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

王丽平 转载自 宏景软件 | 2018-11-30 17:07 | 收藏 | 投票

文/党彦虹 南方医科大学

 

摘要:“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既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为高校的指明发展方向,确定实现路径。师资是一所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基本大学职能的支撑资源,是一所高校保持持久竞争力、强大发展优势和突出发展特色的命脉所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抢人、挖人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热词,高校教师流动也就成为常态。高校教师流动出现失序、失衡,甚至是失控,大大加剧高校间的发展差距,严重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产出,最终不利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大局。高校教师合理有序可控的流动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而多主体参与则是实现合理有序可控目标的根本,综合发挥流动主体、行政主体、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建立高校教师流动的良好秩序、平衡状态和可控局面,以一流师资助力“双一流”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的又一项重大教育发展战略。这项国家战略和计划不是原有工程的简单升级或者翻版,而是一项事关未来国家发展的大计,事关教育发展的大计,事关人才培养的大计。一流师资既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质量师资自然成为高校建设竞相争夺的重点,学术劳动力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在人才抢夺大战中,高校教师流动自然也是乱象丛生,失序、失衡,甚至是失控都难以避免。高校教师流动治理不再是简单的流出方与流入方的博弈,而是涉及流动主体、行政主体、学术共同体等多主体参与治理过程。

 

一、“双一流”与高校教师的关系

 

(一) 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

 

目前,世界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如下:一是要有一批国际知名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三是要贡献出标识性的科研成果;四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杰出学生。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一群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威望、影响力的一流教师,这所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一流大学。一流师资也是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我们在评价一所大学的一个学科是不是一流,所参考的依据也是这个学科的学术声誉声望如何,这个学科的师资队伍如何,这个学科学术研究成果如何,以及这个学科培养的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当然,师资队伍是评价一个学科是不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流师资是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一个学科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必然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教师。

 

(二) 一流师资也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保障

 

“双一流”建设提出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避免重复交叉,为地方高校的赶上和超越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师资,如果没有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就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就没有高效率的社会服务,就没有高内涵的文化传承创新。在“双一流”的角逐中,一流师资始终是高校竞争和比拼的重点。一流师资往往与更多的发展资源,如科研文化、精神、项目、经费、团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人”,科研文化能够得到转移,科研精神可以被更好地激发和传承,更多科研项目可以拿下来,科研经费可以成倍增长,科研团队的战斗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一流师资也始终是学科发展竞相争夺的目标。在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也是师资,一流师资是根本,高水平的师资可以盘活一个学科,为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注人新的活力,凝聚新的能量,指明发展的方向,确定实现的路径,为这个学科的迅速崛起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历史上很多院校部分特色学科的崛起无不说明一流师资队伍在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这个侧面来看,一流师资既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资源,也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保障,还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三) 合理有序可控的教师流动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流师资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障。这是从静态角度考量师资队伍对建设“双一流”的客观作用。从动态角度来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也是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间合理有序可控的教师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更需要有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流入,帮助这些地区的高校缩小与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目标,最终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高校间合理有序可控的教师流动,有助于提升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产力。适度的高校教师流动可以促进文化、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术近亲繁殖,让不同的科研文化得以深度融合,让差异化的学术思想得以合理共生,让差别化的研究方法、技术和路径得以密切合作,让多重多源的科研资源得以有效整合,让丰富的科研成果得以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个人的科研水平提升,提升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产力,促进学术创新与繁荣。

 

高校间合理有序可控的教师流动,有助于形成大学、学科特色建设的合力。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倡导高校、学科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强调大而全,而是侧重小而精,无论是“双一流”建设的方案、实施方法,还是“双一流”建设入选高校和学科,体现的都是这种导向。在现有的高校、学科发展现实下,适度的教师流动是有助于形成高校、学科发展战略和思路调整的。教师的流动势必会带动一个专业、一个学科和一个学院的发展转型、换路和变招,为其发展开阔新的思路,最终有助于形成建设特色一流学科、特色一流大学的合力,助力“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高校间教师合理有序可控的流动无论是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是有助于提升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产力,还是有助于形成大学、学科特色建设的合力,都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的乱象及危害

 

(一) 高校教师流动的乱象

 

