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纯语音社交会成为新的社交热点吗?

郝若桃 原创 | 2018-07-13 17:23 | 收藏 | 投票

 文/东方亦落

近日,《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篇关于语音信息的文章。文章认为,纯语音信息是社交中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的方式。语音信息能够让沟通变得富有“弹性”,减轻接收者“即时回应”的负担。而且在电子设备屏幕越来越小的今天,语音信息也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在生活节奏加速,现代人愈发孤独的当下,语音社交方式也悄然崛起。越来越多的应用添置了语音社交功能,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语音社交APP。相比于文字与视频等社交方式,语音社交确有其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孤独的现代人而言,更是满足和慰藉了众多用户的心理需求。

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语音社交前途无量,甚至可能成为继图文社交、视频社交之后的第三社交支柱。但在发展过程中,语音社交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缺陷。

一、语音社交火爆并非偶然,独特形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1876年3月10日,英国人贝尔喊出了一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语音通话。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电话与手机的不断发展,使得语音通话逐渐成为了全世界人共同的习惯。

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纯语音社交会成为新的社交热点吗?

 

互联网时代来临,将全球连接成一个大家庭。人们最早以文字和图片社交为主,各网站的聊天室火爆的一塌糊涂。在一片火热中,出现了一款叫做“碧海银沙”的网站,是当时最大的语音视频聊天网站,号称一天访问量高达几十万,后因运营不当于2011年终止,这可以被看作是语音社交的雏形。

2012年,YY登陆纳斯达克,让资本市场和互联网从业者意识到了语音社交市场的潜力。其实YY上线语音功能最初只是为了满足游戏玩家的配合与沟通,但其强大的语音功能反而使其迅速风靡,“玩语音,上YY”获得了许多用户的认可,YY语音也由此吸引到了巨大的流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语音社交应用轮番登场。2013年,陪我、比邻等语音社交软件陆续出现。与之前的聊天室与多人互动形式相比,一对一的私密语音交流方式获得了许多重视隐私不喜热闹的用户的青睐。此外,还有hello语音、语玩等应用延续了群聊的玩法,收获了另一批用户。

到了今天,许多社交产品以“组合拳”的形式“出击”市场。在苹果商店社交类APP免费排行榜中,语音社交应用在200个社交应用里占了15个位置。另外,荔枝、蜻蜓FM与喜马拉雅FM等语音类应用也纷纷入局社交领域,希望能够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总之以语音社交为核心,搭载游戏、直播、音乐等多种形态的应用越来越多并且吸引到不少用户。

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语音社交的火爆绝非偶然,而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积累发展,最终形成今天的火爆场面。其实社交的本质就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满足自身某种层面上的需要,与其他社交方式相比,语音社交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用户对心理和情感层面的诸多需求。

与文字社交相比,语音社交更为生动有趣。与图片及视频社交相比,语音社交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隐私,降低了用户的社交门槛,从而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另外,语音社交比视频社交更省流量。尽管当前4G网络普及,但仍然有很多用户难以承受视频社交的“烧流量”状态,所以语音不失为折中的好办法。

与图文社交模式相比,语音社交更能传达给人以真实的情绪,更具亲切感。语音社交的纽带是基于声音特质和聊天内容而非美貌和炫富。而一对一的私密形式也能让人更加专注,充分强调个体的存在感。

如今,微博、微信及QQ等主流社交产品愈发向“熟人社交”的方向倾斜,而现代人的封闭感与孤独感愈发强烈,不愿对熟人表达真实自我,但孤独感又迫使人们需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于是具有陪伴型和轻量型特质的语音社交就成了很好的选择。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以及情感方面的困惑,在语音社交中都能有效地得到缓解。

此外,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90后和00后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如何抓住这一群体喜爱的亚文化是寻找新的变现方式的重要课题。随着动漫、广播剧的崛起,声音越来越受二次元群体的重视,甚至发展出一个名为“音控”的群体。

语音社交恰好符合这样的需求,通过弱化视觉、以声音建立自我想象空间的社交特质,满足了时下年轻群体强调个性、渴望共鸣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寻求群体的归属感,从而使语音社交获得更好的发展。

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纯语音社交会成为新的社交热点吗?

 

声音行业的崛起对语音社交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也是极大的助力。从2012年起,音频行业逐渐复苏,一批移动电台APP打破了在线音乐在声音行业形成的垄断格局。根据《2017中国互联网视听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的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超出2.2亿。

照此趋势看来,语音社交正在逐渐成为下一个社交热点。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语音社交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陷。

二、语音社交虽好但难避缺陷,成为下一个社交热点并非易事

其实在去年,《华尔街日报》就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关于语音社交的报道,大意是中国有许多年轻人都害怕收到语音信息。在工作中,一些同事总喜欢一次发多条语音来沟通工作,耽误他人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在不少微信或Q群中,也总有一些人喜欢发一些无关紧要的语音消息,却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去听。

许多人甚至要求去除语音功能。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不熟悉智能设备的他们用语音交流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只是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如何解决这一痛点才是问题。其实只要添加一种类似于“禁止接收语音消息”的功能,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语音社交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在使用过程中的确也存在诸多缺陷。

语音社交门槛虽低,但也正是因此无法判断对方的真实身份。可能在语音社交应用中遇到一个可心的聊友,但其实他的动态和照片并非本人。这可能会影响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垂直深化,影响用户体验和粘性,无益于平台和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现在一些语音社交软件中也推出了“真人验证”机制,希望以此解决该问题。

在一对一的语音社交软件中,男女用户比例如何调和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声望值不高的男性很难等到女性聊天者。许多身为“音控”的女性听到男性声音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就会主动挂电话,对用户体验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语音社交在内容监管方面也尚不成熟。有些软件利用语音社交的无画面特点打色情擦边球,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有效的方式对此进行监督,导致社交功能被削弱,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用户体验,不利于存留高素质的用户。

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纯语音社交会成为新的社交热点吗?

 

语言是社交情境中最为自然的沟通方式,与文字和肢体语言相比,它能更加清楚准确地表达人们内心细微的情感,充分满足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让社交变得更加安全有趣。语音社交很有希望成为继图文社交和视频社交之后的第三社交支柱。

然而,语音社交的发展过程绝非坦途。毕竟社交是需要深度接触的场景,方式也需多元化和立体化,只靠语音难以为继。语音社交想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加入更多元素。

比如语音直播就是一个不错的情境,借助视频的力量可以形成互补。在网络电台和视频直播中加入语音直播,对于语音社交的发展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互动+情境+内容的社交模式也能促进多种社交元素融合发展。

总而言之,语音社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更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开拓语音社交市场的同时也需要创新与融合,才可能让语音社交之路更为平坦和长远。

个人简介
科技、商业、互联网领域的观察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郝若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