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孤岛”扩张,BAT出手“破壁”为哪般?

郝若桃 原创 | 2019-05-13 17:40 | 收藏 | 投票

 文/东方亦落

5月10日,百度在成都召开了2019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此次大会以“新生态,共进化”为主题,旨在打通“信息孤岛”的壁垒,为合作伙伴构筑开源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将原有的“流量联盟”升级为“用户联盟”。

 

自移动互联网兴起,“信息孤岛”这一概念就不断被提及,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扩张。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扩张的原因较为复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用户的需求、商业化的影响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言,信息孤岛的形成与扩张是必然。但并非所有的趋势产生的都是有利影响,就像信息孤岛的蔓延必然带来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给互联网企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的“破壁”的行列,是寻求自身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的必然之举。

一、“信息孤岛”迅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发展是重要因素

信息孤岛这种现象发展到今天,很多人都已不陌生。但这个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互联网之中的。

想当年在PC尚为主流之时,打开网页复制链接就能轻松跳转到其他页面,没有什么限制。但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开App,看到一个不错的页面想要分享,却常常会遇到阻碍,要么是另一个App不支持,要么是页面打不开或是不同的App之间的页面跳转互相干扰。

这只是“信息孤岛”时代诸多现象中的冰山一角。我们看似置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中,每天都需要接受“轰炸式信息”,但不同的人所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其实并不平等。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本质是“共享”和“去中心化”,建立互联网的初衷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地接收和分享信息。然而后来事情并未按照预想中的路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不无关系。

早期互联网使用的是开放协议,人们传递消息用电子邮件,浏览信息用浏览器,聊天用Gtalk。每个人都可以在协议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架设服务,并且不同的服务器间可以畅通无阻地传递信息。

然而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为了能在智能硬件中更流畅地运行,传统的协议在技术层面就不那么合适了。因为要考虑待机时间,还要顾及当时运算能力较低的移动设备,关闭链接等是必要的优化步骤。

然而这就造成了有在线状态的协议需要频频处理上下线,链接关闭或网络切换之时,在PC端的表现是会话控制超时,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被清除,但在移动设备中这种动作发生频率提升,所以服务器中很容易就堆积大量未释放的会话控制,导致不少服务器中每天处理链接的请求甚至都超出了传递消息的数量。

很明显,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趋势之下,传统的开放协议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就催生了新的机制。该机制是基于某种大规模的消息投递模式开发所得,无需切换在线或离线状态,这种机制上诞生的形式就是App,无需链接和页面,因此数据和信息在App内呈封闭式状态,并且集中在少数互联网企业手中。

此种机制并非完全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其重要的驱动力还有用户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身处多元化时代的我们,由于观念与认知的不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可能接收所有的消息,就自然会去选择不同的圈子。

在PC时代,门户网站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内容是面向所有用户的。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成为了主要的信息来源,但不同类型的App针对的人群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形式给了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但也无形中加固了“信息孤岛”之间的壁垒。

比如B站的用户和快手的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是几乎没有重合点的,而这对其他不同类型的App用户的信息接收情况也同样适用。即使是互联网中相同的消息在不同的圈层中传播,人们由于自身理解力和理解角度的不同,所吸收到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无解。用户主动脱离固定圈层,寻求更多的获取渠道和形式就可以得到更多信息。然而如何提升认知力,或是主动迈出这一步其实都不简单,尤其是在今天这种习惯于跟着热点和推送走,而对信息不加思考的大环境之下。在获取信息这件事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是也不该过于高估这一点,因为就算个体再主动,也始终不能脱离大环境的桎梏。

二、商业化内核下,信息孤岛形成是必然

那么这种“桎梏“从何而来?其实互联网的内核之所以是公开平等,是因为其本无意志。然而当互联网撞上商业,就开始向“有意志”转化。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是在进行筛选。

 

这个筛选除了是找出对自己平台内容认同与观念一致的用户之外,也是完善规则的过程。规则由平台和企业制定,用户想要获取其中的功能和内容,就必然要让渡部分权益,以此换取沟通的自由和更多的信息。