1.竞争性模仿:高校上演抢人、挖人大战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疯狂抢人、挖人行为,既是政策约束下的被动之举,也是利益驱动下的有意识选择。在“双一流”建设的竞争中,一所大学的头衔、校史和资源当然重要,一个学科的声誉、历史和资源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要素仍然是“人”,仍然是能带来更多发展资源的一流师资。一流师资一旦到岗,他们的作用几乎是立竿见影的:项目即刻上马、经费立马到位,科研梯队着手成立,学科发展、大学发展成绩显著。从生存与发展危机角度出发,为了保证自己在“双一流”建设中依然占据有利位置,很多高校既不能在人才竞争工作上放松警惕,也不能置社会共享性评价于不顾,因此这类高校并未从根本上排斥“挖人”战略。迫于同行高校和学科发展的竞争压力,很多高校也会模仿竞争高校的行为。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抢夺大战就此变得更加拉锯。

 

2.头衔帽子之争:高校教师流动的本质特征

 

高校教师之间正常的流动体现在教师的流动不能损害流出高校的整体利益,且流动主体具有多样性,既有高层次的人才,也有处于上升期的高校教师,还有青年教师。而在时下“双一流”建设竞争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成为高校的目标对象,只有少量的具有较高头衔和帽子的教师是高校的追逐对象。通过对当下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不少的高校教师流动中,高校是按照“头衔”来引进人才,那些头顶“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家”、地方性人才振兴计划入选者等帽子的高校明星教师、学者、教授是最容易成为各大高校竞相抢夺的重要对象。一旦定下目标,高校会不惜一切代价,以优厚的薪酬待遇、优越的科研经费支持、优惠的福利政策为诱饵,将这些具有高头衔和高帽子的明星教师、学者和教授收入囊中。与其说这些高校在争夺未来发展的教师资源,还不如说这些高校在争夺教师资源背后显性的资源。抢夺到这些名气大、职称高、成果多的教师,意味着在未来的资源分配中能够处于一个相对靠前的位置。因为在现有的高校和学科发展实际中,所谓的“人才计划”的人选人数早已成为衡量大学、学科发展实力的重要参考依据,拥有更多的“头衔”和“帽子”,意味着未来在高校排名、项目申请、经费划拨、学科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取得短平快的进步和发展。久而久之,头衔和帽子之争既成为当下“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进行抢人、挖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也成为高校教师的本质特征,只有具有大名气、更大职称、更多成果的教师才是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独宠”。而在此过程中,受伤害最大的还是中西部高校,频繁的头衔和帽子之争,让很多中西部高校惴惴不安,一旦国家公布一批人才计划,他们便开始担心人才被抢、被挖,频繁的人才流失,也让中西部高校伤筋动骨。

 

3.职业跳槽者:高校教师流动的功利性变种

 

学术劳动力市场高校教师流动的乱象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和教授逐渐成为职业跳槽者,在频繁流动中寻找到“生意经”,通过频繁的跳槽,来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职业跳槽者为获取个人利益,频繁跳槽到不同单位,到了一个单位,就迅速拿项目、出论文,待聘期一结束,立马在续约时自抬身价,如果所在学校满足不了,就立马走人,无视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然后又跳槽到另外一个单位。这些所谓的明星教师、学者和教授往往学术水平不错,也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下个周期,自然又可以顺利跑到其他单位去。还有一种就是打游击型的职业跳槽者,凭借自身的头衔或者帽子,可以到好几家单位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然后又到另一个单位再来一次,上演捞金大戏。实际的科研成果却都是简单而重复的,无益于学校、学科的发展。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所反映的是“双一流”建设下高校抢人、挖人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师功利性心理作祟的本质,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学者、教授的本职应该是安心学术、安心科研,在当下浮躁的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反而成为捞金的职业跳槽者,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的悲哀,也是值得我们在“双一流”建设中警惕的。

 

(二) 高校教师无序流动的危害

 

1.大大加剧高校间的发展差距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曾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呼吁过:“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在高校教师流动中,不再是简单地对一个人就行“目标追击”,而是看准一个学校学科的所有骨干。历史上,兰州大学的教师流动、流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顶尖人才方面,科学院院士离开4位,工程院院士离开1位,长江学者离开2位,其他教授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才都被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重点高校挖走,严重的人才流失让这所百年历史名校的发展举步维艰。无休止的高校教师抢人、挖人大战,会导致高校流失大量的人才,会大大加剧高校间的发展差距,尤其是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导致中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都落后于东部高校,不利于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产出

 

