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静学“红楼”看人性叙“苍穹”评事件,论环保公益诉讼人与事件

张峻嫣 原创 | 2018-07-07 21:14 | 收藏 | 投票

作者::杨春龙

  一看红楼是读,二看红楼是品,三一看红楼是读,二看红楼是品,三看红楼是学,红学是一门艺术化了的文化现象。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从此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红学研究同时又给人很多想象空间,就如柴静,看红楼梦是看人性。我初知柴静那是因柴静制作的“苍穹之下”的纪录片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一枚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震撼弹”,这就是动看事件的柴静,柴静静看《红楼梦》看的也不是传奇、言情,看的是人性,看的是平等,看的是曹雪芹对于各种人物同时加以理解的深度,一切都在描述人,从人出发去研究才能不去建立天上王国,老老实实尊重规律。

       柴静看红楼都是看人,关于她对文学的柴静看红楼都是看人,关于她对文学的理解和对新闻的认知,她认为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是“一切事件都是人的结果,人永远是个寻常,一切人都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是在意料之外”。2015年初春,中国舆论场被一条有关雾霾的纪录片笼罩,由央视前主播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题为《苍穹之下》的雾霾新闻调查视频,被上亿次的点击量引爆。这一条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激发了各类人群的表达欲,有人从中看到了“霾伏”、有人看到了大爱无疆、有人看到了责任操守、有人看到了政府缺位……毋庸置疑,柴静用她的语言以她独特的方式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吹响了集结号!成功地在2015年两会前夕引爆并且引领了治霾这一热点话题。无独有偶,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试点公益诉讼在试点区和试点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2017年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正式依法授予了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职能,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8年7月7日,一篇关于柴静的 2018年7月7日,一篇关于柴静的 2018年7月7日,一篇关于柴静的 2018年7月7日,一篇关于柴静的“我看红楼是看人性”的文章,震撼了我启示了我,从事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几年的我,在静读柴静“我看红楼是看人性”的文章时,其中的一段访谈“问:以前你的采访似乎更多关注的是事件,现在则更为关注事件中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柴静:这是我很重要的思想上的改变。以前我认为事件影响人,所以那时我注重事件,认为事件造成了各种结果,这些结果对世界形成了影响。现在我的想法是人造就了世界,每个事件中的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他所处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事件,所以就回到人本身来认识事件”。柴静的这一观点与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关于“所有事件都是人的爱、恨、欲、念冲突交织的结果,而不是激发”。在近年承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我们的各级办案人员应该都是就事件说事件,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的人,违法者他们有可能是因为利如财或因为名如政绩而制造了事件,这一切都是贪欲交织的结果。例如上级通报的案例中有人为了挣钱而任由矿石废渣残食耕地、林地,又例如有人为了升官出政绩忽略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评价法》、《建设项目环评条例》利用强权压制环保部门强行将某些项目放在水源保护区等等。这些事我们在司法工作中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时单纯从表像看是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事件,但是仔细考虑,深入研究就会意识到,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之所以多年来固步不前、顽瘴痼疾,深层次的问题是重事件轻育人更轻罚人,“法无责(罚)即无立”。例如,近日我院承办的一起公益诉讼诉前案件,在我院的强力监督下支持行政执法单位执法,促使我县一作为甲方的重要县级部门责成行政违法相对人清除了破坏生态的违法物恢复了生态原状,但是行政执法单位到目前为止未对此行政违法案件(事件)立案并对行政违法相对人(人)予以处罚,在我院拟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时,被告知违法状态已经消失不可以起诉。这种以事件(事件)为中心的认知结果就会形成行政相对违法人(人)对违法行为产生一种错误评判,认为我就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无所谓,侥幸未被发现那是命好,就是被发现了能拖就拖,万一不行大不了就是恢复又不被处罚,这大概就是这多么多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一边强调保护一边又被无端破坏、污染的原因吧!

       所以,不是事件造成了各种结果,这些所以,不是事件造成了各种结果,这些结果对人的认知及评判的标准形成了影响。人是能造就世界,但是人也能毁灭世界,每个事件中的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他所处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造成的事件责任不同。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无罚则无责,就好比最高检2018年3月发布试行的巜行政公益诉讼指南(试行)》中所指,“环评不以是否补救为不罚的标准”,而是行政执法单位应对行政违法相对人未及时报批环评手续未及时申请环评验收行为的一种惩罚,以此来维护设置环评制度和环评措施保障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及污染的法律秩序。善因人,恶亦因人;为因人,不为亦因人;所以,我们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应该先考虑解决人的问题再处理事件,回到人本身来认识事件。

        延长县检察院:杨春龙于2018.7.7

个人简介
国学大师、中国姓名专家、国际风水名师。专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堪舆学》及《姓名文化》五十余年。服务热线:15191173058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