谷歌一样百度一开始也是持拒绝态度。但经过长期沟通后,还是达成了合作。

这次合作也的确是让百度工程师被虐的死去活来。曾经为了测试识别率,驻扎在“最强大脑”比赛现场的百度工程师曾经疯狂加班小半年,所有理工男们曾恶补所有最强大脑的习题,甚至是把前三季所有道具还原去给“小度”测试。

比如说“最强大脑”的公众号就曾透露,第一期节目比赛前一天通知面部识别可能有双胞胎,需要把智能脸部识别率再提高0.001,当时百度工程师居然“穿着拖鞋要跟节目组干架”。因为这意味着工程师们可能有得加班加点熬一晚上。

在第三场比赛中,水哥王昱珩要求把灯光亮度调低。这种做法对人类来说,可能意味着只是光线暗淡了一些。但对“小度”来说,这意味着很多算法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暗光环境。

“最强大脑”节目从舞美搭建耗费了3个月,工程师们也就驻扎了3个月调试。在“小度”战胜选手后,在工作间里,所有工程师甚至抱头痛哭。表面上看几位天才输给了“小度”机器人,实际上是输给了一群没日没夜的工程师。不得不说一句——服气!

虽然被人工智能打败,但心态可以更开放

几位天才被人工智能打败了,让网络上一些观众心态不甚平衡。这件事情这让我联想起了前段时间Alphago化身Master狂虐60名中日韩围棋高手,以60:0的绝对优势笑傲棋坛的事情。

其实人类被人工智能打败早已经成了“新常态”,就像前文所说的,这就像百米飞人跑不过汽车、举重高手比不过起重机、数学神童算不过计算器一样。人机大战之中,人类输给机器已是常态,并没有太多悬念。

我们的心态可以放的更平稳一些。要知道,柯洁在被Master打败之后,就在自己微博上感慨,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

而柯洁也曾表示,人工智能下棋用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他甚至谈到,很多职业棋手,包括在正式比赛中也出现了也模仿了它的手法。

这种心态恰恰是目前的人机大战之中人们所普遍缺乏的。在人机大战的过程中,很多人过份在乎输赢,把输赢的问题往往会上升到一定维度去解读。但对于人类来说,人工智能看待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奇特,这种思路恰恰是人类可以学习的。

没有必要为了一次小失败而太过上纲上线。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最强大脑”的对决还是围棋赛场上的人机大战,其实都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比赛,表面上看是机器胜利了,其实最终的胜者还是人类。

和围棋一样,人工智能带来人的思考还能运用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之中。把目光放的更长远的话,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其实就像是蒸汽机、电力一样,不过只是人类的众多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中的一种。没有必要太过神话或是太过恐惧。你的心算能力肯定不如你手中的计算器,但是你却从来不会因为心算能力不如计算器而怀疑自己的智商,反倒会把计算器用在学习和生活之中,拿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无非也就是这样的工具。无论是过分神话还是过分恐惧,都会让人感到荒谬——就像是20世纪初刚刚见到火车的人说火车会震碎魂魄一样,纯属庸人自扰。

我们看不见的未来,此刻正在逐一到来

过去我们总是在电影里看到人工智能,那时人工智能的展现形式要么是神经兮兮的白衣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敲打键盘,要么是一群机器人试图毁灭人类。

这终究只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手法,它富有想象且极度夸张。这种画面让我们总是期待人工智能的时代,但又恐惧人工智能的的未来。

不过,我们看不见的未来正在逐一到来。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林元庆博士曾谈到,打败人类不是目的,希望我们能演化出很好的技术服务人类。

人工智能来的润物细无声。这些年,科技巨头们就正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人工智能进行测试,把大量数据喂给人工智能。无论是教机器下围棋、教机器识别图像、教机器识别声音甚至是教机器开车,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机器懂得人类。

就拿这次最强大脑大赛中用到的声纹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来看,其实都已经投入到具体的产品之中。声纹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都已经投入到了输入法、电视盒子甚至是智能家居系统之中。用户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及对话发出语音指令,让智能家居系统作出反应。

而图像识别技术则是投入到了百度金融的远程预授信体系里。今年1月春运期间,国航CA1415、CA1416两架航班也增加了15台人工智能互动装置。当人脸识别技术成熟到一定阶段时,未来登机会不会不需要登机牌,只需要刷脸即可?

正如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杨乐昆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ealed》(人工智能已经来临)一文中写到的,人工智能已经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当你起床,浏览手机头条新闻,回复博文,为老妈订购毛衫,锁门,开车上班,一路听着收音机里的美妙音乐。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和人工智能息息相关。

要知道,你在手机百度里看到的首页新闻其实就是算法对你的日常习惯进行学习最后推荐给你的,你在浏览器页面四周看到的推荐商品其实也是根据你的购物习惯称现在你面前的。甚至你点了外卖以后,外卖的配送路径也是人工智能经过规划之后给外卖小哥的。

我们所看到的人机大战,无非只是把这些潜移默化的生活,通过一种激烈对抗的竞赛展现在你面前,让你真真切切的感知到这四个字——未来已来。另一方面,“小度”最开始面对节目组设计的“难题”时,正确率仅仅在30%左右,参与“最强大脑”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AI的进步。通过竞赛或许更多数据,将技术进一步提升之后的人工智能还将和我们的生活更深入、广泛地结合,给生活带来更多改变。

作者:深几度,微信号:852405518,微信公众号“深几度”,转载请保留版权内容

个人简介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