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博士:为什么加密数字币不是货币

郑磊 原创 | 2019-11-25 19:18 | 收藏 | 投票

 郑磊博士三年前提出有关观点,并于2018年出版了《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3.0》(化学工业出版社)。本文为相关内容的摘选,万字长文为了讲清楚两个观点:加密数字币不是货币,而是数字资产;比特币没有未来。


《北京日报》在介绍这本书时指出:该书主要作者郑磊对区块链技术发展脉络和比特币、ICO等热点问题做了清晰完整的论述,其中很多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是高度吻合的。(2019-11-20 08:00 来源:北京日报)

 

从一个崇高理想谈起

区块链技术不是像电子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那类纯粹的工业技术,而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甚至充满哲理气息的技术。

 “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区块链技术还有一个非常魅惑人的理想,那就是去中心化。这是理解区块链技术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也是区块链之所以如此令人心动的性感之源。然而,“去中心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事物!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人刚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出现了最初的去中心化活动。换句通俗的话讲,人类还没有形成社群之前,所有行为都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没有核心,没有中心,没有中间人,一切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开展的。两个人相互有好感,不需要媒人,就直接在一起生活了,当然也不需要公证和别人认可。两个人之间直接交换物品,不需要货币,也没有集中的市场。其实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最好自己就是“中心”,人与人之间就是中心中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的天性,如此而已。

但是我们中国人其实非常讲究社会秩序和层级,所以去中心化早在孔孟时代就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今,区块链又再次波动了这根心弦,这次确是从海外泊来的英文词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

人类渴望自由,这是人之本性,但却不是一个社会性规范。两个人在一起,也许可以做到相互平等对待,但仍有很多情况是两人中有主次之分、强弱之别,这就是社会层级。如果有更多人聚在一起,这种中心化的倾向就会更加明显。人数更多无非是多了几个层级,而在每个层级里仍然会有中心。

区块链所主张的去中心化,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理念,但却被某些人曲解了。

区块链技术目前主要吸引了两类人,一类人基本不懂技术也没有特定的哲学理念,但他们看到了加密数字币的炒作效果和巨大的造富效应;另一类人非常有理想,甚至有点脱离现实,同时也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有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了解。一边是下里巴人,另一边是阳春白雪。

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发明比特币的中本聪就是因为不满各国将货币发行权捏在央行手中,才撰写了比特币的白皮书。这件事由于中本聪无法对症而存疑。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对“去中心化”的解释是比较客观全面的。在区块链技术的不同层面上,对于去中心化的解释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去中心化,至少在某个层面上,必然无法彻底体现出无中心的特征。

有些人理想化地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去掉中央管制,让全社会每个个体之间都成为平等的中心,大家可以做到相互信任,从而降低社会的信任成本,润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高效大踏步发展进步。而建立这样一个新的更加公平可信任的社会机制,当然是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但是,我们现在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人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分清货币与币的区别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这里普及一下经济学的常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作为交易媒介,也就是商品或服务在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被广泛承认的一般等价物。问题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的种类基本上可以是无限多种。比特币作为一种原币,它可以有很多很多种衍生和变种。各种“币”很难作为相互交易的一般等价物。虽然这种币具有个人信用,而且个人必须珍惜这种信用,失信就意味着这种币一文不值了。但这仍不足以说服其他和你交易货品或服务的人同意收取你的这种币。其实这种币在现实交易中与“物物交易”遭遇的困境是一样的。

即便有网络和通信的帮助,持有不同数字“币”的人之间对不同需求的商品虽然可以很快配对,但是仍需建立不同币之间的兑换价格体系,这和我们现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无二致。现代货币还有一个特征很难回避,即它的信用基础。目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是国家凭借公权力和公信力发行的。而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加密币依然没能克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私人货币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它很难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检验。

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货币,也有各自的信用支持,是否世界贸易就能够实现直接用对方货币结算了呢?同样道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他们之间就容易直接结算了吗?这个问题并不难得到答案。如果读者不熟悉国际贸易,可以考虑另一个问题,如果你给公司打工,而公司老板支付给你的是他发行的货币,你是否会接受,如果你接受了,你的日常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就容易理解为何各种区块链加密币不会成为真正的货币。

