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水这么深,看看淹死的人是怎么说的?!!

李庆军 原创 | 2017-08-27 16:58 | 收藏 | 投票

前言:这是一篇来自天涯论坛的老文章,后来被转载到了微信公众号锄禾网上,点击量过万,评论也不少,大部分都发表了很认同下面这位主人公经历与观点的话,似乎也印证了这是目前从事一线“规模农业”人深深的痛,但是这种痛真的无解吗?


一个农业炮灰的惨痛的经历与自白:

来源:天涯论坛   作者:农业炮灰

 

2011年5月份的时候和舅舅一起在重庆壁山承包300亩地,近三年折腾以来,光荣壮烈的成为了农业炮灰大军的一员,最近终于狠下心来,决定壮士断腕,以亏损的代价转手给了年前约谈过的其中的一位老板。想想投入了自己近三年的青春时光和多年来的辛苦积蓄,最后换来这样的结果,正是悔不当初啊,只怪当时太冲动了,还有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

 

首先以个人亲身经历,告诫那些想真正搞农业从事农业的朋友一定要慎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农业就一坑泥潭,稍有不慎就会深套其中,不能自拔。下面来说说个人的一些经验教训和总结,还有对城镇化和农村未来的一些个人看法。

 

为什么现在的农民都不愿种地了呢?

大家都宁愿背井离乡,居无定所地外出打工。其实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种地的付出的成本和回报不成正比。以中国目前国情,农业投入不可能有高回报,大多数是微利,甚至是亏本的。很多东西看起来是很美好很诱惑,只有真正了解其中的内幕后才知道,不一定眼见真实。最初我觉得1亩地1000元的利润是件很容易的事,300亩地,就算1亩地赚1000元,1年至少也得赚30万啊。一开始选择的是种植油菜,一个考虑到容易管理,能够机械化操作,一个觉得市场前景还不错,菜籽油嘛市场前景广阔,容易销售,结果一季种植下来,尽管收成还算不错,但还是入不敷出亏,一亩倒贴近300元。

 

总结了下原因,大致如下:

 

大宗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我们高昂的生产成本,不管是小农式的“精工细作”也好,还是所谓的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也罢,哪怕你亩产再高,也不可能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农业大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价格相提并论。

 

不说土地流转过来的支付农民“租金”,就算是所需种子、肥料、农药成本也比他们高得多。他们是“粗放种植”,把种子播完后就不管了,后续播种施肥还是打药锄草,都是有专业的服务公司和专业的工人在干。无论收获多少,哪怕每亩只收100斤,对他们而言也是净利润。我们则是亩产量低于800斤就陪钱亏损。

 

现在所谓的规模化、集约化充其量就一“放大的小农经济”罢了,尽管我们大农场合作社在生产规模、生产方法、生产设备上与美国没什么不同,但我们的生产方式(就是生产的组织形式)与个体农民的生产方式没什么不同,就是什么都是自己买,自己干。这种生产方式的问题就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即使是用相同的工具做同一件事,结果都会不同。比如,使用同样的收割机来收割,我们是自己买收割机自己收割,由于一年只能用一个月,12个月的机器折旧成本就要出在1个月上。以我和当时请的一位收割机师傅算的一笔帐为例,他的是日本久保田系列的收割机25万一台,重庆范围内收割期才一个月,而每个月平均能收割1000亩已经不错,因此每亩地仅收割机的折旧成本就高达60元,再加上人工、柴油、维修、停工、天气因素的成本,100元/亩都要赔钱,而美国的生产方式是:雇收割专业公司收割,这些专业收割公司在全美国从北向南收割,一年起码工作10个月(因为纬度不同的地区粮食的成熟时间是不同的),仅仅折旧费一项,我们就比他们高10倍以上。而且这些收割机手因为一年到头都在工作,因此技术熟练,不仅效率高,浪费也少。

 

而所谓的“土地流转”,实质就是向农民租地,然后再雇农民干活,所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会比给自己干的时候高。我雇农民给地里拔草,可是农民自己自留地里的草拔一次就干净了,我的地里拔3次草还在长。后来发现,原来农民把草根留在地里了。我雇农民晒菜籽,情况也一样,要是他们自己的2天半就能晒干,我的5天也晒不干。

 

过去人民公社发生的事,现在又在“土地流转”中重现。更糟糕的是,现在的“土地流转”各方面条件还不如人民公社:一没有行政权利,过去的人民公社因为有行政权力,你不好好劳动它还能组织大家批斗你;现在你要多说2句搞的人家不爽,人家就能甩手不干,真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现在农村稍微有点头脑和本事的都跑出去了,剩余的体力好点的人家跑去搞铁公鸡和钢筋水泥的活,出那点工费的确是比不过政府和房地产。

 

也不是没用过其他方式,但在“利”字当头的社会情况下,没利谁会鸟你。其二不能无偿使用土地,过去人民公社集中土地是一分钱不用交的。现在的土地流转要先交土地租金,仅仅流动资金的需求就高了很多。

