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特色”的另一种视角

马旗戟 原创 | 2017-09-18 17:2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日前,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携手阿里研究院(AliResearch)、百度发展研究中心、滴滴政策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解读中国互联网特色》,报告聚焦于将中国与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互联网行业特征,从市场、用户、竞争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梳理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并对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这份报告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中国互联网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飞跃?它呈现出哪些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从何而来,未来又将何处去?

  报告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中国互联网概览和特色• 市场特色• 用户特色• 竞争特色• 中国特色总结 对中国互联网特色的思考• 迷思一: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上还能够取得快速发展?

  • 迷思二: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异常活跃多变?

  • 迷思三:中国互联网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

  • 迷思四:未来中国互联网的特色会不会有所变化?

  • 迷思五: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逐步向海外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鉴于BCG等都全文刊登了报告精简版,含有丰富的图文,也给出了相关分析结论,我就不再细致引用了,大家可以参阅BCG与阿里研究院等联合揭秘中国互联网经济: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否则你很难看懂我在说什么),我只谈谈简要观点和评价。先说两点报告的小不足。

  不足1:可能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是报告简版,很多细节未能呈现。BCG在报告中并未对一些指标的概念或内涵进行明确说明,如“互联网消费”是究竟包含指什么?或者并未对某些指标使用的目的和依据进行说明,如“eGDP”显然不等于全部的互联网经济规模,但为何用这个指标进行国家间比较?这些细节部分可能会影响报告的阅读疑惑。

  不足2:报告所覆盖的“互联网经济”,大体只包括了民用生活消费市场,诸如机构数据服务、企业贸易交易等产业市场似乎并未包括在内(或者是包括了但没有明确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报告应用完整性。

  观点1:中国互联网依旧“大而不足够强”

  报告关于中国互联网特色的结论有三 —— 大而独特、快速发展、活跃多变,应该讲这个总结归纳是准确的、有效的。如何理解大与独特?

  首先,我们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的“大”?在报告(P5-P10)给出了一些数据。我们抽取部分,对比一组(以中印美德为代表)数据。

  网民规模(亿人):7.1  :4.6:  2.9:0.7网民渗透(%):52:34 :  89 :86网民复合增长(%):25:30 :5  :6网络消费(十亿美元):  967:209:1133:352网络消费复合增长(%):32 :31  :8:7 在这组数据中,除去中国互联网各项指标在绝对数值上的大且快之外,我们可以透视出两个基本事实:

  一,与美德两国相比,中国互联网没有质量优势。除去网民规模带来的效应外,中国网民渗透率与互联网人均消费两项指标与美德比较相差太远,同时中美德三国的互联网消费市场增速也与其网民增速相适应,中国并未表现出特别优越之处。即从质量上看,中美德三个代表性经济体的互联网市场尚不在一个层次上竞争,中国具备的是潜力优势;印度具备的相对潜力。虽然在各种指标上中国都强于印度,而且在可见的将来(十年)还看不到印度反超中国的可能性,不过印度很类似中国互联网五到十年前的情形,潜力规模巨大,目前全球在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表示认可之外,也在关注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增长中印度的贡献。

  二,中国在G20中的位次和位置,也是一种更委婉的提醒。从网民渗透率这一核心质量指标来看,中国在G20中排在第三梯队,位列第14位,仅好于南非、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和印尼,甚至不如沙特和巴西。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将G20中排在中国之前的十几个国家加在一起的话,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与中国接近,网民总人口互联网消费总规模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一点五倍和三倍。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互联网发展质量依旧有待提升。

  观点2:中国互联网用户“特色”与市场竞争呈现复杂的互动关系。

  报告(P12-P16)着重对中美互联网用户特色特点进行了部分维度的比较。决定这些用户行为特色的因素很多,部分是用户本身结构造成的,如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生代/新世代作为增长主体所体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另一部分是由市场供给决定的,如传统零售市场发育不足导致的网络零售高速发展、资本驱动的市场竞争和营销推广、传统终端制造企业出于赢利而选择的大规模预装等;还有一些因素是制度或文化的,如法律滞后或监管缺失带来的进入壁垒较低、对娱乐文化消费的偏好等。