任何一种货币,本身既不能用于果腹,又不能用于保暖,不能直接解决衣食住行和娱乐需求,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而货币交换的基础就是人们的普遍认同--包括币种和交换比例。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出现区块链数字加密技术而得到解决,因此也就没有替代法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不管采用的技术有多先进,如果采用这类数字加密币作为货币,仍是走回头路,回归一种落后的货币形态。

我想,我们应该已经回答了问题。脱离中央银行这个货币体系的中心节点,我们个人发行的那些所谓的并不具有被广泛认可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一般等价物特征,也就是说,那些根本就不能当成货币使用。

我们还可以更深一步从宏观经济管理层面认识这个问题。货币并非只是用于流通,也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重要工具。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这是通过国家的货币政策实现的,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的发行、资金成本定价等方式,才能和国家的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共同发挥作用。

很难想象由央行发行货币来保证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这个职能能够被私人机构所取代。央行起到了货币总控阀门的作用,这个功能是中心化的,如果去中心化,种类几乎可以无数的各种数字加密币充斥市场,不仅货币结构发生了不可控变化,而且很难控制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难以测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随时发生,甚至快速交替,导致经济体系混乱甚至崩溃。这种可怕景象,根本无需尝试,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重复出现过多次了。

这里要再次提醒读者,无论叫token还是xx币,这些都不是货币,尽管各种媒体将其与货币混为一谈,统称为加密数字货币,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加密数字币,明确其本质不是货币,而是一种叫的数字化商品。[1]

    人类一直在货币使用的轻便程度上不断改进着。货币的形态从原来笨重和易碎、易损耗的石头、贝壳,变成了金属,后来出现了银票,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和渠道,显然,数字货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数字货币袭来:DC/EPLIBRA

 

其实货币的电子化支付早已出现,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刷卡、刷微信和支付宝付款。电子支付的好处很多,以北欧国家挪威为例,数据显示,目前每天只有6%的挪威人还在使用现金,大部分是老年人。瑞典人使用现金的比例也只有15%。现金支付的社会成本是电子货币支付社会成本的两倍。在一天的生活中,乘车、购物、缴费、加油,甚至停车全部刷卡完成支付,只有孩子学校举行义卖活动的时候才可能用到纸币。

但是电子货币还只是数字货币的初级形态,对现有账户体系依赖较大,防篡改能力较弱,在了解客户(KYC)金额反洗钱(AML)方面的成本较高。而新一代数字货币应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从货币形态演进的角度讲,本书所说的数字货币指向很明确,就是法币在新经济时代的特定的数字化形态。数字货币是法币数字化的结果,也可以称为法定数字货币,其前提和对象首先是法币,而不是其他带有币的名头的商品,比如最时髦的比特币等加密数字币,或者游戏、娱乐场所使用的代币。

在现代国家,货币等同于法币,是由一国政府以国家信用发行的,在一国和国际领域充当被公认的一般等价物。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数字化货币形态显然优于纸币和硬币形态,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货币领域也迎来变革,数字货币被人们看作是未来取代纸币的发展必然,得到各国央行青睐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数字货币不会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出现,更多的会受到现有支付体系的影响,只是会借鉴和利用更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来实现而已。数字货币被定义为一种现金形态,应用场景将会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货币的到来,意味着出现了一个新的支付手段。如今大家习惯使用现金,或者用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完成支付。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定数字货币,会出现一整套新的点对点交易和支付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支付的便利性将得到很大提高。

数字货币的使用将有助于全球大幅度降低使用现金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加快金融资产相互转换的速度;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但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也是难以想象的大,去中介化至少会改变银行业态。

