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爱劳动,可后来为什么……

窦昆 原创 | 2017-11-07 16:42 | 收藏 | 投票

 去年春节前,我回老家上坟,按照惯例,带着几个孩子。每次回农村,孩子们都特别高兴。这一次,他们又收获了新的快乐:劳动之乐。


 

叔叔家、舅舅家,种了不少无公害蔬菜,我们过年刚好可以吃到,就到菜地里挖菜。窦好好、孟果果立即参与其中,用手拔白菜、菠菜,三岁多的窦天天也不甘落后,拔了起来。她们三个,在菜地里展开劳动竞赛,看谁拔得多、拔得快、选得好。

问题很快暴露了:她们想选大的拔,可是大的青菜,根又扎得深,她们力气小了,拔不动,又不敢让她们用镰刀,一些菜只能半途而废。尤其窦天天,热情很高,什么都要模仿姐姐,但是拔菜的成功率确实不高。


 

有的父母,这个时候可能要制止孩子了:你拔不动,不要拔了!这是大人干的事情,小孩子一边去!你怎么老是捣乱呢?你要是再不停下来,我就要……最后,孩子悻悻而去,大人默默干活。

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们继续!给好好、果果当裁判,除了数量,在质量上有所要求,至于天天小朋友,无所谓了,不就是损失一些青菜吗?只要拔成功一颗,就使劲表扬。三个孩子越干越欢,真的还给大人帮了忙,提高了我们整体的拔菜效率。

都说教育孩子很重要,但真正实践中,有些父母,把教育孩子这件事,看得比一棵青菜还要轻。不舍得损失几棵青菜,扼杀的却是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是的,一定要认识到,爱劳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好习惯。干活、干活,干了才能活。一个人不爱劳动,即使书读得再多、成绩再好,创造的价值也不会大,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也小,甚至自己生活都难以自理。

有些高中生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大学,却因生活无法自理而退学,连买饭、洗碗、洗衣服这些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不愿做,离开父母以后,学习和生活如何继续?

有些大学毕业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以后,做事慵懒,像石磨一样,老板推一下动一下,头去脚不来,眼里没活,找点机会就偷懒,这样的上班状态怎么会有出息?


 

都是小时候没有不爱劳动的结果。究其根源,还在家长身上。爷爷奶奶、父母太勤快,孩子容易懒;家长只重视孩子成绩而忽略其他,孩子也无法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其实,好动和好奇,都是孩子的天性,爱劳动,对于孩子来说,差不多也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很多都被大人无情地干掉了。

孩子三岁时,想尝试着自己盛饭,想饭后自己像大人一样洗碗,父母来一句:“你不会,别把碗弄打了,我来。”孩子以后就不再进厨房了。

早上起床后,孩子动手系鞋带,妈妈着急地说:“你别系了,我来,一会儿迟到了。”孩子一直都不会系鞋带,干脆把这种事都交给了家长完成。

父亲回到家,看到孩子帮忙做家务,说:“这些你统统不用管,只要你把书读好,就行了。”这孩子即便后来读书成绩不错,但也只是个书呆子而已……


 

热爱劳动,是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养成这一好习惯的最佳时间,是在孩子小时候,喜欢动手动脚、对一切事务充满好奇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做大人的,不需要劝导,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就能让孩子爱上劳动,享受到劳动的快乐。

就在到农村挖菜的当天晚上,回到城里家中,我们把孩子们挖的青菜,炒了满满两大盘。平时不爱吃青菜的窦好好,吃了有史以来最多的青菜,津津有味。劳动,不仅乐在其中,而且回味悠长啊!

个人简介
中国学生托管之父 中国托管教育联盟主席 新华网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教育人物 央广网2016年度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人物 CCTV对话中国品牌特邀访谈嘉宾 《楚天都市报》原资深编辑记者 电影《放学后》总投资人 晋级教育创始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