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在香港受“冷落”,移动支付能否“撼动”西方金融体系?

郝若桃 原创 | 2018-07-06 17:15 | 收藏 | 投票

 文/东方亦落

去年5月,支付宝宣布推出香港版“支付宝HK”。一年多过去,支付宝HK已在香港拥有了150万注册用户。然而,由于文化环境、商业环境、支付习惯、数据隐私等多维度因素,使得在大陆风生水起的移动支付在香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虽然遇到了诸多阻力,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移动支付是未来支付趋势这一事实。在金融体系西方化的香港,移动支付的进入更多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为其打入海外市场“打头阵”,以便对长远的发展加以有事实依据的规划。

一、在大陆风生水起的移动支付缘何在香港遇冷?

如今,移动支付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年第四季度,移动支付应用在内地处理的消费额高达37.7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8%,其中支付宝处理额度比率占54%,微信占38%。

微信支付、支付宝可以说是横扫移动支付市场,也培养起了大陆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但当这种方式进入香港,却遭受了“冷落”。

支付宝在香港受“冷落”,移动支付能否“撼动”西方金融体系?

 

对于移动支付进入香港遇冷,不是简单用一句“水土不服”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其实,移动支付也并非起源于大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二维码技术就已形成,日韩地区较早使用该技术,直到2010年底才传入中国。而移动支付能在中国如此普及,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不存在金融巨头壁垒。中国的五大行除了常规业务和注重稳定安全之外基本不参与其他,这给尝试与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如今中国的移动支付与欧美国家相反,存款支付为主而信贷支付少。这就使企业不必承担高额信用成本,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额外成本也近似于零。

此外,中国人对新产品、新创意的包容性极大,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下岗大潮,中国人对旧产品的更新也持有这种态度。而低物流成本与发达的网络社交也成为促进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加之此前没有如国外那般形成刷卡和支票等支付习惯,因此移动支付一经推出便迅速普及,成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支付习惯。

而香港的金融体系与内地不同,由于历史原因与政策原因,其整个金融体系成熟且西方化,所以其支付体系亦是如此。

香港有成熟的信用卡体系,并且信用卡有许多优惠活动,积分、送礼品都属常见。这在争取用户方面是极为有效的手段,在大陆我们也经常能见到一些机构推广信用卡时附带的优惠与活动。用户习惯已经养成,所以香港用户对于新推出的支付系统并无迫切感,移动支付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像在内地一般的盛况。

除了成熟的信用卡体系之外,大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入香港也需和本土业务竞争。例如香港支付市场中盛行的储值支付服务“八达通”。该业务最便捷的地方就在于其基于NFC技术基础能够实现迅速付款,只要将充值后的八达通放在读写器上即可完成,并且八达通拥有自动充值服务,绑定信用卡很方便,还可以在多个场景下使用。

支付宝在香港受“冷落”,移动支付能否“撼动”西方金融体系?

 

所以一张八达通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必要再换成刚刚入场的移动支付。况且支付宝HK实质上是“阉割版”,只能绑定信用卡和到便利店充钱至账号以及完成转账。借呗花呗根本没有,水电费不能缴纳,想用必须先充钱,而这些功能香港用户在信用卡和八达通上就能享受。

在大陆,水电机构与移动支付达成合作较为容易。但香港都是独立供电,想做一个统一的缴费平台,需要挨家去谈。然而这根本不现实,因为这些公司之间都是强烈的竞争关系,所以很难做到统一缴费平台。而且还涉及到平台兼容性与用户体验等多方面问题,无形中就又增强了阻力。

此外,香港地区的用户对个人数据隐私的担忧远高于大陆用户。许多人都对支付宝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表示担忧,害怕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内地支付宝共享。一项调查显示,香港1049人中有超过55%的人表示担心个人数据会通过使用移动支付的方式泄露。

可以看到,多维度因素形成了移动支付在香港推行的阻力。不过,香港用户其实对港版支付宝存在一些误解。其实就香港的人口状况而言,支付宝HK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而且移动支付入港之举,可能也是其进入西方市场的“试金石”。

二、移动支付入港是进入西方的“试金石”,推行海外仍有空间

关于个人隐私,运营支付宝HK的首席执行官Jennifer Tan表示,与内地支付宝要求用户提交个人身份资料不同,港版支付宝并不需要太多个人信息,只需用户的手机号即可。这一点在个人隐私越来越容易被暴露的信息时代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而且就香港的人口状况而言,其实支付宝HK的用户数状况还是不错的。

在香港,总人口数量在700万左右,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在2016年达到116.3万,占总人口数的15.9%。而根据大陆的经验来看,移动支付这种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紧密关联的新鲜事物,一般会在年轻用户中率先普及。700万的人口数除去100多万的老年人,还能获得150万的注册用户,支付宝HK其实也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

支付宝在香港受“冷落”,移动支付能否“撼动”西方金融体系?

 

此外,移动支付入港的目的其实不仅仅在于在香港市场中挣得席位,更是进入西方市场的一次试探。拥有成熟西式金融系统的香港能否凭借银行、信用卡和原有的支付方式“抵挡”来自内地移动支付的“入侵”,对做移动支付的企业评估和考量西方金融市场的状况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对于如何在西式金融系统中争得位置,内地移动支付应用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也让香港甚至是海外的相关企业和机构都隐隐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一直以来,香港的出租车只接受现金付款,但支付宝和微信于去年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出租车司机的奖励政策,所以二维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香港的出租车上。对于此种状况,八达通进行了“反击”,也专门针对出租车推出了二维码,还为司机研发了一款能够用手机直接扫描自家智能卡的应用。

金融方面,香港金融局也正在开发一款数字支付系统,对接银行与八达通等储值卡。该项名为“快速支付系统”的业务预计在9月份推出。金融界的紧张并非无迹可寻,在蚂蚁金服启动国际扩张战略之后,首个目标就是东南亚地区。在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中寻找机会,做细分市场,已与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转账、贷款等服务。香港距离东南亚极近,所以引起香港金融界的担忧也实属正常。

在东南亚,其最大的银行DBS Group Holdings(星展集团)也在尽力抵挡来自中国内地的移动支付应用的“攻击”。从2012年~2016年,该集团共投入了约35亿美元开发与升级支付应用。对于中国移动支付的进入,星展集团CEO Piyush Gupta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处于战争的前线”。

而在数千英里之外,美国也正为了迎接中国支付应用的进入而紧锣密鼓地布局。去年一年间,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美国大型银行联合推出了一项P2P支付应用“Zelle”,信用卡公司也有意提升了奖励计划,以便在用户有更多选择时增加留存率。

支付宝在香港受“冷落”,移动支付能否“撼动”西方金融体系?

 

不过,这些手段似乎都无法阻挡移动支付普及的趋势。支付宝已和美国支付处理服务商达成协议,以帮助中国游客的名义在美国扩张。去年年末,纽约许多出租车上已经出现了支付宝的标志。

由此看来,内地移动支付应用向香港甚至海外扩张,其实质是移动支付与西方金融系统的“对垒”。虽然会遭受一定程度上的阻力,但仍然不能阻挡移动支付普及的趋势。从长远来看,内地的移动支付应用或许能够“撼动”香港地区及海外的“西方金融体系”,不过在此之前仍需克服许多障碍。

个人简介
科技、商业、互联网领域的观察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郝若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