当然,法定数字货币想要和人民币现钞一样,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货币从理论走向现实,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需要经过市场检验,才能正式投放货币体系。区块链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无法支撑庞大的支付系统,而且安全性有待提高。同时,监管方面也还有不易克服的障碍。法定数字货币会导致点对点交易大幅增加,容易为非法交易提供便利。由于数字货币可以迅速在存款和现金之间转化,金融恐慌和金融风险一旦产生也会加速传染,增加了监管难度。此外,法定数字货币在使用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如何存储、管理这些资料,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数字货币发行的最大障碍仍是去中心化。不管货币表现为何种形态,它都不会是去中心化的。在可见的未来,各国央行不可能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使用数字货币。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关键方向。理解这个原则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回顾货币演进的历史入手。人类最初的以物易物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安排。但由于供需方很难匹配,交易效率极低,不仅极大限制了交易开展,而且也无法实现价值统一衡量。正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才出现了法定货币,并从开始的实物货币逐步过渡到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共同使用。因公信力缺乏,非中心化货币最终被法定货币取代,人类进入到了货币中心化时代。

从货币中心化时代再回到去中心化货币时代,是否是一种社会进步?这更像是一个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经济问题。尽管回答这个问题如此困难,我们看到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加速推进一种采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人民币DC/EP。这并非一种绝对去中心化,也不是完全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流通结构。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数字法币将会在部分地区试点使用,而且将会长期与人民币纸币共存。

除了国家主权层面的数字法币,超主权数字货币也在酝酿之中。例如FACEBOOK提出由28家全球商业机构组建LIBRA协会,推出和管理一种叫作LIBRA的数字货币。Libra的横空出世引起轰动,因为Facebook在全球有几十亿用户,Libra如果顺利推开,很可能会成为一种“超主权数字法币”,就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以电子支付为基础的Libra结算将直接挑战美元的金融国际金融体系霸权地位,影响国际金融体系格局,所以包括欧盟、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都在密切关注。

货币政策职能也很难交由超主权机构行使。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主权独立和自治为基本架构的世界,货币的发行和监管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超主权货币的探索早就开始了,1944年凯恩斯提出“Bankcoin”,到国际货币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欧元等,一直都有探索,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真正的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必须得到各国同意,甚至要求各国放弃部分国家权力。这对于民族国家是不现实的。

另外,去中心化还有一个障碍是来自国际治理压力。去中心化的特点,易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这个问题在数字加密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日渐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各国将联合采取治理行动,也必然会降低数字加密币的去中心化程度。

所以,无论是个人、私人机构还是超主权组织,都无法取代货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和管理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决定了货币必须是中心化的。而各国央行在采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过程中,也必然会坚持这个原则。

 

比特币没有未来

我们应该正确客观认识比特币。这是区块链技术初级阶段(1.0)的一个成熟应用。

比特币因为具备稀缺性(个数有上限)、蕴含了劳动(“挖矿”),具有价值,同时交易活跃,具备使用价值。但是,由于过度投机和缺乏监管等因素,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很大,市场很难发现其真实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矿工挖币的成本核算其部分价值。[2]另一部分来自使用场景,就目前而言,比特币并没有真正成为其创始人当初设想的国际支付媒介。而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反而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交易不可逆转、跨国难以追逐的特点,很适合作为犯罪分子的工具。Foley等(2018)对2009-2017年的比特币交易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约有25%的比特币用户和44%的比特币交易(次数)与非法活动有关;20%的比特币交易(金额)和51%的比特币持有量与非法活动有关。从时间序列上看,利用比特币从事非法活动的交易金额占比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仍持续增加。比特币非法交易的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自比特币诞生以来,最活跃的交易往往不在那些线上交易平台。根据Recorded Future数据显示,在201230%的比特币交易来自于暗网。2015年,暗网交易平台“丝绸之路”关闭时,FBI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从创建到被关闭,其交易额超过了950万枚比特币,大概佔比特币发行总量的45%。可以推断,比特币从2009年开始8年暴涨300万倍的背后,很可能离不开暗网交易,这些交易也存在洗钱、信息不对称和非法买卖的可能性。

很显然,比特币陷入了一个法律和伦理误区,其使用价值的主要部分是与一般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主权国家对货币监管的法律相抵触的。我认为,比特币的非法使用必然会成为全球联手治理的主要目标。这是比特币没有未来的一个理据。

比特币拥趸还有一个辩护口号就是它的去中心化特征。比特币果真实现了“去中心化”吗?

