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之修学基础与入门次第

陈广亮 原创 | 2019-03-05 22:25 | 收藏 | 投票

  中华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如何内修自身而成己利人的学问。

   其核心在于,观天之法而察地之则、法天则地以修性养命、妙用五材气质而得地理之宜、谨顺五行阴阳以应天时之变。

   从而,内葆性命气血之真泰而外处天地阴阳之冲和、精气得养而神完气足、动静合道而德全行真,以臻至内怀明德而止于至善、外化生民而天下大同的境地。

   简而言之,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根本内容,就是内以明道、外以修德、德全以合道、得道以赞化育。

   可见,其核心是长养道徳的问题,而修道养德归根到底是修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心由乱而定、由定而静、由定静而清净、由清净而诚正、由诚正而明灵、由明灵入于至善、由至善之德而入于大道之门。

   中华国学演变到宋明理学阶段,在回归先秦心性根本的基础上,儒释道也已完成融合,到朱熹达到理论上的大成,到王阳明达到实践上的大成。

   因而,阳明心学,虽然看起来不像程朱理学那样体系严整,在实用性上却要高出很多。

   阳明心学有句比较关键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心的问题梳理得相当清晰。

   心的本体,是灵明不二的,无善恶可言;后天心意上起了分别,意念一动便有善恶之分;要真正觉察何为善、何为恶,要靠灵明不二的本心之映照;善恶之意念混淆不清,不能历历分明,便要通过明理拨乱与为善去恶一点点去恢复。

   总之,就是在后天心意上下功夫,格物明理、为善去恶,直至这心意历历分明、尽善无恶,则心之本末通明,道德不难入矣!

   生而知之者,上上根器者,禀气清明,意念本自诚正而心体明灵,清明诚正而自然入于道德之门,无可多言,也不须多言。

   上根器者,物欲之障蔽轻微而本心之明灵尚多,念才妄动,即能觉察;觉察而猛省之,则障蔽日轻而明光日盛;久久心光朗耀,妄心一现即为照灭,心归明灵矣,则应物而不染、常应而常清静矣,体道怀德不难矣!

   《清静经》所言之澄心遣欲而当下清静、《坛经》所言之但用此心而直了成佛、《中庸》所言之不思即得而从容中道,乃上乘之法,便为此等上根器者设。

   障蔽稍深而心之明灵不足,则心镜昏暗而心意粗糙,私妄纵驰而良知退隐,便不易直入心地下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明理,据理思之以至于理事洞明。

   如此理明恶显,则过恶自然渐止,而后笃行之,久久自然障蔽渐消而心复明灵,而后但治心即可矣!

   障蔽更深而贪嗔痴疑慢荧心,良知深埋而谦恭诚敬希微,心地荒芜而无学问植根之地,则物理难明而格物致知无从深入,则不得不又退而求其次,于显迹之事物上随事而禁。

   恶则奋力而摒去之,善则勉力而固行之,为善去恶则以图障蔽日消,久久而可得入学问之门与道德之域。

   善恶之禁,简而言之,于道门中,则不杀生、不损人利己、不口是心非、不偷盗、不邪淫,则少言语、戒心性、薄滋味、戒嗔怒、美饮食、少思虑、寡嗜欲。

   于佛门中,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十善。

   于则儒门中,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者,则仁义礼智信五常,则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朋义、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具体之论,则自古圣贤多有成论,皆可秉之为鉴。

   如《太上感应篇》所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代人。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如《文昌帝君阴骘文》 所言:

   “敬兄信友,和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

   如《了凡四训》所言: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如《朱子治家格言》,如《弟子规》,凡此种种,千百年来盛传不息之训诫箴言,皆我辈修学道德之实在入手处。

   苟能深体其意、明鉴其事、谨遵其训,诸恶莫作而众善奉行,自然福德日足而障蔽日消,有望于明物理、复本心、进德入道矣!

