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修持心法之三—佛门心法

陈广亮 原创 | 2019-03-06 21:38 | 收藏 | 投票

  史书有载,汉明帝夜梦金人而遣使迎请佛门经法,乃有摄摩腾与竺法兰二圣僧首传佛法于白马寺。

   经过鸠摩罗什凉州译经、达摩东渡传佛心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等数代人的努力,至唐朝时,除了随着六祖慧能登坛演法而盛极一时的禅宗,法性、天台、法相、华严、净土诸宗亦门庭大兴。

   当佛门声势日盛而逐渐有与道儒二门分庭抗礼的资格,彼此也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难以休止的论辩与磋磨。

   磨去了不适宜华夏土壤的棱角而展露出佛法本然的包容与亲和,佛教便很快与中华本土文化打成一片,逐渐融入华夏民族之血脉骨髓。

   三藏十二部经浩如烟海,大乘佛法是大小三乘佛法的旨归,般若部为大乘佛法之核心,《大般若经》则是般若部思想的核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是《大般若经》的总纲。

   因而可以说,《心经》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通摄大小三乘佛法的总纲。

   虽然达摩祖师以四卷《楞伽经》传佛心印、五祖弘忍以《金刚经》印心六祖、六祖惠能以《坛经》广开法脉,可在全而精炼与短而易诵上,《心经》仍是当仁不让的佛门修持心法。

   《心经》的译本很多,主要有七种汉译本,其中流传最广、最为当下人们所熟知的译本,是唐初玄奘法师的译本,共260字,却浓缩了大乘佛法修持的梗概与精。

   因而很长时间以来,作为最广为人知与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心经》一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整个佛法的核心,

   两百多字的心经,言简意赅,也层次分明,可以大致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经的总纲,也交待了观世音菩萨讲《心经》的因缘。

   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汉传佛教里佛门四大菩萨之一的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音,是观照世出世间之一切音声以见性成佛的一种法门,也即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所说“圆通第一”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楞严经》所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之基本修法与特点如下: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世音菩萨,于往昔观世音佛时,发慈悲普度众生之菩提心,得观世音佛佛教授此耳根圆通法门,以耳根观世间音声与内在音声,以至于六根互用、六根清净、自性圆明而无所执着,上合诸佛觉心,下体众生悲苦,在世间而出世间,而得恒久大自在,故而也叫观自在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是大乘菩萨度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必修的六种行之一。

  此六种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与旨归,居于最重要地位,被称为诸佛之母。

  蕴,是积集、类别、聚集的意思。五蕴也叫五阴、五聚,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种聚集,涵盖了身心与身心所处环境中一切物质和精神,若观照证得此五蕴皆因缘生灭而非恒常之实在、如空如幻,则可破尽妄执而脱无明分别之苦海。

  这第一部分的大致意思是,观音成就而得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在进行甚深智慧观照的时候,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洞彻物质性的色与精神性的受想行识皆变幻无常而如泡影空花般不实,对一切不起执着而超脱有无分别,乃得自性圆明而慧光无碍,度脱一切皆因无明执妄而生的悲苦与厄难。

  第二部分“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是具体的阐述五蕴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的真相,反复说明一切皆非有非空,因缘有而自性空,世俗有而胜义空,相对有而相对空,明确空有之关系,不入自性有、胜义有、毕竟有之常住见,亦不入缘起空、世俗空、毕竟空之断灭见。

   此处的舍利子,是指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般若心经即是智慧心经,妙法惟大法器方可承载,因而智慧心经付嘱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色,即是五蕴之色蕴,是指佛教世界观中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聚集所构成的一切有形有色的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以及身体所处的外在环境。

   空,是“空无”的意思,乃是对应“实”、对应“有”而言,表达的是一切物质现象皆在恒常变易而“不实在”、“不恒久”、“不可依赖”、“难以执持”的意思,类似《易经》所讲的“易”,太极阴阳五行变通不穷之意。

   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的色蕴,是缘聚缘散、变幻无常的,所以说“色不异空”;正是这变幻无常中蕴藏有不变之空性,所以说“空不异色”。