坊间有很多说法,认为比特币的最核心特征—去中心化,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发行自己的数字加密币。比特币果真能够做到去中心化吗?在这里,去中心化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比特币从发行到使用,是否不会出现被某个结构或个人控制的情况。答案是未必。[3]比特币的设计是让挖币的矿工们来分散权力,“矿工”越多和越分散,也就越难以形成控制力。但是如果有人集中控制了大量的矿工,这种权力分散的设计就难以发挥最大效力了。特别是当某个人或者机构掌握了全网50%以上的算力时,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找到开采区块需要的那个随机数,因此他实际上拥有了绝对有效权力。实际上,随着“挖矿”难度升级,越来越多的矿工抱团,把矿机集中起来,有福同享,挖出的比特币大家均分,因而大规模的矿场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近了。中本聪当初在设计比特币时,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结果他估计错了,根据统计,现在集中在某国的比特币挖矿算力甚至已经高达75%了。如果这些矿场被收编或者自愿联合起来,就可以控制整个比特币系统了。这是一种绝对的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

其次,去中心化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每个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参与挖矿的节点,才拥有参与比特币生态圈的决策权,而不是比特币的拥有者具有决策权。如果一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但他的电脑没有参与挖矿,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比特币修改算法或做法的权利。这种问题不仅在比特币上存在,其他区块链产品,如果开发人员和主要的投资者、“矿工”结成某种利益联盟,都会出现让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投票机制失灵的风险。而且很多时候,大多数币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这些人明显可以形成一个权力和控制中心。发生在2018年的比特币分叉事件就是一个击碎纯粹去中心化理想的典型案例。

如何在任何一个区块链产品中维护所有用户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不但是个技术难题,也是社会性难题。这是人类从古至今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有些人声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将改变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并进而形成新的政治经济形态,这在理论上也许是可以探讨的。一旦进入社会实践阶段,必然会马上遇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心化的社会结构中,任何“去中心化”的尝试,首先会遭受既得利益社会阶层的这种抵制和冲突。这个社会变革过程,绝不可能单纯依靠某种技术得到快速解决的。社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而且去中心化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发展大潮流未必是方向一致的。

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比特币这类数字加密币根本不具有货币的属性。即便有人想拿它取代法币,也是找错了对象,或者用错了工具。中本聪当初设想将比特币用于网上点对点支付,这是一种清算、结算功能,远远不是货币全部和完整的属性。包括比特币、游戏币等在内的代币(token)可以具备这样的功能,但这只是局限在特定商业环境和范围之内,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圈,而不应与法币系统混在一起。

货币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作为交易媒介,也就是商品或服务在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被广泛承认的一般等价物。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区块链加密币,比如比特币,尽管其加密性非常好,而且能够解决交易信用问题,但由于数量有限和越来越高的开采成本,显然具有和贵金属铸币同样的经济通缩缺点。金本位制早已被证明无法支持庞大的经济发展规模,比特币必然殊途同归,作为货币是没有前途的。

 

加密数字币如果背后没有实际商业业务支撑,这种去中心化很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ICO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比特币的知识产权是公开的,任何懂得计算机编程的人只需要略作修改,就可以造出一种“新”币。而由于修改未触及比特币的基本构造原理,所以这些新币其实都是相似的,很多人用“拷贝和复制”方法制造出了大量加密数字币,而且借鉴网络众筹的方式,发明了一种大批量销售加密数字币的ICO