   总而言之,中华国学的修学基础,是心地诚明;诚明不足,则格物穷理以增之;物理难入,则去恶为善以渐消障蔽,直至心地稍明而入得格物致知之门径。

   其实,从根本上讲,未超凡入圣之前,只为善去恶一事可做,只是逐渐从事相深入心念、从显明步入精微罢了。

   古人有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三年而已,行善得福似乎不难,其实不然。

   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端善、有曲善,有阴善,有阳善;有似是而非之善、有似非而是之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满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难善、有易善。

   人之行善,纯为利人之心为真,只是利己之心为假;本乎心为真,落乎迹为假;纯粹无目的而为,为真,有目的刻意而为,为假。

   纯为济世爱人敬人之心,为端善,有一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即为曲善。

   为善而欲人知之,即为阳善,非是真善,仅得显一世之名,若有名无实,且有奇祸;为善而不使人知,乃为阴善,可积阴德,可绵延子孙后世。

   子贡赎人而不受府金,坏一国之风气,孔子恶之,似是而实非之善也;子路救溺而受赠牛,厚一时之风俗,孔子喜之,似非而实是之善也。

   见微知著、见近知远也,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乃得为真善而得善果也。

   善为正,恶为偏;善心行恶事,正中之偏,恶心行善事,偏中之正。

   过错之时,若一味宽纵,终将养成其恶,不如谨为计较、小惩大戒以养善德之端,乃正中之偏善、好心办坏事,非智者所为也;祸恶初现,若求告无门,则强力私执之,甚而责骂之、困辱之,虽似失于宽仁,却可弥祸于初萌,为偏中之正善、恶心办好事,好过无所作为而放任祸恶之愈演愈烈也。

   全心为善而无有私意,为满善;刻意为善而有所保留,为半善。一文全捐,乃己全部,为满善;千金之掷,为其一毫,为半善。

   心在天下国家、众生万民,虽发一言之小善,亦是大善;心在一身一家,一人一物,即救命拯危之大,亦为小善。

   贫贱而为善,实难,难而能为,为难善,尤为可贵;富贵而为善,较易,易为则轻,为易善,积多方重。

   中华国学之修学基础,为明灵之心,其心明灵而始可观物理而体道德。

   欲得此明灵之心,须凭为善去恶之功,积善为福、去恶减过,方有障蔽消减而明灵得复之时。

   故其基础的基础,为真纯之善,惟真纯之善日积,圣贤仙佛之基始渐得筑。

   其初始,先从大而显者下手,如不杀生,则于一切含灵慎不相扰、加害,常存恻隐尊怜之心,广结善缘而深培福田,以积阴德而长仁爱。

   古语有言: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无此恻隐之心,则仁爱之端无由发露,圣贤之道德无阶可入。

   未戒荤前,先持四不食,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之后渐渐增进,以至于一切含灵所系,皆勉力惜之避之;即便用药救生之不得已而用之,亦必谨择其害生之至轻微者,始是善者当存之心、当行之事。

   再如不妄语,谦恭默默,言必诚而实,念必谨而正,不敢发一张狂无益之语,而慎守谦德,方为君子之行、圣贤之阶。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古语有言:满招损,谦受益。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欲进德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易经六十四卦,惟谦之一卦,六爻皆吉,诚当深思之。

   如薄滋味、美饮食,如寡嗜欲、戒嗔怒,如慎起居、少言语,如少思虑、戒烟酒,皆关乎身命精神之大者。

   若不谨以为戒,则身不安泰、心难静定,格物致知与修德学道无从着力矣!

   总之,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战战兢兢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随缘方便、广植阴功,全心于敦伦勤学、守谦忍辱、逢人化导,不自惰,不自欺,坚毅而有恒。

   待功夫到时,自然私妄消散而明灵复现,动可万善相随,静能一念不起,德业之基始坚固而厚重、圣道之途可有赖而致远矣!

   善根已壮而心源已清,始踏学问之途,则可势如破竹、如有神助,方可免于浮华而落于实处,实乃智者所当取也。

   学问之途,初则识文字,体圣人观天法地之微妙,明事物本末终始之别,始识人伦孝悌相关之字,次及天地时物,后至心意世情。

   文字之微奥略识,心意中之天地分判而人物列别,混蒙开辟而智识渐开,则诵读圣贤之书以明道德、吟咏真纯之诗歌以畅心意、习礼乐射御书数以为六经经纶之基础。

   道德稍明而心意舒畅,圣贤之言盈于心胸,圣贤之行充于耳目,则体圣贤之意、效圣贤之行,内而以性命道德之至善圆成为志,外而以天下生民之兴亡福祉为虑。

   古人云: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立定此志,深扎此根,而后博观于经史子集、审问于道理德性、慎思于正邪是非、明辨本末始终,时时警醒以渐得笃行于中正平和之地,久久自然理事贯通而道德入心,圣学则入门矣!

陈广亮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天一书院院长,传统文化推广者,职业投资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