   观照变幻无常的色蕴而洞见不变的缘起性空,万缘空灭而契入自性真空如来藏的境界,便是“见山不是山”,便是“色即是空”;见得自性如来之后,复从空中生出妙有,自性随机显露于四大因缘之无常幻变,便是“见山还是山”,便是“空即是色”。

  色蕴如同波浪,缘起缘灭而变幻无常;不变之规律,也就是缘起而性空之理,就像水,不管波浪如何变动,都只是水,都是在演绎此理。

  抛开对“波浪”的变幻无常之执着,只关注于“水”这个实质,便能不在为无常所扰;明了悟“水”之性乃由波而见,并没有孤立的水,便能不入顽空。

   洞彻了波之生灭乃水因缘而显,而并不存在孤立的波之相、水之性,不执外相,亦不着内性,不落两端回归到本然,便是中道。

  受、想、行、识,这另外四蕴,亦同此理。

   受空不二,想空不二,行空不二,识空不二,五蕴皆空,空蕴不二,有是虚相,空是照见,破执妄而见性空,见性空亦要假名有,空有不着,便是那本来自在。

  第三部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是明确指出空相之本来体性是无生灭、垢净、增减等对待相的。

   简单说就是,舍利子啊,这个“因缘起而自性空”的特点,是没有生起与灭亡的,是没有受到污染与变得干净的,是没有增加与减少的。

  一切法皆因缘而生,法是心影,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而心亦是幻,自然诸法皆空。

  所谓空相,只是破除因缘和合之虚相后,缘起性空之独立性、不变性与实有性,恒常不变则不生不灭,独立不改则不垢不净,寂静实有则不增不减,分别对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三法印,缘起皆性空,是谓空性,自然不会因何而生灭、垢净、增减。诸行无常,无常下之空相有其独立性,随缘起缘灭,不生不灭;诸法无我,因缘下之空相有其不变性,随法生法灭,不垢不净;涅槃寂静,清净之空相有其实有性,随缘法生灭,不增不减。

  分别对待皆是虚相,破了虚相而见之空相、空性,自不会有生灭、垢净、增减之对待,不随缘起缘灭而变而独立、不变、实有,是谓空性,是谓空相。

   第四部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是由本体起用而空一切相,旨在阐明自真空起用而逐步广破一切执见。

  这样弄清了空相的真义,便不难明白:

  色受想行识五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皆是缘生缘灭不实有的,皆是虚幻无常、变动不居的。

  破除了对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的执着与挂碍,贪嗔痴便无由而生,当下便是菩提了。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皆如梦幻泡影、四大假合,轮转生灭、变动不居,了不可得的。

  苦集灭道四圣谛,虽然能助益众生除一切苦而到涅槃乐,却也是一时的缘生,不该执取。

  空性自在,明之其在,未明其亦在,其间无智慧可得,亦无法可得,只是见其本来自在。

  第五部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讲在经过观照证得本体空性、真空生起妙有、空却一切相之后,无挂碍、无恐怖而得大自在,证得究竟解脱。

  大意是,证得五蕴、六根六尘六师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诸般皆空之后,因自性光明般若智慧而超脱缚累,本心再无挂碍,无挂碍,也便无有得失执妄,自然无有恐怖、无颠倒梦想,而臻至清净大自在之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无不由此法门,以金刚般若大智慧依止本然自性而得无上菩提。

  第六部分“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讲由证得正等正觉而明白了知一切。

  大意是,既得无上菩提,深感般若波罗蜜多,是有大神力的咒,是具有大光明的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无与伦比的咒,能解除世间一切苦难,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最后一部分,是以密咒表达秘密而非可思议的心法秘义,助力大众学般若智慧而见本来空性、成就菩提大智、证正等正觉而度一切苦厄。

   大意是,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咒语就是,去勇敢地经历一切因缘吧,去全心地体验万千苦乐吧,在这不断的经历与体验中去成长、成熟而逐渐出离与超越,不断出离与超越乃至超越一切经历与体验,在世间而超越于世间,脱尽执妄、觉悟自性、真我纯然得菩提。

   此咒有秘义,有不可思议之力量,亦即是佛门修持之最核心心法。

  

陈广亮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天一书院院长,传统文化推广者,职业投资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