ICO就是“首次公开募币”,即用某个机构自己制造的新的数字加密币,募集比特币或以太坊、莱特币等较流行的数字加密币。本质上,ICO就是将要发行的数字加密币和既有的数字加密币之间的兑换交易。而被选中作为被募集的数字加密币多是已经上市交易,价格表现和未来增长空间较好的数字加密币种。[4]ICO募集的币主要用于开发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项目。如果投资的项目取得了满意进展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时,相关的新币获得市场追捧,估值得以提高,新币的交易价格上涨。于是各种神话和奇葩的ICO募集项目纷纷登上了舞台。大量的项目凭着一纸白皮书、几页PPT就能蒙混过关,用了一些让你感觉高大上的技术词汇,找几个所谓名人或有社会信用的人站台,就能获得大量追捧。然后快速将新币上市,通过一番纯粹市场炒作,让有些人套现走人,留下一地鸡毛和感到上当受骗的投资者。而所谓的募资开发的项目可能从此音讯皆无。这种ICO项目发行的新币被戏称为空气币,引发了大量投资者维权。

去中心化在商业应用上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交易方信用,显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另外一些尝试则引起了各国政府警惕。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主权独立和自治为基本架构的世界,货币的发行和监管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Libra,符合哈耶克提出的非主权货币概念,美国国会和政府都提出了质询。其实过去已经有超主权货币的尝试,1944年凯恩斯提出“Bankcoin”,到国际货币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欧元等,一直都有探索,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真正的超主权货币。

超主权货币必须得到各国同意,甚至要求各国放弃部分国家权力。这对于民族国家是不现实的。所以,无论是个人、私人机构还是超主权组织,都无法取代货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和管理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决定了货币必须是中心化的。而各国央行在采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过程中,也必然会坚持这个原则。不同国家如加拿大、新加坡、中国等央行,正在准备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其可视为是“纸币的数字化”,是一种能满足国家监管需求而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达到其他的货币属性,与虚拟货币本质上的区别,是在价值和真伪验证上实现了“中心化”,但在发行和监管上,由央行和监管部门主导和监控。

 

文后彩蛋:数字加密币的前世今生

2008111日,中本聪在一个密码人聚集的论坛上发表了对一种电子货币的新设想,[5]大约是200913日,比特币正式诞生并完成了首笔交易。中本聪正式被认定为比特币之父 9天以后,中本聪向密码学家哈尔·芬尼转账了10个比特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受信第三方金融机构而完成的点对点交易。201913日是比特币诞生十周年纪念日,当天的BTC价格为3800美元。

在这十年里,人们对比特币这种数字加密币的炒卖热情高涨,从中获得的回报率非常可观,有研究报告称2017年,比特币投资回报率达181%,所有此类数字加密币的合计回报率更高达448%[6]

比特币作为区块链的最初产物,也是到目前为止第一个比较广泛和成熟的加密数字币方面的应用。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征,加上预先数学公式设定的发行量安排和博弈论理论的应用,吸引了一批“去中心化”的信徒和非传统交易、投资者追捧,出现了全球瞩目的价格波动。

2015年之后,在一轮炒作泡沫破灭之后,比特币价格重新启动,进入一波更加诡秘难测的过山车行情。在2017年狂涨到2万美元左右,之后开始下跌,在20193月之后,又创造了90天暴涨200%的“奇迹”。