 

不仅如此,从成本分析中也不难看出:仅仅土地流转费这一项,就足以导致“土地流转”在粮食种植上不可能成功。现在的土地租金平均每年在500 元/亩,再加上各种费用,以现在粮价种粮食又怎么可能赚钱。

 

前期舅舅也算疏通了一些关系,拿到了一部分政策上优惠。一场大家都知道的重庆官场地震,尽管有些东西都成为了泡影没能够实现,也算得到一点儿的实惠,但对于我们这些真正搞实体农业的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至于骗补贴,骗贷款,其中的风险不是我们这种非衙内子弟的普通小生意人能玩得转的。

 

继续,下面说说种植经济作物的情况。这个就不像在搞投资,而是在投机。因为在中国除了地域性比较强的的一些特殊品种外,大众的经济作物不管的蔬菜还是药材价格都不稳定的,中国农民多,且从事农业项目非常不稳定,真正从事农业的人数也不稳定。比如一个农民去年种粮食,今年他却变成了菜农,明年他可又改为搞养殖了,或者就不种跑出去打工了,这和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数是比较稳定的。

 

这导致了农业项目规模容易大起大落,农产品价格容易大起大落。还有、资金门槛低,规模可大可小,大老板可大搞(成百上千万投资),小老板可小搞(几万到几十万投资),广大农民可散搞(几万元以下投资)技术门槛低,大多数农业项目的技术很难保密和垄断,比如果园,专家搞亩产可达万斤,但农民也可搞到7000-8000斤,甚至也可达到万斤水平。

 

比如一个种植项目在某地今年亩产值达2万元,那么要不几年必将大量涌入这个项目,大老板大搞(成百上千亩),小老板小搞(几十亩),广大农民都搞,甚至在外打工的、做小生意的都回到农村搞,可以想象这个 项目的产品必将供大于求,价格也必将暴跌,那么搞这个项目的也就可能亏本了!

 

气候,各种灾害都可能错误不确定的因素。你根本无法预测其价格。当然有地域性特色的产品不在此例,这个有资本支撑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它的价格基本是高挺的。

 

以上凌乱做出的一些总结,算是个人的一点经验总结吧,其实是想说明一点,也算是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在现阶段这样的外部的大环境下想要单纯的靠种植来盈利,是方向性上的根本失误。尽管种植期间,在田间管理,成本控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个后面慢慢整理。

 

投资农业排除那些靠自己的劳动力和超长度工作时间赚取了劳力钱的外,要么是半死不活地不动折腾着, 能赚到钱的其实是把风险转移给他人了。

 

自己跑去做销售,大点的做品牌做营销去了,或者是控制源头。一些企业搞的所谓的基地什么的主要是撑门面搞个嚎头的,要不就做种苗的。它们盈利靠的不是生产种植这一高风险的环节。因为众多的风险你根本就无法规避的。(完)

 

后记:艾果乐托管模式开启新农业之路   

刚做农业那会总是觉得拿了地才是真正做农业,后来发现真正做农业不能把眼光与时间放在一亩三分地上,农业的痛不在于地的多少,而在于效率和成本结构(本质是降低成本)的重建。

 

无论是传统的家庭模式还是现在的大农场模式,在效率提升方面大部分还在依赖自己投入与构建生产体系,很少有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或者模式,这是目前效率和成本结构的核心点。

 

农业服务能够改变我们农业的效率和成本结构吗?


先看在农业服务中火爆的飞防,有平台公司、有无人机制造商、有专业飞手服务队还有专业的飞防专用植保药物提供商等等,应该说目前在大田里农业服务类目非常全面。

 

如果是农民的农田,5亩大田连片用无人机,10分钟之内就能完成农民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需要付出大概10元/亩的飞防费用,50元=6个小时农民自己干。关键是农民节约出这6个小时,他不觉得有啥价值。

 

如果是种粮大户,几百亩大田用无人机,几乎是首选。这是效率提升的核心关键,但是问题又来啦,种植大户本身的租金偏高,加上各种服务成本最后还是不赚钱,农业服务最终没有达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目标,农业服务成了叫好不叫座,火了一下下的尴尬。

 

改变四种关系,成就一个目标

托管改变了四种关系:农户、土地、经营人、管理人

 

在传统农业里是农户与土地的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规模农业里出现:经营人租赁农户承包的土地,获得土地的经营权,自负盈亏,找农户来当管理人,发工资或劳务费。

 

艾果乐托管方式:农户+土地+托管人+管理人是彼此独立的平台协作体,各自付出承担对应阶段风险获得对应阶段收益,做的越好就越能获得更多的服务规模与服务收益,既有独立性又有统一性,且规模可以不受限制。

 

互动:关于本文主人公的经历,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个人简介
水果产业链新一代农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