合理有序可控的高校教师流动有利于激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有利于学术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学术劳动力提升。而当下高校教师的流动是充满乱象的,是一种非合理、无序,甚至是不可控的流动,会严重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产出。首先,抢人、挖人大战无益于整体学术产出水平的提高。很多高校进行人才抢夺,受聘的人才虽然具有光鲜的头衔,科研成果却少得可怜,即使有,也是重复、短期的,从学术劳动力市场角度出发进行评判,最终发生的只是学术成果转移,而不是学术成果产出。其次,受聘者的功利性流动会造成科研经费和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很多学者在受聘期结束后,难以达到心中的理想价位,往往就会拍拍屁股走人,完全不顾学校的配套实施、学科建设、科研团队、人才梯队培养,这会导致大量的科研经费闲置,造成国家资源严重浪费。最后,现在出现的职业跳槽者会破坏正常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学术氛围,他们逐利而动、谋官而动,企图让更多的国家资源流进自己的腰包。这些人的存在,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示范效应,对学生和年轻学者产生恶劣影响,带动一部分人成为职业跳槽者,让更多学者不再沉心学术,而是谋取私利,最终影响整体的学术氛围。

 

3.最终不利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大局

 

在高校教师现有流动的现实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抢人、挖人大战中,企图通过“短平快”的人才政策,实现“多快好省”地建设“双一流”,甚至是一些资金实力不太雄厚的高校也加入其中。这将形成不良的“双一流”建设导向,引导高校不好好思索学校的发展大局、学科发展大势,都去进行投机性的人才抢夺,实现所谓的人才数据上的“双一流”,而不是大学、学科发展实际的“双一流”。同时也会大大挫伤流出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本极高,一旦流失则成本付诸东流,这也会影响后续“双一流”建设中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这也不利于流人方长期的“双一流”发展战略,可能在一时会取得数据上的光鲜亮丽,但是一旦这些光鲜褪去,人才的再次频繁流动,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配套实施、学科建设、科研团队、人才梯队培养,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在持久性的竞争中取得先机的。所以,当下的高校教师流动,可能会造成中西部高校、东北地区高校面临生存与发展性危机,最终不利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的大局。

 

三、多主体参与:高校教师合理有序可控流动的实现路径

 

(一) 流动主体

 

高校是高校教师流动的当然主体。从高校教师流动现状出发,优秀教师的离开,反映出的部分高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缺乏必要认识,对这些人才的实际支持、关爱不足。对于流出方高校来说,与其一味地寻求政策支持,还不如立足当下,切实从现有青年教师培养开始,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服务制度,提高福利待遇办学环境,改善打造平台,营造用才、爱才、惜才的人才氛围,争取培养并留住更多优秀的高校人才。当下抢夺人才的高校要将视野放在全球范围,面向全球,面向学术劳动力市场人才趋于饱和的地区,广泛吸纳选取适合本校“双一流”建设中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国内高校的“内部抢夺”。不仅如此,对于引进的教师、学者和教授,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评估考量体系,科学选人用人。唯有如此,方能建立起正常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才流动秩序,真正发挥高校的学术高地作用。

 

(二) 行政主体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在规范高校教师流动中也是责无旁贷的。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要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缩小中西部高校与高校的经费差距,为中西部高校稳住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提供办学经费上的基本支持。在学科发展上,给予中西部高校更多的考虑和倾斜,让中西部高校教师发展更有依靠、更有归属、更有获得感。其次,国家层面要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补偿机制。积极引导流入方高校按照市场规律给予高层次人才流出的高校适当的经济补偿。作为流出方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一旦被抢、被挖,其给培养高校带来的冲击和伤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有可能成为导致学校从此走下坡路的致命一击。适当的经济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可能造成的伤害,让流出方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去寻找补救方法,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同时也会对积极参与人才抢夺的高校形成无形的压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促进高校教师的合理有序可控流动。最后,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跳槽者的逐利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对于学术劳动力市场上的投机性、功利性流动行为,要通过建立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约束,对于游走在法律制度边缘的跳槽者给予严重的警告,营造和谐正常的高校教师流动环境。

 

(三) 学术共同体

 

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学术共同体是高校教师的社群组织,是高校学术生活的阵地。面对当下疯狂的抢人和挖人大战、头衔和帽子之争、职业跳槽的高校教师流动乱象,学术共同体要倡导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鼓励合理有序可控的教师流动,建立良好和谐的教育生态。对于各学术领域的高端教师、学者和教授,要建立观测制度,记录其流动轨迹,以供高校参考。对于流动的教师、学者和教授的科研成果,要建立学术评估制度,全面进行第三方的评价,给用人单位以合理化的建议。对于那些逐利、谋官而动的明星教师、学者和教授,要给予积极引导和教育,约束他们遵守学术道德,建议他们坚守学术本真,促进他们回归学术本质,真正成为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有利、有用和有功的人才。以此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劳动力市场氛围,促进高校教师正常流动,发挥流动教师的最大学术创造价值,实现学术生产力的提升,服务国家的“双一流”建设。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