除了引发大量市场投机行为,比特币作为一种加密数字原币,也引发了伦理方面的争议。比特币果真能够做到“去中心化”吗?这类加密数字币可以替代法币,实现无中心化货币发行,从而实现人人平等的最高理想吗?比特币在内的加密数字币是否有价值,价值何在?加密数字币在ICO乱象中到底负有什么责任?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尝试给出解答。“去中心化”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比特币从发行到使用,是否不会出现被某个结构或个人控制的情况。比特币的设计是让挖币的“矿工”们来分散权力,“矿工”越多和越分散,也就越难以形成控制力。但是如果有人集中控制了大量的“矿工”,这种权力分散的设计就难以发挥最大效力了。特别是当某个人或者机构掌握了全网50%以上的算力时,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找到开采区块需要的那个随机数,因此他实际上拥有了绝对有效权力。实际上,随着“挖矿”难度升级,越来越多的“矿工”抱团,把“矿机”集中起来,因而大规模的“矿场”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近了。根据统计,现在集中在某国的比特币“挖矿”算力甚至已经高达75%了。如果这些“矿场”被收编或者自愿联合起来,就可以控制整个比特币系统了。这是一种绝对的“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其次,“去中心化”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每个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参与“挖矿”的节点,才拥有参与比特币生态圈的决策权,而不是比特币的拥有者具有决策权。如果一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但他的电脑没有参与“挖矿”,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比特币修改算法或做法的权利。这种问题不仅在比特币上存在,其他区块链产品,如果开发人员和主要的投资者、“矿工”结成某种利益联盟,都会出现让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投票机制失灵的风险。而且很多时候,大多数币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这些人明显可以形成一个权力和控制“中心”。可以肯定地说,基于去中心化原则设计的这类数字加密币必然或多或少具有中心化特征,绝对平等自由的伦理原则无法实现。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畅想的货币不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由此可以避免政府攫取诱人收益和权力。理想主义者一直也在鼓吹加密数字币就是哈耶克所说的那种竞争性货币。这是一个误会,哈耶克所说的货币具有币值与一篮子价值稳定的商品相挂钩并获得法律认可,更为重要的是,货币竞争将提供一种自发且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作用,迫使发钞行保持其纸币价值的稳定性并致力于提高其声誉。[7]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加密币依然没能克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私人货币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它很难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检验。从这个角度看,不管采用的区块链技术有多先进,如果采用这类数字加密币作为货币,仍是走回头路,回归一种落后的货币形态。货币交换的基础就是人们的普遍认同--包括币种和交换比例。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出现区块链数字加密技术而得到解决,因此也就没有替代法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基础。很难想象由央行发行货币来保证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这个职能能够被私人机构所取代。央行起到了货币总控阀门的作用,这个功能是中心化的,如果去中心化,种类几乎可以无数的各种数字加密币充斥市场,不仅货币结构发生了不可控变化,而且很难控制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难以测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随时发生,甚至快速交替,导致经济体系混乱甚至崩溃。这种可怕景象,根本无需尝试,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重复出现过多次了。

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之后,比特币等加密数字币出现了崩溃迹象。我们在这里补充一下比特币的最新价格走势,如下图。

比特币报价击穿7000美元关口,再创6个月新低,某数字币交易所的比特币交易价一度跌破6800美元。自年中的13270美元巅峰,比特币暴跌已近50%。随着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大跌,据《币世界》监测,全球加密币总市值已跌破2000亿美元,蒸发了近230亿美元。[8]中国人民银行多个部委、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开始加速清理各种打着加密数字币旗号而没有实质价值支撑的投机机构。

(本文根据郑磊等编著《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3.0》部分章节内容重新编辑整理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1]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指出:“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对比特币性质进行界定的重要规范性法律文件。

[2]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资产,创世区块出现之后,每一块比特币都是“挖矿”这种“劳动”的产物,每一块比特币都有明确的所有者。但是,生产比特币的这种活动是不是“有效劳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社会意义角度看,至少目前这种“挖矿”活动对于国民经济可能不仅好处不多,从耗费大量电力能源角度看,甚至可能是坏处更多。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其利用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进行无止尽的炒买炒卖,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3] 2018118日,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Emin Gün Sirer)和密码学专家Robbert van Renesse5人合著了一篇论文《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指比特币世界奉为最高原则的“去中心化”存在疑问,认为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两种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均存在隐形权力结构,原因之一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挖矿过于集中,比特币50%以上的算力都被前4名矿工控制了。

[4]可查的首个ICO来自于Mastercoin项目(现已更名为Omni),20137月在Bitcointalk(最大的比特币和数字货币社区论坛)上宣布通过比特币进行ICO众筹,出售新生成的Mastercoin币,分发给到众筹参与者。

[5]那一天,“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

[6] 36氪:区块链行业报告(20182月)。

[7]李雪婷,比特币和Libra或许都不是哈耶克所设想的竞争性货币,参见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39814541944744102&wfr=spider&for=pc

[8] 引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热点文章(20191124日)。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