  总之,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市场特色的“脆弱性”表现在,它既是互联网用户主体规模与结构、偏好对市场供给和创新能力、水平的一种鼓励因素,反过来,又受到制度、资本和商业的引导和制约,特别地,这种特色可能更多在于行为模式而非行为对象。

  报告(P18-P20)关于中美两国各自国内的互联网市场竞争分析对上面结论做了很好的主角,中国竞争特色在于:竞争充分且惨烈、需要短时间内取得优势、依靠平台或生态体系获得成功。在社交、资讯、视频、搜索、游戏、出行、旅游、电商、金融和本地服务等多个领域,CR3(市场TOP3集中度)尽管不一,但相较动辄数以千计家参与的初始竞争,还是呈现出了绝对惨烈但相对一致的结果。事实上,这个竞争过程和竞争结果,与中国用户的特色之间具有着互动关系。

  观点3:中国互联网三大特色的真实含义是“强烈的发展确定性同样强烈的发展方式不确定性”

  报告总结的三大特色“大而独特、快速发展、活跃多变”,很准确 —— 其实成为三大特征可能给为贴切。从当前发展特色和趋势看,中国互联网市场还具备较为充分的成长空间潜力,特别是规模增长维度上具有随着00后新世代成长、消费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和行业生态雏形的建立等利好因素,这个增长是确定必然的,不必生疑。

  但,现有的一些现状和因素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此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因素极强,可以说离开人口红利,不可能有今日的局面,但这个人口规模红利今后势必降低,如何提升“单位人口产出(消费)”成为关键。同时,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二十年供给与创新主要集中在应用和服务模式层次,真正的技术、产品原创、原型并不多。当我们进入所谓无人区、可照搬借鉴的越来越少必须从改良的应用与服务转向原创的技术、产品创新才能进一步带动市场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的创新能力是否足够将是一个问题。

  此外,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过去中国二十年互联网发展离不开“政府宽容”和“制度缺失”,尽管它不代表特定的褒贬含义而且原因复杂,但这种环境在另一种角度上的确给予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制度环境空间。随着互联网深化下的法律法规、监管、治理和权利权益、安全等各项因素的逐步清晰、周密乃至严苛,企业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成本、试错成本和退出成本等等在大幅度提高,这个也对未来发展走向提出挑战。当然,除去上述之外还有很多,例如互联网+、供给侧改革、服务型社会建立等提供了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过传统产业领域互联网化的难度远远超过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更长周期、更大投入和更全面创新。

  一句话,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呈现的特色为今后提供了相当不错的基本市场和基础能力,但依旧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确定。

  简要总结结论1: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生育率水平和世代更替,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和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但保持除非有突破性的新一代应用技术提供新形态,否则增速有可能会下降,逼近“极限摆尾”。同样道理,中国互联网经济(此处暂以互联网消费或eGDP替代)规模将伴随用户规模而同样持续增长,但除非人均消费水平可以大幅提升,或者某些行业市场出现制度改革和边界开放,又或者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应用和交易可以变得更加普遍,否则上述规模增长依旧是有限幅度的。因此,如何提升互联网经济质量是国内持续发展、国际全面竞争的关键。

  结论2:中国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和这些企业的相对能力都在全球居于先进行列,且具有一定示范性。但只有满足两点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扩大这个良好趋势:一、为这些企业的国际化努力、原型技术和产品创新、参与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激励;二、为数量更为庞大和类型更为多样的创新主体,提供更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市场环境,不仅注重网民人口红利,而且挖掘庞大基数的创业创新(中小)企业红利,造就互联网竞争梯队。

  这篇讨论就先到这里,下一篇我会简单聊聊对报告第二部分“对中国互联网特色的思考”的思考。

个人简介
原尼尔森互联网研究高级副总裁
每日关注 更多
马旗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