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弹幕走进清华课堂,在三次元世界里照样“霸屏”

郝若桃 原创 | 2017-04-21 17:17 | 收藏 | 投票

文/东方亦落

据中青报4月20日消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在思政课上使用了新形式,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进入在线课堂,开启弹幕功能。通过手机提问“你给改革开放打多少分”,弹幕上显示出“100分”、“6666666”等特有的二次元表达方式。

这并非弹幕第一次出现在三次元世界中,去年5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14级的《网络与新媒体》课上,以及去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神经科学专业课上都使用了弹幕互动形式。弹幕不仅走进了课堂,也走入了院线,2014年上映的《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均在放映过程中加入了弹幕评论功能。

当弹幕遇上三次元,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弹幕一向被认为是二次元文化的重要标志,但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走入三次元,进入现实生活中,并且被人们接纳,这种效果并非只凭娱乐属性和新鲜感就能达到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

一、寻求认同感与包围感,弹幕多方位满足心理需求

“弹幕”一词的本意,是指战场上由密集子弹形成的火力网,相当于“枪林弹雨”。在日语中还可代指密集移动的事物。在起源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中,就引申为视频网站中飞过的即时评论字幕。

进入新世纪之后,包括弹幕在内的二次元文化成为了社会上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仅限于特定的小圈子中。不过,弹幕网站近两年来日渐火热,除了AB站,爱奇艺、乐视、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也纷纷增添这一功能。弹幕这种新颖有趣的交流形式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甚至过渡到了三次元。

例如上文提到的重庆大学课堂,扫码进入即可进行弹幕互动。很快,屏幕上被各种由段子、表情包和二次元语言组成的弹幕刷屏了。

而京都大学的课堂上,则被“快点下课”、“跪求别拖堂”、“卧槽手机要没电了”等吐槽式弹幕刷屏。

 

在三次元世界,弹幕不仅“入侵”了学校课堂,还悄然打入院线。2014年8月的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首次加入了弹幕功能,采取同样方式的还有紧随其后上映的《小时代3》。

 

按照这个趋势,弹幕大有攻占更多三次元领域的势头。那么,弹幕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又凭什么“征服”用户呢?

1.弹幕是对内容的补充,甚至成为内容的组成部分

在AB两站看视频时,经常能看到“从电影院回来看弹幕版”、“从优酷回来看弹幕版”等字样。正所谓“高手在民间”,用户们在弹幕中能够挖掘出所有的亮点和笑点并加以拓展。比如“鬼畜鼻祖”《西游记后传》、比如“万恶之源”《帝国的毁灭》,有了弹幕,就能轻易get到许多笑点与槽点。

此外,弹幕中不乏科普君与翻译君。当视频播放到某一特定场景时,科普君会通过弹幕普及一些拍摄轶事,在看正剧或历史剧时,会出现普及相关知识的弹幕,用户受益匪浅。而在看一些外国经典老电影时,野生翻译君的速度甚至快过字幕组,一些本不带字幕的电影也有翻译,很好地对视频内容做了补充,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2.弹幕充分调动气氛,产生错位的幽默感

弹幕调动气氛可以类比一个形象的例子:在上学期间,大家在教室里一起看电影,即使电影本身并非喜剧,但看到里面的人说了一些怪异的话或做出一些动作时,还是会爆发出阵阵笑声。但是如果自己在家看,会发现完全没有想笑的冲动。

这里涉及到群体行为问题。在这个例子中,弹幕就相当于同学,在看到满屏弹幕之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多人都在陪我看”的感觉,这就和小时候村子里一群人看一台电视的感觉是一样的,在弹幕的互动中增添了“烟火气”,这也是为何二次元文化能够成为“宅”文化主流的原因之一。

此外,弹幕还体现了错位幽默现象。

吐槽类弹幕是弹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错位营造幽默氛围。比如弹幕中时常会有“高能预警”,本来很悲伤或很恐怖的镜头,在类似“高能预警”的吐槽中形成错位,产生幽默感。再比如《甄嬛传》中妃子侍寝用被子裹着抬到床上的镜头出现时,屏幕上“老北京鸡肉卷”的吐槽,也能通过内容与弹幕的错位营造幽默感。

