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植山教授从医50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陶国水 原创 | 2017-06-12 16:54 | 收藏 | 投票

在顾植山教授从医50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陶国水

                2016年4月27日,无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道以及各位同门:

大家晚上好!

能受邀参加顾植山老师从医50年学术研讨会,深感荣幸!有关顾植山老师五运六气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已专门撰文拟刊发于下周一的《中国中医药报》上。作为顾植山老师早期的弟子之一,在这里想谈几点跟师学习的感受;谈一谈顾老师对我为人、为学方面的影响;一则纪念顾老师70寿诞暨从医50年;二则藉以聊表感恩之心。

时间的年轮定格到16年前,当时安徽中医学院进行教育部中医院校试点教改,实行“学生导师”进宿舍,根据学校安排顾植山老师担任我们导师,从那时起我一直追随先生学习,跟随门诊,一起编书,一起撰文,寒来暑往,至今已有16载。每每回忆起求学的那段时光,真是永生难忘。

回首在跟随顾老师学习的日子里,我们许多时间都是在一起度过的。每逢周末,顾老师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上专家门诊,我一直跟随先生侍诊。下班后我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老师家吃中饭,许多时候我都是在吃过晚饭后才回到学校(这是不交伙食费的),有时老师连座公交车的零钱都给我准备好了。午休后,老师便开始针对上午应诊病例进行讲解,每一病例都详细加以阐述病理机制,剖析理法方药和用药特色,以及别具匠心的用药之处,对自己借鉴先圣近贤之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讲解详备。

  病例分析后,我便在老师的安排下在读书,顾老师为我拟订了一个长时段的读书计划,比如说,这个礼拜读《绛雪园古方选注》,下个月读《柳选四家医案》等。我看书时,顾师便在一旁备课,准备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的讲稿,遇到问题我可以随时发问,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先生的讲稿准备充分,涉及古代医家对某一问题阐述的发展源流,缕清理顺学说发展的来龙去脉的同时,紧扣有关学者研究的最新动态。先生要求我,博采众家,不拘门户,这样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性就突出来了,而中医各家学说不仅包括古代各家,同时现代各家学说更是十分重要。

记得我在2001年学校编印的导师通讯上,写了一篇“期盼导师探访的日子"的文章,描述了我跟师学习的感受后来《光明日报》安徽记者站的李陈续站长在刊发于2001年4月20日《光明日报》撰文中,还专门引用了我的一段话

     顾植山老师多年来,一直潜心中医运气学说研究,勤于笔耕,著述丰富。从先生那里还学到了许多作学问的良好习惯,一是细心,二是善思,三是勤于笔耕,坚持做读书卡片,记笔记,因为人的记忆面临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

     每逢节假日顾师都会嘱咐师母为我们加餐,师兄师弟,每每济济一堂,以茶代酒,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前途。顾师还经常拟订一个题目或病案组织我们进行讨论,气氛热烈,然后在逐个进行点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从先生那里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为学严谨 字斟句酌   顾老师做学问十分严谨,主张对于学术主张应仔细斟酌、推敲,以务使准确;另外,对于著书立说,更应慎之又慎,以免误导他人。以《后汉书·马援传》:“良工不示人以朴。”为训。清·顾炎武曾说: “岁月既久,渐成卷帙,而不敢录以示人。语曰:‘良工不示人以璞。’ 虑以未成之作,误天下学者。”

2、精研医经,旁及各家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丢失经典,或数典忘祖,标新立异,最终是丢魂落魄。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首先在中医经典上下工夫,而且要下硬工夫;这是顾师一贯倡导的。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为了方便学者检索中医经典条目,先生早年曾主编《中医经典索引》一书,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次,就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提炼了历代中医学家,学说流派以及学说主张传承、延续、发展的脉络;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说的丰富多样,博大精深。只有精研经典旁各家,才能做到源头即充,活水不乏。

2、索隐勾沉,稽古鉴今   中医历代文献著作里,蕴藏丰富的经验,需要后学者不断的发掘,索其“隐”,而勾其“沉”;顾老师根据《素问·遗篇》里有关“三年化疫”的论述,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探讨了中医疫病发生规律,从而为更加全面系统构建中医疫病防治体系,提供更翔实的理论依据,真正做到了稽古以鉴今。顾老师常说 “将被湮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

3、事贵坚守,恒勤则精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内外主观客观原因的干扰,必须沉下心来,坚持、恒守才能最终有所得有所悟,否则可能半途而废 ;先生几十年来如一日,躬耕书屋,遨游书海,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深宵莫负读书灯,医风一代树新人”。

顾老师还一直教导我要做一个临床上的有心人,读书、临证之余,积极撰写心得体会,谈到撰写论文的好处,顾老师说,“这样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加压,因为要撰写论文首先要选题和立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其次,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这也是间接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为与其他同道交流和学习搭建一个平台”。

在写文章时,顾老师对我要求十分严格,他说昔刘勰《文心雕龙》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古人倡导文不惮改”,所谓“文章不惮千回改,洗净铅华见真淳”,在写文章时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要科学严谨 

 

 

    顾师曾录朱子“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与我共鸣,我将牢记先生的教导,恒于用功,勤于实践,精于治学。

    风雨晨昏人不晓,个中甘苦寸心知。我在为顾老师应《名老中医之路》撰文“坚守龙砂特色,弘扬运气学术”的文稿统稿时,看到先生自己写的结尾“随着年岁日增,精力日衰,深感传承龙砂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性和紧迫性,但愿在有生之年还能为中医药复兴的伟大事业再添瓦加砖,尽一点个人绵薄之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读罢此文感慨良多。老一辈人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呕心沥血,让我辈深受鼓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目前在顾老师、黄煌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正在着力进行龙砂医学流派精髓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推广工作,初现成效。令人欣喜的是,今晚又将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拜师在龙砂医学门下,龙砂传承队伍正在逐步扩大。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简朴而隆重地回顾顾植山老师从医50年的心路,畅谈顾植山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回顾过去,更是展望未来,播下龙砂医学的种子,薪火传承,春华秋实。“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祝愿顾老师身体康健,学术之树常青!

最后也恳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龙砂医学的研究与传承。

谢谢!

 

 

 

个人简介
陶国水,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砂医学特色诊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研、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