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们以为的“同文同种”:换一个角度看日本

万鄄 原创 | 2018-02-08 11:44 | 收藏 | 投票
文/王雅丹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上世纪初,梁启超就曾经说过‘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怵,以至今日矣’。百年来,‘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已被日本人放在解剖台上不知解剖了多少次,但是直到今天,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仍然无法显得深刻⋯⋯

《世事年年见沧桑——东京旧事》算是一部长篇随笔,内容基本源于我的日记。虽然不敢说对日本人的认知有多深刻,但因为我独特的经历,所以,这部显得有点长的亲历,便有了相当的可读性。在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式出版前,我曾出过几本样书,数个不同领域的著名学者读后,给出的评价都还不错,其中最让我欣喜的是一位国际问题专家的评论:“不管是不是研究日本的,都应该买一册,很值得玩味,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儿像教科书⋯⋯

一位媒体朋友更是说:“这本书不仅会对某些政治家有益,即使对一般读者深入地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也是益处良多。”“它更会以一种人性的温暖,让我们两国怎么样知己知彼。友好,也不仅仅是表层的亲近;但战争,只有在充分的理性前提下才或许被迫而为。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感性与理性的更多信息。”

书大约20 万字,循的是时间顺序,记录了我在日本著名外交战略评论家冈崎久彦身边的经历。冈崎这个名字,也许中国人不熟,但只要将日本媒体对他的评价说出来,大家便会明白他是怎样的人物。日本媒体称他是“首相安倍晋三‘集团自卫权解禁’方面的家庭教师”。

认识冈崎纯属偶然。那是公元2000 年,当时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都呈友好状态,一直主张日美同盟、支持“台独”的日本原驻泰国大使冈崎则多少有些寂寞。其秘书小川彰随日本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田中明彦(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理事长,原东京大学副校长)来到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与中国开展交流,以打开冈崎研究所寥落的局面。恰在此时,机缘巧合,我认识了小川彰。

当时,我浑身杀气,肩扛小红旗,遇到不顺眼的日本人便历数日本侵略的恶行。我的慷慨陈词竟然令日本右派代表人物冈崎的秘书小川彰十分欣喜,开始着意笼络并意图通过我了解中国,以使我成为他们与中国政府沟通的桥梁。于是,我进入了日本上层利益集团,一度成为冈崎秘书班子的一员。

这是个从来没有中国人的圈子,我的存在特殊而突兀。在这里,我接触了日本各派人士,看到了一个其他人难以看到的日本。

2000 年末,小布什赢得美国大选,次年9·11 事件发生,国际局势发生重要变化,冈崎久彦成为小泉内阁和安倍内阁的外交战略顾问,美日双方开始加强日美同盟,中日关系渐渐恶化。我亲眼目睹了中日关系的变迁,其间还结识了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并与这位今年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成为好朋友。

我的经历是独特的,因而对日本社会的认识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我发现,在对日本的认知上,我们有着许多来自于想当然的偏离。比方说,我们大抵有着与日本“同文同种”的认知。然而,近二十年的日本生活,我发现这种认知其实是一个谬误,这个谬误对我们正确认识日本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使得中国人常常按照自己的臆测来想当然,而忽视了日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一事实。

但日本人不同,普通的日本人,从来没有想过与中国“同文同种”。的确,日本人写汉字,但那是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将中国的文字拿来用,可表达的思想内容却是日本式的;日本人也读《论语》、学唐诗,但那仍然是拿来主义的一个具体表现。就如同引进西红柿、茶叶的种子一般,算不得亲近的理由。

因为距离近交往历史悠久,人员往来频繁,还有历史上的恩怨等,每个中国人都觉得在对日本的认知上拥有发言权,特别是留学过日本的人,更是理所当然被认为拥有权威性,其实,这又是一个认识误区。一个认识存在偏差的人反而来了错误的信息,使不了解情况的人被这些错误的信息引导而在这个误区里越陷越深。

日本人拘谨,办事中规中矩,然而,到了各大部省官员或议员甚至大企业经营者层次,到处都是人情和变通,他们周围散发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有时候我甚至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群中国人中间⋯⋯

我希望自己旧日里在东京的所见所闻能为踌躇不前的中日关系带来些许思考,让智者找到一把解开双方心结的钥匙。

 
个人简介
推荐最好的书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