 

3.用户对社交、自我认同及包围感的寻求

首先,用户青睐弹幕是具备社交动机的。与微信这类即时通讯交流工具不同,弹幕中所蕴含的社交需求更类似于微博中对某人的单向关注。社交需求不仅是诉说,更在于倾听。于是我们乐意开着弹幕看看大家都在说什么,以满足自身的倾听需求。

从倾听中,用户也能够获得认同感。当遇到许多人同时喜欢一个角色时,弹幕会说“拔剑吧情敌”。寻找同类是人类的惯性,遇到有相同爱好的人,其实也能够找到安全感,从而满足自我认同需求。

此外,看着满屏的弹幕,会产生视觉上的刺激,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弹幕是彩色的。纯白色不那么好看,但如果满屏都是五颜六色的奇葩弹幕,就和CG特效一样能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不仅能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还能在心理层面获得包围感,缓解现代人普遍的“孤独症”。

除了以上几点显性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原因,可能用户能够通过弹幕获得以“上帝视角”看众生的优越感。阅读弹幕的感觉,类似于批阅奏折,看到三观不一致的可以批驳一番,所以弹幕中常出现“撕X”、“互怼”的现象。

由此可见,弹幕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随着二次元亚文化的普及,弹幕也不再局限于小圈子中,而是打破次元壁,走入现实世界。对于亚文化的普及,总会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弹幕在三次元中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

二、弹幕走进主流文化,有望在三次元发扬光大

在弹幕“飘进”课堂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小问题。重庆大学的张小强老师表示,在开启弹幕课堂模式时,学生们因为新鲜感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弹幕之上,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另一位从MIT访学归来的老师在课堂中引入弹幕形式时,也面临了“刷屏”问题。

任何一种新尝试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弹幕也是如此。老师们认为这些问题并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吐槽类弹幕增加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增加一些课程的上座率。不少学生听不懂也不好意思开口,有了弹幕,学生们可以实时提问,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弹幕能够锻炼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随时被学生打断的课堂,如何有效掌控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院线中,弹幕则遇到“不搭调”的问题。

弹幕的普及,不仅是基于某类人群的自我表达需求,更是由于信息播放平台愈发多样化以及娱乐内容供应过剩,从而导致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消费行为的转变。

一个人在家通过网络看视频时,弹幕能够有效地缓解孤独感。但当这种形式移至院线之时,可能就不那么和谐了。想想看,在电影院里,全场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拿着手机在下面发弹幕。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每个人的脸都被手机照亮,画风会相当诡异,而且很伤眼睛。

另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需要的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会给人以沉浸感,从而更加专注地观影。如果观众们都低头发弹幕,满屏的弹幕和不专注的观众会破坏沉浸感,影响观影体验。所以在现阶段,弹幕进入院线的宣传意义大于实际需求。

尽管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弹幕的优势。好莱坞的一些电影中,尝试用“第二屏”的方式通过故事与观众产生交流,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秦时明月》总导演、玄机科技总裁沈乐平认为:“弹幕给了一个观众和导演共同分享感受的平台,在观影过程中导演和观众是平等的,可以互相传达各自的意见,交流感更强。”

交流,是现代人真正缺乏的东西。虽然社交网络早已普及,但人们在内心深处仍倍感孤独。我们怀念小时候一群人聚在一起看电视或是学生时代一起窝在寝室里看电影的日子。一个人的时候,笑点无人分享,槽点无处释放,那种感觉非常糟糕。有了弹幕,人们找到了共鸣,所有的情绪都能分享,在弹幕的作用下,本来不好看的剧都会变得吸引人,所以总有人在弹幕里说“弹幕比剧情还精彩”。

本质上来看,弹幕满足的是用户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弹幕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而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划分就如同对网络与现实的划分一样,网络与二次元的背后,归根结底也是由社会中真实的人所组成,所以需求也并无不同。弹幕既然在二次元中受到欢迎,那么在三次元中也同样会受青睐,并存在普及的可能。

本文版权归“最极客”所有,作者东方亦落交流合作联系微信:dfyl199299

个人简介
科技、商业、互联网领域的观察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郝若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