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落榜者比炒作“状元”更有意义

刘纯银 原创 | 2017-07-26 09:12 | 收藏 | 投票

  关注落榜者比炒作“状元”更有意义 

  过十几天,是各地开始公布高考成绩的时候。为了减少对“高考状元”盲目炒作带来的不良影响,许多教育专家向新闻媒体呼吁,“高考状元”有偶然性,要辩证地看待。笔者认为:这一倡议恰逢其时,值得叫好。要明白,一些学校过度宣传“高考状元”是其招生的需要。

  众所周知,现在的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得较好的人,但并不能因此说他(她)就比别人高人一等。记得有一媒体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问诺贝尔奖得主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当时杨教授笑着回答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另据媒体曾报道:某地一位“高考状元”因未进清华最后成了精神病,他甚至扬言:如果母亲不拿钱送他出国,就砍死母亲。这样的“高考状元”能和优秀人才划等号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固然能理解,但要明白:“高考状元”每年每省(市)毕竟只有两个(文理科各一个),且还有成千上万名学生考不上大学。为什么我们新闻媒体总喜欢年复一年地宣扬“高考状元”,难道和一些商家一样也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吗?还是讨好我们“高考状元”或者吸引读者眼球?其实,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不利实施素质教育。只会导致学校和家长为培养“高考状元”鼓励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和社会心态浮躁等。

  另外,高考虽然是人生的转折点,但绝非终点,一次高考的失败,不代表一辈子的失败。更何况现代社会是多元的,成才的道路也是多元化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以前人们通常用职称与学历来判断人才,而现在对人才的界定更注重能力和贡献。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各司其职,多关心落榜生。

  作为学校,平时除了要教授文化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和人生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放松心情,轻松面对高考。

  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就需要家长在高考期间不仅不要说些给孩子施压的话,也不要老板着面孔,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同时,考生在这段时间心态难免失衡,偶尔会出现乱发脾气的情况,这时家长要尽量克制,要多和孩子沟通,把孩子的压力疏导出去。并明确地告诉孩子不管考得怎么样,父母都跟以前一样爱他,不管是什么结果,父母都会与他一交承担,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面对生活的自信心。

  作为社会,特别是媒体和高校不要过分渲染高考,尤其不能带头“炒作高考状元”。相反,要多宣扬一些自学成才者,让高考落榜者不落志,相信成功的路就在脚下,更何况高考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就走投无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自信、勤奋,落榜生同样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总之,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摆正心态,多关心那些高考落榜生,关心那些暂时迷惘和失落的青春,为他们点亮一盏明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期待社会各界对“高考状元”多一些理性,别再盲目炒作了。要懂得: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多种多样,如果社会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氛围,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让他们今后从事他们所愿意从事的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工作不是更好吗?“条条大路能罗马”。所以,当不当“高考状元”,进不进“清华”“北大”实际并不重要。

个人简介
安徽省岳西县人,有高级工程师、经济师两个职称。从2005年底开始涉足时评,先后在《半月谈》、《新华每日电讯》、《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