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常形,无以观妙有观徼—《道德经》体道章第一

陈广亮 原创 | 2019-03-07 21:40 | 收藏 | 投票

    《道德经》是道家的核心经典,是道祖老子对先秦时期所遗留三皇五帝之道脉传承遗留的极度凝炼总结,被称为万经之王。

        目前流传的有很多版本,个人觉得应该是以楚间本与帛书本最为接近原始版本。

        不同的注解本更多,历史上有名的注解本,都不下上千家。其中以河上公本与王弼本影响最大。

        在下注解所依照的《道德经》版本,以楚简本与帛书本为底本,结合河上公本与王弼本,经过多年时间的不断参究校正而来。

        在阐释上,则主要以道门南派五祖之一紫清真人白玉蟾的《道德宝章》与道门太乙门当代传人三申道人注为参照,结合自身感悟而作。

        《道德经》分上下两经,其实是道祖老子总结大道感悟的一篇五千多字的总结文章。后来到战国已经分成《德经》与《道经》两部分。再到据说西汉的时候,河上公把《道经》提到了前面,并分成了八十一章。

        大概是河上公发现,整体地把握《道德经》的高度与深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在修行的层面从德合道,讲得再合乎修持次第,也没几个做得到,便还是从由道衍德的理论层面一点点参究好了,明白一点儿是一点儿。

        如果是参悟与研读,《道德经》应该先《德经》后《道经》,文气贯串,由浅入深,比较易于感悟。

        如果是阐释的话,从《道经》开始更好讲一些,由本体与根源逐渐演绎开去,本末架构比较不容易混乱。

                      体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经》第一章,河上公给的主题是“体道”,大致意思是,体悟大道的方式与方法。
 

       道是什么呢,可道,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的那个真正的道了。

       但不说也不行,强为之名,字之曰道,这个可以勉强命之的名“道”,肯定不是那个真正的道的永恒命名,一时勉强用用罢了。

       当道处在无极的混沌状态时,强名之曰“无”,这个混沌的无极状态,也就道的本然态所形成的混沌,是天地宇宙的初始。

       当道从无极状态转入太极状态、阴阳分化状态、天地人三才定位状态,也就进入后天的太极分化、一气周流的状态,也就是后面章节所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后天的状态,强名之曰“有”,是万物生成的起因,如同万物的母亲。没有无极生太极、先天转后天,就没有万物的生成。

        因此,一方面经常保持虚静无为、无思无虑、无心无念的先天无极状态,以达到归根复命而本性之灵明显现的境界,内观入微而见道之本体的微妙;另一方面,当因缘来到,也要经常有动有为、有思有虑、有心有念,以应接因缘,以观察道之显化、道之功用。

        无,是无为的无极态,则混融道中以观道妙;有,是自然而为的先天太极态与有意有为的后天太极态,则中和、冲和以提契阴阳、观阴阳之变、明阴阳之用。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就像站无极桩易长功力,站太极桩易长功夫,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外用,一个是根上的功夫,一个用上的巧妙。

        在道门里,从根源上讲,道是衍化万有的本体;不过从分别上讲,形而上的,也就是无形无象的相对精微状态,才称之为道,也就是有无相生、无极生太极阴阳五行、太极阴阳五行复归于无极的宇宙演化内在气机循环。形而下的,也就是有形有象、有具体的形状与体征的,则称之为器。

        我们所能够触摸与研究的,都是形而下的器,要通过器感悟与认知形而上的道,要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门径,这个便是法与法门。

        佛门有八万四千法门,道门有三千大道(直指大道的妙法)、八百旁门(略有偏离至高大道)、左道无数(不得究竟)。

        通过运用法与依循法门,往道的本源深处接近了,对天地自然的认知以及对驱动天地宇宙衍化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衍化之感悟,就会有提升,也便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凭着对形而上的道之感悟与契入,驾驭形而下器,这便是术。

        道为本体,通过法认识与契入道,以契入道所得的洞见与精气神驾驭器,这便是道门的道、法、术、器四层次。

        明确了道本体性与外显性的层面划分,在读古经的时候,分清是在讲本体、还是在形质上的层面区分,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头雾水了。

       先对形而上层面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之道,逐步形成越来越清晰的认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不断蜕变,身、心、灵都会越来越与天地宇宙相合、合一、混融,自私、狭隘、妄乱的小我会消失,开放、无碍、灵明的本性会展露,并融合在天地宇宙的整体脉动之中,生命体验与层次会完全不同。

        这也便是《道德经》,乃至儒释道医诸门的最高旨意与最大价值。

        无极状态,是混沌状态,不可言说。

        先天元气自然顺布演化的状态,先天太极状态。

        河出图,天皇伏羲依河图观天察地而画八卦,所以河图与先天八卦都是在讲这先天太极状态,在现实层面主要对应的是天之道。

        太极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逆行衍化的状态,则是后天状态。洛出书,大禹据之治水定九州,开启以后天九宫八卦为基础的阴阳五行数术之兴盛传衍,在现实层面主要对应的是地之道。

        无极状态,也就是道的本体混沌状态,要求无思无虑、无为自然。

        所以,无极功的核心纲领,便是致虚极、守静笃、看玄关。

       人身小宇宙之清阳自升、浊阴自降,周身气机逐渐按先天太极状态运转,并逐步往无极状态靠近。

       先天太极,其实是对无极状态的一种模拟与靠近,在早期是不讲的。

       只讲河图之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而天九成之,天五生土而地十成之,合为五十有五之数。

        先有数而后有卦,卦数由纯阳之乾逐步往纯阴之坤一步步过渡。

        真正常用的,是依照洛书之数定九宫方位的后天八卦。

       人在母腹中是先天太极状态,一出生转入后天呼吸,即进入后天状态。

        后天状态的太极功、阴阳功、四象功、五行功、八卦功的核心纲领,则是调真息、守要窍(主要是上中下三丹田)、以意火炼养精气神而去阴增阳、后天返先天、先天返无极。

        道门祖师、太极祖师张三丰的《道要秘诀歌》就着重点明了这个关键,指出了这个道门修养的核心。

        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

        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

        以元神,入气海,神气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

        将元气,入黄庭,气神和合混混际,又得一玄最圆明。

        一玄妙,一玄窍(徼),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

        看玄关,无它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

        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

        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

        指分明,度有情,留与吾门作赏音。遇而不修为下鬼,为圣为凡随乎人。

        初下手,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大丈夫,有真学,必将神气分清浊。

        先天神兮最清明,后天神兮乃浊物。扫除浊物守清明,闭塞三宝居灵谷。

        这灵谷,即窍儿,窍中调息要深思。一息去,一息来,息息相依时相偎,

        幽幽细细无人觉,神气团冲九窍开。照此行持得窍妙,昏沉散乱从何来。

        这个歌诀,其实也是对《道德经》第一章体道章的精辟解读与应用指导。

        

        

        

        

 

陈广亮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天一书院院长,传统文化推广者,职业投资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