这也就是为何在商业化的内核下,互联网中会出现“信息孤岛”。商业化越来越成为常态,企业掌握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让渡的权益,自然也就掌握了更多的决定权。

其实这也是商业不对称的本质所致,而互联网的出现是为了消除不对称,所以这些App的存在本质上与互联网的内核相悖。对于这些App来说,用户就是流量,流量意味着商业价值,所以不同平台之间想尽一切办法争夺用户注意,为的就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产生“信息孤岛”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了。

由此看来,只要互联网中还有商业化的成分,信息孤岛就不可避免。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没有什么力量能将商业化的成分从互联网中剔除。但问题在于,如果任由信息孤岛的现象蔓延,最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用户,还会伤害到互联网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对于用户而言,如今的互联网早已不是纯粹的虚拟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与现实生活和先进科技挂钩,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孤岛的扩张,会让互联网中信息接收的不平等延伸到现实中,最终造成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如果这种不平等在用户之间更加明显,那么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会在本就不多的基础上加速消失。即使短期内少数企业能以此盈利,但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是“全军覆没”。

因此,信息孤岛的扩张不论是对互联网企业自身还是对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弊大于利。好在互联网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少企业近年来也都在为打破信息孤岛而努力。

三、弥合割裂的互联网世界,BAT争相“破壁”为了啥?

说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BAT是典型。

上文提到的百度“流量联盟”就是依托百度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成熟的竞价广告资源形成的网络联盟。在PC时代,百度的搜索引擎为其带去了巨大流量,所以百度将重点放在流量经营上。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情况有所变化,去中心化成为主流,传统的流量联盟逐渐被信息孤岛溶解,百度也开始深耕App。仅半年时间,百度App的用户日活量就达到了1.5亿,在今年1月中国安卓和iOS的月活排名总榜中,百度App位列第六。

但App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方案。百度高级副总裁向海龙认为,现在App的主要目的已经变成了如何更多地留住用户,这种情况下了解到的用户需求是有限的,因为App造就了场景分裂、信息不通的“孤岛”。

因而百度将流量联盟升级为用户联盟,也是为了消弭这种信息不平等的现象。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然触及天花板的当下,打破信息壁垒有利于进一步挖掘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有利于增加百度在商业方面的发展空间,而开源移动互联网生态、赋能合作伙伴的做法,则有利于推动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发展。

 

阿里巴巴则从很早就开始致力于打破信息孤岛了。2016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OS事业群总裁张春晖阐述了以YunOS为基础的万物互联计划。在没有云端互联的时代,滞后的技术手段、分散的产业资源以及单一的商业模式,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严峻。

而阿里的YunOS则希望通过感知、连接、流转的方式实现万物互联。例如将硬件设备接入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提供除App之外新的交互方式,如语音、视觉甚至是VR交互。其本质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的中心化局面,创造出更多开放的、创新的商业模式及价值。

与百度、阿里巴巴相同,腾讯也在积极地采取一些措施。去年5月,马化腾在腾讯于广州举行的“云+未来”峰会上,提出希望腾讯在云时代通过云、AI等技术的“连接”,促成“人联网、物联网、智联网”三张网的构建。而此举的目的是打破信息孤岛,深化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使全平台中的不同用户建立联系。

 

其实BAT打破信息壁垒的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BAT在诸多平台中已实现的一键账号登录功能,能够方便用户在尽可能多的平台中获取不同形式的信息,也可以算作从用户的角度打破信息壁垒。

在信息孤岛必然存在的当下,总需要做些什么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户的价值观必然要向多元化发展,但不能因此就毫无节制地对互联网世界进行割裂。互联网企业再成功,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互联网的本质,在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之间做出相对正确的抉择。而打破信息壁垒可以在促进整个行业发展的同时,让互联网企业在未来得到更多利益。

 
个人简介
科技、商业、互联网领域的观察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郝若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